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現今社會通贏的智慧:硬話軟說,說服對方你如何說軟話?
“吃軟不吃硬”幾乎是每個人的性格特點,為此厚黑學認為,無論是規勸別人,還是求人辦事,要把話說“軟”,顯得可憐兮兮,從而激起對方的同情心,使對方自然而然地順從你的要求。
我們經常能夠看見一些迷路的小昆蟲在房間裡拼命地飛向玻璃窗,打算到那海闊天空的地方,當它撞到玻璃上時,必須在上面掙扎好久才能恢復神智。之後它在房裡繞上一圈,再鼓起勇氣,仍然朝玻璃窗上飛去,當然,它還是“碰壁而回”。
其實,旁邊的門是開著的,只因那邊看起來沒有這邊亮,它就不想去試試那個門。我們有時為了達到目的,不能不換一個方向。否則,你就只好永遠在嘗試與失敗之間兜圈子,直到你完全折羽而歸。
【厚黑案例】
德朗布林是紐約一家木材公司的推銷員,很多年來他都在與那些冷酷無情的木材審察員打交道,經常會發生口舌之爭,即使最後的結果總是他贏,可是他所在的公司卻總是賠錢。為此他改變了方法,不再同別人發生口角。最終的結果呢?下面是一段他的親身經歷:
有一天上班時,德朗布林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一個人急躁不安地在電話裡通知他,運給他們工廠的木材不合格,他們已停止卸貨,要求德朗布林立即把貨從他們的貨場運回去。
原來在木材卸下四分之一時,他們的木材審察員報告說這批木材低於標準50%,由於這種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木材。德朗布林接過電話後立刻動身向那家工廠趕去,一路上想著怎樣才能最妥當地應付這種局面。要把這情況放在以前,他一定會找來判別木材檔次的標準規格,據理力爭,根據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審察員的經驗與知識,力圖使對方相信這些木材達到了標準,錯的是對方。可是這次他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做,他打算用新近學會的“說話”原則去處理問題。德朗布林趕到場地,看見對方的採購員和審察員表現出一副揶揄神態,擺開架勢準備吵架。德朗布林走到卸了一部分木材的貨車旁,詢問他們是否能夠繼續卸貨,這樣德朗布林能夠了解情況到底怎樣。德朗布林還讓審察員像剛才那樣,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邊,把質量過關的木材堆在另一邊。
看了一會兒德朗布林就發現,對方審察得過分嚴格,判錯了標準。因為這種木材是白松,而審察員卻不懂白松木,只對硬木很內行。而白松木又恰好是德朗布林的專長。不過德朗布林一點也沒有表示反對他的木材分類方式。德朗布林一邊觀察,一邊問幾個問題。德朗布林提問時顯得非常合作、友好,並告訴他說他們完全有權把不合格的木材挑出來。聽他這麼一說,審察員變得熱情起來,雙方之間的緊張在逐漸消除。漸漸地審察員改變了整個態度,他終於承認自己對白松毫無經驗,開始對每一塊木料重新審察,並虛心請教德朗布林。
最終的結果是,對方接受了全部木材,德朗布林得到了全價的支票。
【活學活用】
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存在著吃軟不吃硬的心態。特別是性格剛烈、很有主見的人,你如果來採取“剛”的態度,說“硬”話,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對方不但會不理睬,說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圓融些,來“軟”的,對方反倒產生同情心,縱使自己為難,也會順從你的要求。
懇求就屬於“軟”話一種。有很多時候,你要想說服人,說軟話要比說硬話效果好得多。其實,有很多人不是不懂得說軟話,而是覺得自賤身份而不願意說,即使有求於人,也不忘說幾句硬話,以示尊嚴。這種想法雖不能說錯,但並不可取。為了達到勸說目的,不妨說幾句懇求性的軟話。、
1.以錯話作答。
面對別人的言論,我們想要進行批評,可以學學當年的陳毅,用錯話來作答,不僅不會讓對方顯得尷尬,而且還能達到批評對方的目的。
陳毅同志當外長時曾主持過一次有關國際形勢的記者招待會。會上陳毅談到了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騷擾我領空的事情,並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有個外國記者趁機問道:“外長先生,聽說中國打下了這架偵察機,請問是用什麼武器打下的?是導彈嗎?”只見陳毅用手做了一個用力往上捅的動作,說:“我們是用竹竿子捅下來的。”與會者無不捧腹大笑,那個記者也知趣地不再追問了。
2.講故事巧妙批評。
批評別人時,把自己的意見放在故事當中講出來,同樣可以達到既批評了對方,也不會出現尷尬的局面。只不過在這種方法時,必須有合適的、能夠完全表達意見的故事。
有一次,林肯在某個報紙編輯大會上發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編輯,所以他出席這次會議,是很不相稱的。為了說明他最好不出席這次會議的理由,他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面孔看。”
“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人!”
“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她說:‘當然你已生就這副醜相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呆在家裡不要出來嘛!’”
林肯的這個故事,無非是在批評編輯大會的主持人不應該把自己請過來,讓自己在臺上“丟人現眼”。他把自己的意見放在故事當中,並且以“醜不要出來嚇人”來隱喻自己對主持人的批評,既達到了拒絕的目的,而且也不會把氣氛搞得太尷尬。林肯不愧是一個“批評高手”。
厚黑,現今社會通贏的智慧:硬話軟說,說服對方你如何說軟話?
