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量子實驗室
-
2 # 老穆說語文
老穆有話說
王貽芳,何許人也?
恕老穆孤陋寡聞,若不是他與楊振寧“關於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爭論”,老穆還以為王貽芳是一個女孩的名字。
王貽芳,男,今年56歲,正值壯年!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卻很高。
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職務,如下:
【1】中國科學院院士
【2】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3】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4】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有那麼多的頭銜,就一定會有那麼多的成就與次相匹配。
【1】在中微子物理、e+e-對撞物理、宇宙線與天體物理、探測器設計與建造、資料分析方法等方面發表了200多篇文章。
【2】首次提出“Swap Method” 以解決時間不對稱訊號中的時間對稱本底問題,對低本底中微子實驗具有重要意義;
【3】首次完整地計算出宇宙線引致的中子產額及能譜。
【4】指導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
2019年11月3日,在2019騰訊科學WE大會上,關於是否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王貽芳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王貽芳的觀點,你們支援嗎?
反正楊振寧對此是持反對意見的……
-
3 # 老夫八十歲
不管王:貽芳取得多少奨勵,他有多少頭衡,我只關心他科論立論上有什麼可以稱謂為思維領先的論述。牛頓的學洗有伽裡略的實想實驗,為牛頓:定律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恩維領先。王貽芳師從丁肇中。他是實驗派的科技人,他在思維領域有什麼領先的見解?王貽芳在思維理念有什麼領先的見解?在實驗方法上有什麼創新的見解?這是我們是否支援大型對撞機最基本的依據。
探討高能粒子的方法只有對撞機一種嗎?把粒子打碎瞭如何檢測它內部的相關關係。
要遵星丁肇中是有條件的,他想搞科研,美國不給他錢,現在他在歐洲仍對撞機那裡也混不下去了吧。他鼓吹王貽芳在中國建對撞機,又躲在幕後不公開表態,一是他對這個專案沒有信心,二是怕中中國人民反對。那位想抽人的人,看看你的咀臉。
有人說王貽芳是帥才。他連搞科學實驗的目標都說不清,說搞對撞機可以推動多少新技術的發展,他跟本就分不清礎,對撞機的建設是技術行為,所採用的裝備都是成熟可靠的部件,豈容再去攻關試驗。他做為一個對撞機工程的工頭都不合格。
丘成桐足數學家,根本不懂科學實驗的方法。搞一亇十一維的弦理論,要在大型對撞機上實驗。如何觀察這十一維要素的影象和獲取十一維引數的資料流?他有具體的建議嗎?混沌哲學指出,簡單的要素可以演譯出複雜的行為,而複雜的系統往往行為簡單。科學實驗是有目標的技術行為,請自重!
王貽芳用GTP指標說明上千億投入足應該的。現在搞經濟投入都攷查價效比,你的價效比有多高?
