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喬治87

    繼承傳統街區肌理,傳承歷史風貌特色

      肌理,是人的外表和內質美的綜合標誌。城市街區的肌理亦如人。表現在目睹觸控的方面,有建築所展示的色彩、高度、立面、體量,建築的尺度比例、生態環境的情狀以及道路、橋樑、樹木、花草、設施等;蘊含在城市中無形的又可以感受到的方面,則如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鄰里關係、行為道德、禮儀風尚、文化宗教等。

  • 2 # 風景這邊獨好3091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後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古印度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並逐漸的中國化的過程。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誌之一。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

  • 3 # 缽缽兒香

    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位於慈恩寺內。慈恩寺始建於隋代,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擴建寺院,更名為大慈恩寺。寺院裡樓閣、殿宇、禪房相間,共有院落十進,總計有房舍1897間,著名畫家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伊琳等都曾揮筆作畫,使得滿壁生輝。寺院建成後不久,當時的名僧玄奘由弘福寺遷往此處翻譯佛經,歷時十九年,譯經74部,並在此寺創立了佛教慈恩宗,因此寺院名聲遠揚,香客雲集,盛極一時,大雁塔建於永徽三年(652年),就是唐高宗李治為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的經籍而專門建造的。不幸的是寺院在唐末遭遇兵火,殿宇全部燒燬,只有此塔儲存了下來,今日寺內所存的建築都是明清兩代重建的。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後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唐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並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闢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定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 4 # 使用者1469396229542

    大雁塔和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闢還有著密切的聯絡。當初,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經卷就是經由絲綢之路帶回來的。所以之後大雁塔便作為我們國家和其他兩個國家一起申遺的絲綢之路。其實大雁塔最初的建築原型是準備取自印度一個著名的佛教高塔的。但是唐高宗覺得印度佛教的這種文化建築與長安城的整體建造風格並不能夠和諧地融為一體。所以便對這個原型進行了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改造,大雁塔有較大改變的時期,應該是武則天統治時期,武則天摒棄了當時陽性奇數層高的佛塔建造慣例,而是將大雁塔建成了偶數層。所以我們從大雁塔的這些改造和重建歷史上可以看到,大雁塔的每一步發展都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

    我們從大雁塔整體的構建結構來看,它是一種四方形樓閣式佛塔結構。而且在大雁塔的塔座都有著厚重的石門,我們如果觀察地夠仔細,就會發現那些門楣和門框上都會有精美的佛像雕刻,以及一些用磚這種材料來雕刻的對聯。而且大雁塔的碑石都是由玄奘當年親手在那裡豎立起來的,這些碑石對我們研究唐代的各種書法、繪畫、雕刻藝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所以我們說中國的許多傳統文化之間是相互連通的,各種文化都會透過一定的方式產生聯絡,並且交融在一起,構成新的文化形式。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交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大雁塔的塔內,我們還可以看見釋迦牟尼的佛像。當然還有一些和佛教有關的東西,就比如說貝葉經,舍利子等等。釋加牟尼被佛教人士看作是始祖,因此大雁塔作為一個佛塔式的建築,塔內也勢必會有釋迦牟尼的佛像。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人物代表,我們國家現在對宗教文化的政策就是:人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所以這種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推動了宗教文化的不斷髮展,其中自然也包括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被繼承和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能夠看到中國許多傳統文化發展的美好前景,所以從這個側面我們也能夠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文化的發展力量。

  • 5 # 雙喜臨門50315961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後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大雁塔

    兼防火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於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釣的正確安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