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1312923180

    元代散曲作家,現在可以考定名姓的有227人(據近人任訥《散曲概論》統計);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數457套(見近人隋樹森《金元散曲》)。在元代那樣的社會環境裡,可以設想,被埋沒的作者和作品一定不少。儘管如此,在僅90多年的元代,有這麼多的作家作品出現,也算是一時之盛況了。

    元代散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金末到元成宗大德年間(約1234至1307),作品的風格比較質樸自然,語言通俗活潑,和民間歌曲較為接近,也有一定的社會內容。最初的散曲作家,主要有楊果、劉秉忠、杜仁杰、胡祗通、五惲等,大部分是位高官顯的文人,他們寫散曲不過是出於好奇,偶而為之,對這種形式並不熟悉,只是把傳統的詩詞略加變化,未能充分體現曲的本色,但一些作品也有藝術價值。

    楊果(1195--1269)現存小令11首,套數五套。所作《小桃紅·採蓮女》八首最為有名。其中第三首:“傷心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寓有對金朝覆亡的濃厚傷感。第四首:“到如今,西風吹斷迴文錦”,表現戰亂使夫婦離散,感慨尤其深沉。文辭華麗,手法含蓄,風格與詞相近,可說是由詞向曲過渡的作品。

    劉秉忠(1216--1274)的[南呂·幹荷葉]《有感》二首“色蒼蒼”、“色無多”借當時以“幹荷葉”起興的民間小調,來抒發當時文人的個人不幸或國家興亡的感慨,表現了民間歌曲向詩入創作轉化的共同特徵,不甘寂寞與繁華如夢的感慨是文人的,曲調和即物起興的手法是民間的。杜仁杰(生卒年不詳)的套曲《耍孩兒·莊稼不識勾欄》寫莊稼人初次看戲的情形,人物場景,鮮明如畫,雖為韻文,純用口語,顯得生動活潑。曲中描寫元代勾欄的情況,比較具體,是研究當時雜劇演出的重要資料。

    胡祇適(1227--1293)的《春景》3首,描寫鳥語花香的宜人景色,給人一種清新的感受。其中“殘花醞釀蜂兒蜜,細雨調和燕子泥”,寫景抒情,寓有生活哲理,在元曲中常被引用,但“三月景,宜醉不宜醒”,也表現出大夫的情趣。王惲(1227--1304)的《黑漆弩·遊金山寺》刻畫金山寺風光,氣象豪邁,近似蘇軾。《小桃紅·平湖樂》,之一,描繪山河秀美,慨嘆國家變易,表現出對元蒙統治者的不滿。但作品中也時有消極情緒。

    在以上曲作家之後的盧墊、姚樓、馮子振、張養浩等人,雖然還是名公貴人,風格偏於典雅,但因他們對現實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創作的成就也比較大,時有豪放清新之作。盧摯(1235--1300)的散曲多借古抒懷之作,文辭偏於華美。《折桂令》八首,吟詠歷史傳說中的八名美女,寓有興衰的感慨。《折桂令.箕山感懷》,反映了對功名的厭倦和對現實的不滿,但情調過於低沉。一些描寫農村生活和自然風光之作,如《折桂令·田家》、《沉醉東風·秋景》等,自然生動,清新爽朗。《全元散曲》。錄其小令120首,在前期散曲作家中除馬致遠外,他是現存作品最多的。前人評其作品“天然麗語”、“自然笑傲”,表現了初期元散曲作家清麗派的特色,對北散曲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姚樓(1238--1313)的散曲不少為表現個人情懷或描摹兒女風情之作,文辭淺白流暢。《醉高歌·感懷》四首、《喜春來》(筆頭風月時時過)、《滿庭芳》(天風海濤)等,抒發了厭倦官場生活,希望退居田園的深沉感嘆。《憑聞人·寄征衣》刻畫思婦的矛盾心理,反映對征夫的深切思念,著墨不多,而真摯動人。當時人拿他與盧摯並稱,實際上其成就及影響還比不上盧摯。但他是那時計程車大夫裡有意採用散曲這種新詩體來抒情而成就較高的作家,因此對散曲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馮子振(1257-1314)的散曲現存小令44首,內容多寫個人閒適生活。《鸚鵡曲·山亭逸興》、《黑漆弩·野渡新晴》等,即景抒懷,風格豪放而瀟爽。一些描寫農民生活的作品如《鸚鵡曲·農夫渴雨》、《黑漆鴛·園父》等,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貫雲石在《陽春白雪序》中說:“馮海粟豪辣灝爛,不斷古今,心事天與,疏翁不可同舌交談”,評價頗高。張養浩(1270--1329)的散曲收入《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中,他是元代有別集流傳的少數散曲作家之一。

    其散曲多謳歌田園隱逸生活,流露出對黑暗政治的不滿,也有直接抨擊現實、關心民生疾苦之作,風格兼有豪放與清逸。《紅繡鞋》九首,或寫仕途之險惡,或寫隱居之樂趣,既是對現實的批判和揭露,也反映了當時文人矛盾苦悶的心理和消極避世的思想。《山坡羊·潼關懷古》發出了儘管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百姓都只能遭受痛苦的感慨。弔古傷今,同情人民命運,這在元曲中是少見的。他從險惡的政治鬥爭中轉向平靜、明媚的大自然,心情特別愉快,因此一些寫景之作境界開闊,明麗生動,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慶東原·即景》、《殿前歡·登會波樓》、《前調·詠江南》等。

  • 2 # 使用者9955321543057

    元散曲的流行早於雜劇,其格式和體制對雜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採用,稱為“新樂府”。由於宮廷朝會大合樂時採用散曲,並且由翰苑人物撰詞,皇帝嘉賞,散曲地位逐漸提高,這一點與詞的發生、發展情況相類似。從題材內容來看,散曲主要有風情和隱逸兩類,此外還有一些揭露現實和寫景、詠史、抒懷之作,總起來看內容是比較狹窄的。這是因為,散曲主要是由妓女、藝人酒席宴上所唱和文人學士遣懷釋悶所作的。這個現象和詞的創作也很相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霧的持續時間長短與什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