-
4 # 自然禪傳人
關於支援與反對建造對撞機的摘錄
中國計劃建造令LHC相形見絀的對撞機
在高能粒子對撞機領域,美國和歐洲各領風騷幾十年。但中國正在悄悄的積聚動量,要在粒子物理的最前線佔據一席之地。北京高能物理研究院的科學家正與國際合作者合作,計劃到2028年建造一座“希格斯工廠”——一條52公里長的地下環形隧道,對撞電子和正電子,更精確的研究希格斯玻色子。它將讓27公里長的大強子對撞機(LHC)相形見絀。歐洲和美國也都表示了建造超級對撞機的興趣,但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究需要,因此短時間內沒有建造的可能。中國計劃在相同的隧道內建造兩種對撞機:正負電子對撞機和超級質子對撞機。計劃中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能級將達到240GeV,而質子對撞能級最大為70TeV——相比之下LHC質子對撞能級最大為14TeV。新的對撞機將是中國高能物理研究的一大飛越,此前中國最大的對撞機只有240米長。目前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的圈子還很小。
49 個回答
知乎使用者
丘成桐:我為什麼期望中國建設巨型對撞機
這個網上也可以找到
[摘要]近四十年來,量子場論和絃論的興起,使得數學煥然一新。中國如果此時建設巨型對撞機,將有希望促進數學、物理和加速器的發展相互融合,帶動各個學科和人類文明的更新。
論點1. 物理髮展到現在,還是需要對撞機來探索可能的發現,而且如果有發現,意義相當重大(//個人觀點,如果LHC不能發現超標準模型而以後實在中國的對撞機上發現,那麼炸彈獎很可能不止一個,這兩個都是未知數)
論點2 中國政府現在有個經濟能力,而且好像不怎麼反對,畢竟我們都舉辦過奧運會。 中國現在雖然人均GDP不怎麼樣,都是體量在那,也確實是世界第二強國(應該差不多公認吧?),這點錢還是有的,而且這應該是個國際合作專案,也不會中國全出。
論點3 政府投資對撞機,可以帶動科學產業的發展。對撞機裡 面涉及很多技術,都算是高精尖,這個大家都不會否認,比如加速器技術,涉及對加速粒子的精確控制以及超導技術,電子學方面,對晶片的要求很高,比如現在LHC 25納秒一次對撞,要求前端電子學具有高通量高速處理能力。。。當然中國能不能吸收這些技術就不知道了
論點4 中國要是成功了,那整個科學水平就是提高了一個檔次,可以說是民族復興標誌(大概有這個意思)
再貼一個反對的:
許岑柯,中國投巨資建設加速器,不應寄望於偶然發現。
主要論點一個:風險太大,原因:”那麼現在我們是不是處在一個應該修建超越LHC的巨型加速器的時候呢?我認為火候未到。超出標準模型的理論模型很多,但是大多沒有給出對於新粒子質量的可靠預言“。 說白了理論這東西,完全沒有定論,而且真的大發現,往往在預料之外,所以說這個大專案風險是很高的。
後面還有針對這個反對的文章
婁辛丑巨型加速器“兩步走”方案未寄望於偶然發現
這個是高能所的觀點。基本意思是,中國高能學界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兩步走方案”計劃(期望)在2020-2025年間先開工建設能量為250GeV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大量產生乾淨的希格斯粒子,並尋找新物理可能出現的跡象。如果一切順利,有新物理的跡象,且質子對撞機被證明是有必要建設,且關鍵環節超導線技術取得突破的話,2040年左右再開始建設質子對撞機。如結果不如設想,則另作考慮。
我個人比較同意這方案,higgs工廠是個很有意義的專案,必然會有一些成果。而且總體看來比較穩妥
另一種想法是建造muon對撞機:Carlo Rubbia(魯比亞)在中科院高能所作了一個報告“Future Accelerators for Astro-particle Physics“ 主要優點在於muon質量大,圓形圈裡同步輻射小,相比電子,對撞能量高!可現在也很骨感,技術很不成熟,很難有高亮度的muon束。
推薦一篇文章:中國應該選擇μ子對撞機嗎
另外,個人覺得中微子作為現在超標準模型的物理現象,中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是非常正確有遠見的。可以說中國在高能物理實驗上,至今最有影響力的成果就是來自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現在高能屆是很看重中國的下一代中微子實驗的,希望大家加油。
-
5 # 碧海情深
不吹不黑不中傷不醜化,中國網友用事實說話,王和楊兩位學者都是為了國家,沒有私利,我們網友擔心的是他們特別是王容易為歹人所利用,當槍衝鋒在前,一旦失敗不但替人背鍋而且將辱沒一世英名,我們網友為其鳴不平,現將王的履歷發於大家鑑別。
王貽芳,男,1963年2月20日出生於江蘇南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1984年王貽芳從南京大學畢業後前往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中心,參加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L3實驗,專業研究高能粒子;1991年獲得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博士學位;1992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物理實驗室任研究人員;1996年進入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員;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1年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2年3月8日王貽芳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該實驗入選美國《科學》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2013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1月9日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2016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2019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王貽芳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亞灣實驗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領導完成其設計、建設與研究;提出並領導了江門中微子實驗。在正負電子對撞方面,領導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新的北京譜儀的設計、建造及前期的研究。
