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月與九月

    《何為詩人》閱讀答案

    何為詩人

    餘秋雨

    餘秋雨: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詩人。這種說法遇到了一個小障礙:“第一個"之前,中國己經有了《詩經》。

    《詩經》很了不得。這三百多首詩,體現了中國早期文明的不朽詩情。我一直認為,古代比現代史有詩意,《詩經》就是最早的證據。

    請大家品味一下“詩經”這兩個字。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時候,我們的先人已經“以詩為經”,把《詩經》當作族群精神的經典。開展了幾千年之後,我們現在重新嚮往一種詩化的生活,希望在冗雜繁忙的塵囂中升起嫋嫋的詩意,使精神不再苦澀,使生活不再困頓,這就是連現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謂的“詩意的棲居”。

    《詩經》是以四言為主的詩體,用如此簡潔的漢語短句表達出如此經典的喜怒哀樂,又表現得那麼大氣沉著,實在讓人佩服。現在不少人呼籲讓孩子從小讀古代經典,開了好多的篇目,但奇異的是,居然沒有《詩經》。可見那些人只願意向孩子灌輸教條,而不是詩情。

    但是,《詩經》雖好,卻沒有任何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詩人。《詩經》中雖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們認為那是對集體創作所採取的一種個人署名方式,本質上還是集體創作,還是以指向一個個明確的人。

    詩經》是一種集體話語,到了屈原,變成了個體的話語,這就使他成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

    叢治辰:秋雨教師,您曾在一本書中說過,《詩經》第一次告訴我們,什麼是詩;而屈原第—次告訴我們,什麼是詩人。

    餘秋雨:詩人有一種個體精神的審美自立。詩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種自然環境的誘發。例如,樹木幽深處的花開花落,奇山怪水處的似夢似幻,巫風濃郁處的神人對話,大江險峻處的生死抗衡……正是這一切,薰陶著他。結果,黃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變成了長江流域的“懸崖獨吟曲”。

    屈原與諸子百家也不一樣,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種“大道盡在我心”的導師形態,教主形態,像一尊尊雕塑一樣矗立在門徒們面前,等待他們發問。屈原正好相反,他覺得自己有很多問習題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麼區訓導比爾呢。他要呈現的,是自己內心的全部苦惱、哀怨、分裂。他沒有雕塑般的堅硬,而有一種多愁善感的柔軟。他不認為世間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擔憂杜鵑叫得太早,群芳謝得太快。

    萬小龍:說到這裡,我想應該把“詩人”放在一個更高的人生座標上,並不是只是一個寫詩的人,而是一個在生命整體上充滿詩人氣質的人。

    餘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徹底詩化的人,在屈原之前還沒有出現。其實知道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兩種詩人。一種只是“寫詩的人”,看到雲,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寫雲、寫水的詩句;另一種人則相反,他自己就是詩,骨子裡就是詩人,他的思維、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讓人痴迷的Teana。

    詩人就是詩人。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會有詩的時代。

    (選自《中華文化四十七講》,有刪改)

    1.下列對上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下那個是()(3分)

    A.《詩經》被我們先人當做族群精神的經典,體現了中國早期文明的不朽詩情。

    B.文中提到孩子們的經典閱讀篇目沒有《詩經》,意在批評家長漠視傳統文化。

    C.“只擔憂杜鵑叫得太早,群芳謝得太快",外表屈原有一種多愁善感的柔軟,

    D.文中多處運用比照手法,目的在於說明屈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

    2.根據要求,完成下面習題目。(5分)

    (1)《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詩人”的解釋是“寫詩的作家”。根據上文的觀點,寫出對“詩人”一詞新的理解。

    答:

    (2)請寫出一位符合這一“新理解”的詩人(本卷出現過的詩人除外),並簡述理由。

    答:

    3.有人說:“有用之知識,是讓你活著;無用之詩,是讓你活得美。”你贊同這種說法嗎?結合全文,並聯絡你的生活體驗,闡述你的觀點和理由。(4分)

    【答案】

    1.B

    評分規範:共3分,

    2.在生命整體上充滿詩人氣質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徹底詩化的人),他自己就是詩,骨子裡就是詩人,示例:李白。無論是“舉頭望明月”的靜夜思鄉,還足“長風破浪會有時”的精神追求,李白就是一個充滿詩人氣質的人。

    評分規範:共5分.第小習題2分;第(2)小習題3分,其中,寫出詩人姓名1分,理由2分,意思相近即可。

    3.示例:同意。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知識當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讓我們好好地活著。“詩”對物質生活而言,確實沒有實質性的用處,但是它可以讓生命具有詩人氣質,讓我們在冗雜繁忙的塵囂中升起嫋嫋詩意,過一種詩化的生活,擁有詩性,活出詩情。詩,可以讓我們與眾不同。示例:不同意:詩,當然可以讓我們活得美。這個“美”是精神的、氣質的,它確實可以讓我們在塵世中"詩意地棲居”。但是知識未必只是讓我們“活著”。知識也可以讓找們活得“美”。“知識改變命運”“美美地生活”就是這個道理,示例(3):需要辯證地對待。知識可以創造財富,也可以讓我們活得美,詩,可以讓我們在冗雜繁忙的塵囂中“詩意地棲居”,這自己就是“有用”。它們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讓我們活得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標是信仰和理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