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hazhiliang

    在科學界,有兩種工作人員。真正有創新性的、對科研推進有關鍵貢獻的人往往不到10%,他們可以做出獨立創新性的工作;但一般性、支撐性的科研同樣重要,這些工作也需要有相當資質的人來完成,這些工作往往是創新性工作的前提。曾有學者認為,如果與同領域的同行比較,自己的工作是前30%的,即使未必有開拓性,但也可以對一般性、支撐性的科研有所貢獻。換句話說,在座的同學們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比較適合繼續做科研工作。

    要做好科研需要一些條件,這些要求不是很高,但不是每個人都具有。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屬於這三分之一?聽聽一位化學系在讀博士怎麼看。

    在說適合的標準前,首先談談不適合做科研的兩類人:

    1. 對科研完全不感興趣的人。科研短期內無法創造實用價值,不感興趣的人會尤其感到枯燥和無聊;

    2. 急需賺錢的人。同樣的,很多領域的科研短期內無法創造實用價值,無法形成有效的產業。加上目前僧多粥少,經費又普遍緊縮的情況,短期內只能保持一種清貧的狀態。

    除去以上兩種不適合的,如果具有某些品質,會使得科研之路更輕鬆,這些是更適合做科研的人。

    研究即探索未知:與不確定性長期共處

    在衡量是否適合做研究時,我們需要關注的做研究(不僅指科研,也包括企業研發等)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一方面來源於我們研究的物件在研究之前是未知的,我們無法預計結果(體系本身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由於我們觀測的手段並不完美(誤差),作為人,我們也經常出現錯誤,這些體系之外的 不確定性也會使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大。

    舉一個簡單的虛構例子:愛迪生想知道哪種材料適合做燈絲。他做實驗之前,不知道實驗的結果(體系本身的不確定性);做實驗的時候,可能由於加工精度的限制,他每次製作的不同材料的燈絲粗細並不完全相同(誤差,這可能導致燈絲的壽命不同),但愛迪生沒有觀察到這個細節;假設燈絲是他的助手打磨出來的,助手打磨的時候可能不小心把燈絲中間打磨出一個缺口(錯誤),但他和愛迪生都沒有留意。

    那麼,這些不確定性意味著什麼呢?無法重現的實驗結果——每天的工作中都要面對大量的失敗。請注意,這是探索未知體系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也是研究的常態。

    長期專注:科研者的核心素質

    研究就是想在不確定的未知體系中尋找確定的結果,由於體系的不確定性,通常需要相對長的時間。衡量自己是否適合做研究,也許就首先要分析自己是否適合與不確定性長期共處。

    研究意味著長期圍繞著一個充滿著不確定性的專案持續工作,通常至少是幾周到幾個月,也就是幾十天到幾百天,幾百小時到幾千小時;而一些規模較大的專案甚至可能是幾年,幾十年。需要我們有耐心、能堅持、保持專注。因此,我以為,在研究工作中,我們需要的核心素質是長期專注。

    想試著用幾個生活化的例子,與自己和小夥伴們的日常科研工作類比,來解釋長期專注的含義:

    論移液器的日常: 在1000個碗裡倒水,倒完了再倒出去,基本不允許漏倒,一年做到300天以上。如果有一個管子忘了加液的後果……只能祈禱手上是個短週期的實驗了(對於強迫症來說,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加了還是沒加)。

    各種大規模篩選:每天進行三個小時的重複性活動(比如整理資料,每天有新的資料),一年做到300天以上;如一個蛋白的alanine scan(大量重複的基因克隆操作),恐怕每天的時間至少要兩倍於三個小時,如果比較瘋狂的話,9-10小時/天的工作量也不罕見(當然還會有一些別的工作,如果每天總工作時間只有9-10小時,在科研圈尤其是實驗學科,一點兒都算不上瘋狂,簡直是休閒標兵了)。

    為什麼很難做到長期專注?大家看看那兩個生活中的類比,也許就會有些感受了。進行研究工作時,我們要刻意訓練自己保持長期專注的能力。至於如何訓練,我只能很遺憾地說自己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勺子。個人的一點感受是,既然科研的基本模式如此(長期重複+大部分是負面反饋),我們首先要接受現實,不宜急於求成,也不能總是幻想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

    其他一些“錦上添花”的特質

    1. 對探索未知的愛好。探索(征服)未知是人們想象得出的最了不起的冒險,認識真理時的快樂是本身就可自足的思維之美——《致青年學者》。

    2. 對所研究領域的熱愛。

    3. 獨立自主而又相容幷包。獨立判斷,不受成見和他人干擾;尊重事實,有開放的心態隨時接受新的事實(即使與自己的預判不符)。

    4. 創造力——所思超越所學的能力。

    5. 善於與他人合作——由於每個人的時間和專精領域都是有限的,合作在大型專案中通常具有重要意義。

    6. 付出相當大代價的覺悟——包括而不限於物質利益和世俗享受。承受大量失敗還能堅持工作,不受或少受負面情緒干擾的韌性和耐心。

    總之

    做研究既不神秘,也談不上神聖;日常的研究工作是與未知共舞,和失敗相伴的漫長旅途,可謂步步荊棘,卻也有認識真理剎那的純粹快樂。做研究需要衡量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妨首先透過實踐觀察自己是否能夠做到長期專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見過只管自己吃喝的父母嗎?家裡三個兒子都是光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