1963年2月20日,王貽芳出生於江蘇南京,家住南京清涼山漢中門附近,小學就讀家門口的清涼山小學,中學就近在南京市第四中學上學。
1980年,考入了南京大學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
1984年5月,即將畢業的王貽芳獲得了物理系的推薦來到上海,參加丁肇中教授面向全國招收高能物理研究生的面試,被丁肇中選中,赴其領導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中心的L3實驗深造,在其指導下研究高能粒子。
1990年,出任“新粒子尋找組”組長,在所有L3實驗物理分析小組組長中,唯有他是一名學生。
1991年9月,在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任研究人員(至1992年6月),在被L3實驗組內部認為是不可能的情況下,精確測量出了陶輕子的極化。同年獲得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博士學位。
1992年6月至1996年3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物理實驗室任研究人員。
1996年4月至2001年2月,向丁肇中請辭,進入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員。
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3]。
2001年12月,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9]。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12年3月8日,王貽芳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該實驗曾入選2012年年末美國《科學》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10]。
2013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傑出人才[11]。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2]。
2015年11月9日,王貽芳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13][14]。
2017年1月10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盪新模式專案榮獲國家自然獎一等獎,王貽芳擔任主要完成人[15]。
2019年9月7日,獲得第四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王貽芳參加L3,AMS,Palo Verde和Kam Land等實驗,在中微子物理、e+e-對撞物理、宇宙線與天體物理、探測器設計與建造、資料分析方法等方面發表了200多篇文章。首次提出“Swap Method” 以解決時間不對稱訊號中的時間對稱本底問題,對低本底中微子實驗具有重要意義;首次完整地計算出宇宙線引致的中子產額及能譜,掃除了國際上圍繞這一問題20多年的混亂,對低本底中微子實驗、質子衰變、雙b衰變、暗物質尋找等均有重要意義。在國外領導完成了多項實驗工作,如負責Palo Verde中微子實驗的電子學、觸發、資料獲取、離線軟體以及物理分析;AMS 與 KamLAND 實驗的蒙特卡羅模擬與設計等。先後擔任 L3 實驗的新粒子尋找組組長與多光子態物理分析組組長,在新粒子尋找,tau物理,QCD等方面有多篇以L3合作組名義發表的文章[6]。
王貽芳加入高能所以來,主要從事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擔任了北京譜儀總體(BESIII)主任,成功領導了新北京譜儀的設計、建造,現任BESIII國際合作組發言人,領導BESIII的科學研究。另一個是中微子物理與探測器的研製。提出了在大亞灣核電站用反應堆中微子測量中微子混合角sin22q13的完整實驗計劃,包括探測器的設計,本底的估計,誤差分析和解決辦法,最佳實驗點的選取等。現任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和工程經理,領導了實驗的設計、建設和科學研究。
2014年4月,南京大學和王貽芳所在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了“粒子與核物理英才班”,共同培養對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理論物理、同步輻射、粒子天體物理、宇宙學等學科感興趣,有志於從事相關領域方向研究的本科生。王貽芳還不定期回到南京大學,給“粒子與核物理英才班”的學生們開講座[16]。
個人生活
王貽芳有一子一女,女兒從小到大的物理學習,身為物理科研工作者的王貽芳卻從沒插過手,女兒在國內讀完高中後申請美國高校,專業選擇時諮詢過王貽芳的意見,王貽芳沒有表露半點希望孩子“子承父業”學物理的想法,給女兒充分的自主權。
人物評價
王貽芳領導的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因中微子振盪的基礎性發現和研究,揭示了超越標準模型的新前沿[29]。(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評)
王貽芳領導的中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團隊首次精確測量了其振盪幅度sin22θ13,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發展的大門[19]。 (2016年布魯諾·龐蒂科夫獎評)
王貽芳在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30]。(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評)
-
6 # 金童希瑞
“高能粒子對撞機”無法與小行星撞擊產生的能量相提並論,否則就會產生爆炸!
