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生若淺
-
2 # 歷史漫漫潭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是中國傳統的繼承人選擇方式,簡稱嫡長子繼承製。不只是皇家,普通百姓也是以此為標準來選擇家族繼承人的。嫡長子繼承製體現了封建社會的嚴格等級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樣也有它的弊端,清朝之所以沒有采用它,是因為清朝採取了更為科學的立賢制度。
首先我們要先搞明白什麼是嫡,中國古代大老婆是正妻,其他的偏房都是小妾,當然還有地位更低的通房丫頭之類的。正妻所生的兒子就是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嫡長子是嫡子中的老大,但不一定是所有兒子中的老大。除了嫡子以外的兒子稱為庶出。
在中國古代家庭中,嫡子的地位高於庶出兒子,嫡長子地位最高,是預設的繼承人,在皇家來說就是嗣君,也就是皇太子。
透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很容易發現一個問題,嫡長子繼承製的關鍵點是年齡,跟個人才能沒有關係。
這種制度對一個國家和家族來說,優點是長幼有序,尊卑明確,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兒子為爭奪繼承權而相互殘殺的局面,在大多數時候其實這一作用是起到了的。像康熙末年的八子奪嫡事件,其實就是因為嫡子胤礽失去繼承權,其他兒子爭奪儲君的真實寫照,如果胤礽一直穩穩的坐住太子之位,壓根就不會出站奪嫡的事情。
但是這種制度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只以年齡論成敗,最大的問題就是如果嫡長子是個傻子,那這個國家和家族就會跟著遭殃。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西晉的第二位皇帝司馬衷,他是司馬炎的嫡長子,但是個智障人士。大臣跟他彙報災情說百姓都吃不上飯了,他回答那為什麼不吃肉糜呢?這樣的一個傻子,僅僅是因為嫡長子的身份就繼承了皇位,西晉也因此爆發了八王之亂,教訓不可謂之不慘痛。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各項制度上都對之前的歷史進行了借鑑和總結。後金在努爾哈赤時期實際上還是各個部落的聯合,制度上保留了部落聯盟的特徵,努爾哈赤當時制定的繼承製度就是八大貝勒推舉制,也正因為如此,皇太極才登上了皇位。後來的皇帝順治是妥協的結果,其實也算是推舉產生。康熙的即位得益於他得過天花,不會像他的父親一樣因為天花英年早逝,而造成繼承人年幼的情況。
康熙曾經希望借鑑之前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但是他失敗了,也真正發現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弊端,以後得皇帝不再採用明立儲君的方式,而是改為秘密立儲。
乾隆就是第一個秘密立儲產生的皇帝,這個制度可以說也是立賢制度,當然不可避免有皇帝的自己偏愛在裡面,但總體來說還是在努力遵循立賢這個大方向,這是相對嫡長子繼承製先進的地方。
這種制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沒有了儲君,也就沒有了儲權。中國古代也確實出現過嗣Regal望太高,影響皇權的情況,而且儲君是有自己的軍隊的,也容易造成和皇帝間的猜忌。
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一定程度上督促了所有皇子積極努力,大家同一起跑線,共同進步。不管誰最後登基,沒有上位的在爭取過程中也是提高了自己能力和水平的。長遠來看,對於提高整個皇族的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回覆列表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原則,但實際情況並不能都能事事如願。願景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道光帝是清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帝位的皇帝,其他皇帝的繼承上又有什麼樣的情景呢?
並未留下遺詔及繼承人選皇太極:事實上皇太極其實非嫡子,因為他的生母孟古嫁過來後,努爾哈赤後院實際上袞代還是大妃,且有管理之權。那他是怎麼登上皇位的?努爾哈赤原本的嫡子褚英犯事被殺,嫡次子代善因處理後宅不清被廢黜嗣位,嫡三子莽古爾泰為人衝動魯莽,不堪繼承大任,阿巴亥所生的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年幼且軍功不足。最後庶出的皇太極,憑藉軍功、才華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到了眾貝勒的支援,成功繼位。
順治帝:皇太極的中宮皇后並未有嫡子誕生,而庶長子豪格與勢力相當的叔叔多爾袞爭奪僵持不下,福臨在多爾袞和來自科爾沁部中宮皇后的支援下,成功收得“漁翁之利”繼位。
無嫡子情況康熙帝:福臨的前後兩任皇后都未能誕下子嗣,而他心中摯愛董鄂皇貴妃所生子亦早夭,加上當時天花病症盛行,玄燁因患過此病且成功治癒,比起其他皇子來說,更有優勢,也因此最終成功繼位。
乾隆帝:雍正帝的子嗣並不豐厚,尤其是他的原配嫡後所生嫡子早夭,實際上的長子弘時又“自斷前路”,被雍正帝削除宗籍,所以弘曆成為了繼承人。
嘉慶帝:同樣是乾隆帝嫡子早夭,加上乾隆帝長壽,很多皇子沒能活過他。因此在中後期,乾隆帝在剩下的皇子中,永琰能力相對來說不錯,因此被選為了繼承人。
其他情況雍正帝: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風波,想必大家都有比較清晰的瞭解了,雍正帝從最終的多位皇子中殺出重圍,一直都還存在謎團,是真的康熙帝心中所屬意還是另有隱情?
咸豐帝:憑藉著道光帝對孝全皇后(咸豐帝生母)的愛,作為嫡子的奕詝成為了繼承人選。與乾隆帝的嫡子控不同,道光帝有一度是更傾心於天資聰穎的奕訢。
同治帝:作為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只能是他了。
光緒帝、宣統帝:同治帝之後無直系子嗣,於是從旁系中挑選繼承人選,光緒帝和宣統帝的繼位便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