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偏北

    “袁紹見事遲”這一典故來源於曹操對其的評價。官渡對峙階段,曹操準備東擊劉備,曹操手下力勸,擔心袁紹會抄我們後路,趁虛來攻,不如先打袁紹,再攻劉備。曹操說劉備才是真英雄,必須趁他羽翼沒有豐滿把他除掉,否則就來不及了,至於袁紹,“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袁紹這人不善於把握戰機,凡事反應都慢一拍,不必擔心,你們放心吧。後來田豐建議袁紹襲擊曹操,袁紹說我兒子正生病呢,先不打,氣的田豐說:有這樣當帥的嗎?

  • 2 # 月韻了了

    《三國志·武帝紀》說曹操攻下鄴城後,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極有可能對與袁紹一直以來的交往作了一番回憶,其中有沒有涉及到原來一起劫持別人新娘的事情,不得而知。而曹操著重回憶了一件事情,是他與袁紹一起起兵反對董卓的時候的一次對話。

      袁紹說:若事不緝,則方面何所可據?

      曹操說:足下意以為何如?

      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作。

      也許袁紹的失敗從那時候開始,曹操一定已經看出袁紹的胸無大志。事情還沒有開始或剛剛開始,就在想失敗的事情,併為後事著想,看來也只有那麼大一點能耐。袁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曹操看出了他的本質,袁紹肯定不覺得是件事情,所以當曹操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是真知灼見的時候,袁紹也一樣不在乎。而曹操之所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並不害怕袁紹會意會貫通,因為他知道袁紹不會考慮他的觀點,更不會按他的觀點來行動,所以,骨子裡,曹操還是瞧不起袁紹的。

    http://www.sanguocn.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26256

      袁紹在官渡與曹操決戰期間,曾經嘗試著派劉備去曹操後方騷擾,也嘗試著正面進攻,也考慮過奪取洛陽,甚至考慮過奇襲許昌。

      所有的謀臣將軍都提出自己的意見,彼此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袁紹也確實聽取了一些意見,派出劉備去曹操後方騷擾,失敗了。

      一些謀臣將軍建議暫時穩固,等待時機再行考慮;一些謀臣將軍建議,應該急攻,徹底打跨曹操;一些謀臣建議,先回兵翼州,等待中原有變。

      袁紹此時在做什麼?與曹操的相持階段,袁紹因兵精糧足,卻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顯得焦躁不安。他一方面聽取部下的意見,一方面並沒有採納任何意見,一方面又拿捏不定,不知道聽取誰的意見好。

      而謀臣在做什麼呢?因為袁老大始終拿捏不定主意,所有的謀臣將軍們都努力設法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希望說服袁老大,能夠聽取自己的意見。

      袁紹的無作為的漫長的磨蹭,終於被曹操抓住一次致命失誤,曹操迅速出兵,擊潰了袁紹。袁紹本人在歸途中,在羞憤、鬱悶中死去。

      袁紹犯了什麼錯誤?

      其實,幾個元帥絕對不如一個將軍。不管袁紹採納什麼措施,按照正常的發展,都會取得預期的效果,不過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

      一旦確定發展行動方向,那就得儘可能的消除反對意見,讓大家在一個方向上著力,力氣望一處使,而不是始終拿捏不定,希望尋求折中方法,讓部下在意見不合中出現內部紛爭。

      一旦出現意見不合、內部紛爭的情況,寧可採取高壓手段,將反對意見掃掉,也不要左右搖擺,起伏不定。袁紹早期的行事幹淨利落,發展壯大後,倒是經常左右搖擺、漂移不定。這樣的情況,也讓部下無所適從。無法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時間一長久,失敗已經是無法避免了。

  • 3 # 老馬識途看中國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

    這是曹操對袁紹的評價,說袁紹雖然有大志,但是對機會的判斷和戰機的把握一直拿不定主意。

    有不少袁紹見事遲的例子,可惜人無完人,要不是袁紹錯過好多機會,三國曆史早就改寫了。

    1、漢獻帝逃離長安,袁紹還派郭圖前去慰問,回來之後,郭圖勸袁紹,把漢獻帝接到鄴城來,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猶豫未定,未同意,被曹操搶了先,錯過了一個大好機會。等曹操事情都辦完了,袁紹看到他得到的好處,才剛剛醒悟,後悔沒聽郭圖的建議,腸子都快悔青了。

    2、官渡之戰前,曹操為了掃除後方隱患,前去征討徐州劉備,謀士田豐建議:趁著曹操後方空虛,抓緊時間偷襲曹操大本營許昌,再把漢獻帝救回來。袁紹說:我兒子還病著呢,兒子優先,先等等。氣的田豐捶胸頓足。曹操打敗劉備,佔領徐州,立馬整備軍隊,前往白馬,官渡,準備與袁紹決戰。此時,後悔又晚了。

    3、官渡之戰時,沮授勸袁紹:現在我們佔優勢,兵馬糧草都多,曹操後勤供給跟不上,我們只用等曹操兵糧用完,必然不戰而敗,自己撤軍。袁紹不同意,我要從正面擊敗曹賊。沮授又勸袁紹:派一位將軍配合惇於瓊守備烏巢糧草吧,袁紹還是不用。後面我就不說了,可惜啊!

    4、長子袁譚,小兒子袁尚,袁紹一直沒有明確誰接任自己的位置。導致自己死後,面對大敵曹操,自己人分成兩派幹起來了。真是服了,曹操坐收漁翁之利。

    不得不佩服郭嘉,當時就看透了袁紹:思考多端缺乏要領,喜歡謀劃沒有決斷,直接離開袁紹另尋明主了,這個明主就是曹操了。

    也真真可惜田豐和沮授兩位謀士,真是愚忠啊,田豐先被袁紹監禁,後被袁紹殺害。沮授被曹操俘虜了,還想趁機逃往河北,曹操不得不殺。可悲可嘆啊!愚不可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人如何穿出迪麗熱巴、易烊千璽的同款“盛夏少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