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世小乞丐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認識是種人的主觀心理認知,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經常受到自我視角的侷限,受到所處位置、所在環境、所擁有的心情等很多方面在影響,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整體和全面,而換個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可能就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感受。所以說,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分別都是分別自心。

    很多事物,只有站得遠才能看得到全域性,看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果執念於眼前的一草一木,勢必會失掉縱觀全域性的大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你主動投身於某個事物中的時候,你也失掉長肌拜可之玖瓣雪抱磨了對此事物的整體把握。

  • 2 # 無錫淘奇寶貝

    這首經典詩,道出了哲理,旁觀者清而當局者迷。看畫觀景是要保持最好距離,過近了只看細節而無法觀全域性,扯遠瞧更是難以體驗景觀的魅力,感悟自然神奇。同時對人的綜合素養也有要求,審美情趣的點晴也就是文化教養,而非學習成績,知識的高低能達成的。

  • 3 # 獨孤悅己

    引用佛法章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提高一個思維梯度、用發展的、全域性的眼光看問題,才能了脫真實義,不會一葉障目。

    文中還暗含一重意思:"放棄我執",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圍繞著"我"字的身心覺受進行著社會活動,"我"是小我、大部分是主觀能動性的、受侷限的,須逐步走向大我、客觀、全域性的"我",才能看到更多、體會更多、收穫更多。

  • 4 # 伯喈蔡

    眾所周知,這兩句詩出自蘇軾的《題西林壁》,本意是寫景的。就是說,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是因為我身在廬山之中。

    後來人們喜歡用這句話來表示“當局者迷”的意思。與“當局者迷”相對的,是“旁觀者清”。凡事跳出來,把自己放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上,反而能把真相看清,一旦陷入其中,就會帶上主觀的眼鏡,導致判斷失誤。

    偉大的西方哲學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過這樣的觀點,說是每個人天生就有一副眼鏡——時間和空間。每個人看待事物都要透過時間和空間。譬如我們看待秦朝發生的事,因為處於不同時空,所以我們對秦朝的看法肯定和秦朝人對秦朝的看法不一樣。一些人被騙子騙的時候,絲毫沒有察覺,事後回想才覺得騙子的伎倆其實很明顯,這就是“事後諸葛亮”。因為時空變了,看待事物的眼光也就變了。

    還有一些人喜歡批評古人,認為古人很傻。尤其像李鴻章這樣的晚清大臣,因為和俄國簽署不平等條約,就被後人罵了個狗血淋頭。但當時李鴻章確實是被俄國矇蔽了,他真心以為俄國是要幫助中國對付日本的,所以才答應俄國在東北修建鐵路的。結果俄國背信棄義,趁機向東三省下手,險些導致中國國土流失。後人當然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地指責李鴻章無能愚蠢,但這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這時候李鴻章恐怕要為自己辯解一句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另外,這句詩還說明人是限知的,與“限知”相對的是“全知”。人的限知與神的全知構成一組概念。因為人的限知,所以人是無法走在更遠的時間長河來看待一些事情的。比如計劃生育這個事情。當初馬寅初寫下《新人口論》的時候,最早提出計劃生育,結果呢?這個主張被當時政府認為反動,於是馬寅初被迫辭去北大校長一職。結果呢?沒過幾年,華人口果然像馬寅初預想的,遠遠超過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因此不得不計劃生育。馬寅初得到了平反。結果呢?近幾年又開放二胎了,這筆帳又怎麼算?你能說馬寅初就是錯嗎?又能說開放二胎是錯嗎?都不能。因為時移世異了,一切都變了。所以凡事沒有那麼絕對。身在此山的時候,是看不清此山全域性的。

    再來。這兩句詩還有一個層面,那就是它背後有種深深的悲涼,就是那種後知後覺導致的悲涼。用一個成語可以形容——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王國維有首詞,裡面有兩句是這樣的,“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這是什麼意思?

    天眼,是神的眼,老天爺的眼。神也好,老天爺也好,是全知全能的。說一個人開天眼,就是說他看得清局面。但人大多數時候只是開人眼,天眼只能是“偶開”。當這個偶開的天眼看紅塵的時候,必然不同於人眼,一定能通觀全域性,而且超越時空。但可憐的是什麼?可憐的是自己身是眼中人,他看到了自己!自己是這滾滾紅塵中的一員啊。必然隨著這時代洪流而去,毫無還手之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局勢,但又要在局勢中活下去,悲涼之霧,遍披人間。

    以上,是我對這兩句詩哲理意味的一點體會。

  • 5 # My午後時光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大家都耳熟能詳,特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千百年來被大家奉為至理名言。這句詩用一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語解釋,大家就更清楚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在俗世中生活,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或繁花亂入眼的陷阱誘惑,往往會認不清前路,辨不明方向而陷入困境而迷茫,甚至誤入歧途,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此時能虛心地接受別人規勸或指導,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開始想做期貨,要看哪些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