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蘊閣主

    我來回答吧。本人古典文學博士,對此略有研究。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可見作者是想提高小說的檔次,寫得儘量符合歷史事實。但小說需要生動有趣才能吸引讀著,所以不能完全照搬歷史,不然就太枯燥了。

    對於《三國演義》的虛構問題學術界一直有研究,目前基本確定“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觀點。

    至於具體哪些內容是虛構,就比較複雜了。雖然虛構的內容只有30%,但整部作品體量很大,所以虛構的內容也不算少了,而且這些內容分散在小說裡面,需要一點點摘除了一個個考證。

    就說幾點集中的大事吧,比如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主要人物,虛構的就很多。由於作者堅持“尊劉貶曹”的態度,就對曹操的形象做了醜化處理,這部分就有很多虛構。為了突出劉備集團的正面形象,就把諸葛亮寫得很神,魯迅就曾經批評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把很多曹操、司馬懿的智謀也嫁接到諸葛亮身上。

    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歷史上確實有,但事實上是這場戰爭,主要是周瑜打的,諸葛亮的功勞沒有那麼大,《三國演義》小說中給諸葛亮增加了草船借箭、借東風等神話情節,把諸葛亮的形象抬高了。

    再比如說周瑜這個人物。宋代蘇軾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大家應該都知道,裡面對周瑜評價很高。《三國演義》裡面竟然把周瑜寫成一個氣量狹小的人,因為嫉妒諸葛亮,竟然被諸葛亮氣死了。這也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形象,就虛構出一些情節。

    像這樣虛構的地方很多,大家可以對照《三國志》去慢慢研究。

  • 2 # 粥得水

    細節就不說了,因為太多,畢竟不是同一部文學作品。

    首先我想說的是核心的東西,《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歷史觀是完全不同的。《三國志》作品成書的時代是西晉初年,所以陳壽所要表現的是西晉的官修史,也就是西晉朝代的歷史觀,晉代魏,魏代漢,一脈相承,因此若想寫出西晉的正統,就必須寫漢魏的正統,尤其是魏,因此以魏為綱,蜀吳輔之。因此魏的領導(魏王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以及三少帝)都要用紀,而蜀漢的領導們都用的是傳,這與前人《史記》以及《漢書》是一樣的規矩。但《三國演義》卻不一樣,羅貫中要表現出來的是所謂的“擁劉貶曹”所以小說開宗明義,寫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這是小說的表現手法,開篇引正。這是核心的不同,用現在話說,核心價值觀的區別。

    其次,一個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寫作手法。《三國志》寫史,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還原史實所以不需要很多的文學手法,事實也確實如此。縱觀中國各代史書,《三國志》基本算文學性比較低的了。《史記》的文學性就比較高,高中課本里就有《鴻門宴》等很多選篇,其文學價值可見一斑。《三國志》的手法就很平淡了,讓我覺得像在讀《春秋》,越讀越枯燥。然而《三國演義》就文學性很高了,一部小說要吸引讀者,就要不斷的製造跌宕起伏,《三國演義》做到了,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美人計,等等太多了。但一部小說為了文學性,有時候就只能弱化歷史性,無中生有,架空歷史就不說了,還有可能造成歷史性的前後矛盾。比如王朗,年輕時也是個有為將軍,年老又變作文官被諸葛亮罵死。這種例子數不勝數。但小說畢竟是小說,不能要求絕對的歷史性,因為寫作目的完全不同。對一部小說,有歷史背景的要求完全符合歷史,沒有歷史背景的說其架空歷史,我們對一部純粹的小說有時候要求太過複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看的古風架空小說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