物理學連“物質是金屬氫聚合形成的;磁場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成金屬氫,金屬氫的‘磁力矩’互相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時釋放電磁波”都搞不明白;錯誤地認為“物質可以轉化成能量”!
由於物理概念不清,導致物理學長期處於“瓶頸期”;既然王貽芳院士做的是“跟班式”研究,又怎麼能出現學術成就?建“高能粒子對撞機”就是為了向米國送錢!
-
7 # 骨頭無畏牛刀
王貽芳在中微子研究鄰域已經與美國,日本平起平坐。對於高能物理落後世界幾十年的中國來說是里程碑式的巨大成就。並且大力推動粒子領域的重器,強子對撞機的建設。
-
8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恕本民科直言,中科院的王貽芳們從來就沒有任何原始創新思想,一輩子只不過是跟在西方科學思想後面亦步亦趨而已。他研究的中微子振盪證明中微子有質量,可主流物理一開始對中微子的假設就是錯誤的:中微子竟然還會有3種?任何物質粒子只能有兩種:物質粒子和反物質粒子!除此之外,中微子是物質粒子,物質的定義就是有質量,難道還需要費大力氣去證明中微子有質量?難道不知道,宇宙中只有一種粒子沒有質量,那就是光子!
又,王貽芳聲稱要國家花巨資建造超級對撞機的目的是為了開‘希格斯粒子的加工廠’,難道希格斯粒子是王貽芳的創新思想?不過是再當一次希格斯的馬仔而已!難道王貽芳開希格斯粒子加工廠也可以得諾獎?
沒有任何創新思想,一味跟風西方科學思想的王貽芳們最終只會誤國誤民,害人不淺!
特此立此存照!
勿謂言之不預也!
-
9 # 手機使用者60669424220
關於超大型對撞機……一個最簡單的判斷邏輯就是……
美中國人不想幹的專案……我們憑什麼要上馬?
缺心眼吧?……用不著什麼高深莫測的頂尖物理學知識……就能判斷明白
-
10 # 學會跟自己和解
建一百公里的地鐵多少錢,對撞機隧道比地鐵隧道高多少數量級,成本會相差多少,我們有相應的配套能力嗎,是不是隧道挖完讓外中國人來裝修,考慮過坐地起價的因素嗎,上了賊船還能下的來嗎,美國寧願賠錢也要斷臂止損,美中國人是愚蠢嗎。
回覆列表
王貽芳是誰?
王貽芳長期從事高能物理研究,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諾獎得主丁肇中的學生。最近更是因為和楊振寧教授關於中國是否應該上馬超級對撞機專案的論戰而為大眾所知。
學術經歷王貽芳畢業於南京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畢業後就被丁肇中教授選中,在其領導的歐洲核子中心進行學習和研究。在1991年獲得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麻省理工進行科研工作,並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擔任助理研究員一職。
2000年,王貽芳入選中科院的百人計劃,支援其回國在中科院高能所進行中微子實驗。
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成為未來科學大獎得主。
學術成就王貽芳回國後投身於北京譜儀的實驗中,在北京政府電子對撞機改造這項重大工程中,擔任北京譜儀總體主任,主持和領導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譜儀的設計與建設。
在2003年後,王貽芳作為專案主要提出者,設計建設了大亞灣中微子這項耗資1.5億元的大科學工程。
2019年,王貽芳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以獎勵其在實驗中第三種中微子震盪模式的發現,精確了其震盪概率,為解釋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
王貽芳是中國大型對撞機專案的發起者,他不斷致力於大型對撞機的建設。而楊振寧為首的一些反對者則認為大型對撞機沒有前途,盛宴已過。
對此,王貽芳認為:"做科學,不要做今天投錢,明天就有成果的那種。”在接受採訪時談到,“當科研工作有了分歧怎麼辦,要聽大多數人的,重點聽那些正在一心工作的人的意見。過去是頂級科學家的,不代表現在依然是頂級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