“吃軟不吃硬”幾乎是每個人的性格特點,為此厚黑學認為,無論是規勸別人,還是求人辦事,要把話說“軟”,顯得可憐兮兮,從而激起對方的同情心,使對方自然而然地順從你的要求。
我們經常能夠看見一些迷路的小昆蟲在房間裡拼命地飛向玻璃窗,打算到那海闊天空的地方,當它撞到玻璃上時,必須在上面掙扎好久才能恢復神智。之後它在房裡繞上一圈,再鼓起勇氣,仍然朝玻璃窗上飛去,當然,它還是“碰壁而回”。
其實,旁邊的門是開著的,只因那邊看起來沒有這邊亮,它就不想去試試那個門。我們有時為了達到目的,不能不換一個方向。否則,你就只好永遠在嘗試與失敗之間兜圈子,直到你完全折羽而歸。
【厚黑案例】
德朗布林是紐約一家木材公司的推銷員,很多年來他都在與那些冷酷無情的木材審察員打交道,經常會發生口舌之爭,即使最後的結果總是他贏,可是他所在的公司卻總是賠錢。為此他改變了方法,不再同別人發生口角。最終的結果呢?下面是一段他的親身經歷:
有一天上班時,德朗布林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一個人急躁不安地在電話裡通知他,運給他們工廠的木材不合格,他們已停止卸貨,要求德朗布林立即把貨從他們的貨場運回去。
原來在木材卸下四分之一時,他們的木材審察員報告說這批木材低於標準50%,由於這種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木材。德朗布林接過電話後立刻動身向那家工廠趕去,一路上想著怎樣才能最妥當地應付這種局面。要把這情況放在以前,他一定會找來判別木材檔次的標準規格,據理力爭,根據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審察員的經驗與知識,力圖使對方相信這些木材達到了標準,錯的是對方。可是這次他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做,他打算用新近學會的“說話”原則去處理問題。德朗布林趕到場地,看見對方的採購員和審察員表現出一副揶揄神態,擺開架勢準備吵架。德朗布林走到卸了一部分木材的貨車旁,詢問他們是否能夠繼續卸貨,這樣德朗布林能夠了解情況到底怎樣。德朗布林還讓審察員像剛才那樣,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邊,把質量過關的木材堆在另一邊。
看了一會兒德朗布林就發現,對方審察得過分嚴格,判錯了標準。因為這種木材是白松,而審察員卻不懂白松木,只對硬木很內行。而白松木又恰好是德朗布林的專長。不過德朗布林一點也沒有表示反對他的木材分類方式。德朗布林一邊觀察,一邊問幾個問題。德朗布林提問時顯得非常合作、友好,並告訴他說他們完全有權把不合格的木材挑出來。聽他這麼一說,審察員變得熱情起來,雙方之間的緊張在逐漸消除。漸漸地審察員改變了整個態度,他終於承認自己對白松毫無經驗,開始對每一塊木料重新審察,並虛心請教德朗布林。
最終的結果是,對方接受了全部木材,德朗布林得到了全價的支票。
【活學活用】
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存在著吃軟不吃硬的心態。特別是性格剛烈、很有主見的人,你如果來採取“剛”的態度,說“硬”話,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對方不但會不理睬,說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圓融些,來“軟”的,對方反倒產生同情心,縱使自己為難,也會順從你的要求。
懇求就屬於“軟”話一種。有很多時候,你要想說服人,說軟話要比說硬話效果好得多。其實,有很多人不是不懂得說軟話,而是覺得自賤身份而不願意說,即使有求於人,也不忘說幾句硬話,以示尊嚴。這種想法雖不能說錯,但並不可取。為了達到勸說目的,不妨說幾句懇求性的軟話。、
1.以錯話作答。
面對別人的言論,我們想要進行批評,可以學學當年的陳毅,用錯話來作答,不僅不會讓對方顯得尷尬,而且還能達到批評對方的目的。
陳毅同志當外長時曾主持過一次有關國際形勢的記者招待會。會上陳毅談到了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騷擾我領空的事情,並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有個外國記者趁機問道:“外長先生,聽說中國打下了這架偵察機,請問是用什麼武器打下的?是導彈嗎?”只見陳毅用手做了一個用力往上捅的動作,說:“我們是用竹竿子捅下來的。”與會者無不捧腹大笑,那個記者也知趣地不再追問了。
2.講故事巧妙批評。
批評別人時,把自己的意見放在故事當中講出來,同樣可以達到既批評了對方,也不會出現尷尬的局面。只不過在這種方法時,必須有合適的、能夠完全表達意見的故事。
有一次,林肯在某個報紙編輯大會上發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編輯,所以他出席這次會議,是很不相稱的。為了說明他最好不出席這次會議的理由,他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面孔看。”
“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人!”
“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她說:‘當然你已生就這副醜相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呆在家裡不要出來嘛!’”
林肯的這個故事,無非是在批評編輯大會的主持人不應該把自己請過來,讓自己在臺上“丟人現眼”。他把自己的意見放在故事當中,並且以“醜不要出來嚇人”來隱喻自己對主持人的批評,既達到了拒絕的目的,而且也不會把氣氛搞得太尷尬。林肯不愧是一個“批評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