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天小山740

    一、什麼是柴燒?

    從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

    然而事實上,我們通常指的柴燒源於日本的美學,多用於茶具和茶室用器。對髮色、原料、器形、韻味等因素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柴燒作品:

    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不上釉(自然釉):

    上釉(底釉):

    1、土:柴燒作品裡材質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熱好,透過柴燒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沉穩、內斂之美。由於含鐵與火接觸的過程中氣氛的微妙變化,會引發器體表面會呈現更加多樣的色彩,相對的,用瓷土進行柴燒,顏色通常是均勻的灰褐色或棕色。為了達到更佳的效果,陶藝家有時會將瓷泥和陶泥混合,調配出屬於自己的泥料。

    2、柴:柴燒選用的木材一般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溼,以利燃燒。以松木最佳,燒窯時,窯主通常將木頭靠在窯壁上,利用窯溫幫助其乾燥。

    3、窯: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4、灰: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坯上中的鐵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

    5、自然落灰釉:

    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而在中國古代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在傳統燒造中,窯工會用匣缽承裝陶瓷,避免它和火焰以及窯灰的接觸。

    現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追求自然樸實的視覺效果以及溫厚的觸感,是人們厭倦了極度工藝化,追求返璞歸真所產生的新的審美。

    自然灰釉通常是粗糙亞光的,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自然而無粉飾之氣。

    柴燒的魅力,無法用言語形容得一清二楚,燒製中的偶然性展現了其特點,而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觸其中樸實得驚豔的美妙。

    三、柴燒全過程:

    進窯前作品做最後的修整:

    由於柴燒成本極高,陶藝家通常會先將作品素燒(不易變形且方便存放),積累到一定數量後將全部作品共同放進柴窯燒製。

    這些作品經過了創作、晾坯、素燒後,現在到最後的修整、上釉的階段了。

    這次柴燒作品屬於上釉類,給作品上釉有很多種方式:

    一是用坯體直接上釉,二是經過素燒再上。素燒的好處就是,如果你不小心上壞了釉,可以洗洗重來。

    接下來是調釉的過程:

    調釉的過程是漫長的,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釉的濃度與坯體有關,用礦泉水調出兩種釉,一是志野,另一是鐵釉,反覆除錯到適當。

    上釉的動作很關鍵,為了使效果更加自然,不少陶藝家選擇浸釉的方式。

    設計好想要的效果,抓住盞底,側入,抖兩下,完全吃透後拿出。

    釉在盞底的感覺要均勻,略有墜釉更好,但也不能多,多了窯燒後可能滴到硼板而廢了。

    接下來是裝窯:

    裝窯是個關鍵活兒,就像總導演,根據作品的總數和窯的容量,設計好作品放置的位置,以力求每件作品都能達到意想的效果。

    計劃、溝通排窯位的佈局

    開始進入排窯位,從第一摞開始,一般可以排三摞,至於這中間的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據窯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想要作品的效果來設計。

    最後一摞的排窯位是非常關鍵的,最外圍的一摞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它受的落灰、火舌更多,易出效果,同樣也面臨更高的風險,如何安排要經過深思熟慮。

    這是投碳口也是觀火口,試片還是古法放於口沿處,好觀察燒熟了沒,現在雖然有了體溫計,但這也是個傳統的好辦法。

    這次整個裝窯過程用了五個小時左右,裝窯是個細心精心設計的過程,完成後的窯內。前面約一米多的地方是燒柴火的位置,一會就要點火啦。

    第一天---燻,就是讓煙在作品的表面積一層灰,二百度以內,一直到第二天。

    二十四小時的輪班開始啦,每人值班8小時左右的班,除了添柴火外,還需要將木柴先劈成六十公分長短,以便下一班人使用。

    窯的右上方有個時鐘和一個溫度計,記錄著窯內的溫度,第一天200-400度,讓窯溫曲線上升,降至200度時,投柴,讓它升至400度左右,自然下降,再投。

    前面做的試片現在就可以勾出來看效果了,除了看熟度還可以看到些落灰的效果。

    第二天,窯溫控在400-600度左右

    第三天,700-900度,第四天,窯溫攀升1000度以上,這時的危險度就相當高了,需要有經驗的陶師們親自觀火。

    四天四夜過去,窯溫至1200度,入碳,封窯。

    這時濃煙滾滾,窯內的氧氣急速下降還原氛圍。形成這種窯燒氣氛將給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封窯後期待窯溫慢慢降至常溫,預計是一週左右了。

    出窯的時間是在入窯的兩週後了,柴燒獨特的風格和韻味盡顯柴燒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記孔子列傳對子貢的原文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