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飄12

    感謝悟空邀請!天天做飯,為什麼做不出小時候的味道?正所謂努力做一件事只能做對,用心做一件事才能做好!不要只怪罪於食材不生態,不要糾結於燒法的對與錯。小時候,魚、肉、禽、蛋都是憑票限量供應,燒飯想的不僅是燒的好,更多的在想,肉買回來了,切點肉絲炒芹菜女兒最喜歡,切點帶肥帶皮的肉塊紅燒兒子最喜歡,紅燒肉夾幾塊出來帶點滷燒蘿蔔父母最喜歡……我們用心想著他人,現在我們可能過多的在考慮自己,我做的菜好不好看?廚藝水平高不高?我的配菜,我的燒法,我的食材,厲不厲害?!我從來都不做飯的,結婚前老媽燒,結婚後老婆很會燒菜,直到兒子上小學,我發現兒子很多菜不吃,他媽又急又氣。我就琢磨怎麼把他不喜歡的食材,做出他喜歡的口味,再喜歡的菜一週內絕不重複,也經常做些西餐,注重氛圍增加食慾,用什麼鍋燒,用什麼盤裝,中餐配什麼湯,西餐配咖啡?牛奶?還是果汁?兒子現在最喜歡我燒菜,老婆總怪我難得休息燒飯弄一天,什麼事都沒做。家裡請客還得老婆,燒飯又快又好,我就抵擋不住了!我覺得給兒子燒飯還是靠用心和愛心!這樣才能燒出小時候的味道!就像《食神》裡周星馳的黯然銷魂飯!

  • 2 # Mr田

    謝邀!你也說了是小時候的味道,我也有同感。記得第一次吃火腿腸,那是爸爸帶回來的,我不知為何物啊!爸爸說是炮仗我也信了,最後我還是吃到了,當時我認為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我們當地有句老話“撈魚摸蝦耽誤莊稼”,小時哪管那麼多,天天下河撈魚撈蝦,然後在野地裡烤著吃。偷玉米、土豆、蘿蔔一起放在火堆裡燒著吃…因你我變了,生活環境變好了,自然感覺也變了,因為什麼都變了,再也回不到從前…

  • 3 # 湖南樹人公司官方號

    關於做飯,要做出小時候的味道,可能比較難了,並不是不是天天做不做飯的問題。首先年齡不同了,小時候長身體的時候,吃什麼都香甜,消化快,食量大。到成年特別是中年後,很多食品有禁忌,吃東西就會有選擇和顧慮了;其次食材發生變化,我們70後的人,小時候吃的魚是江河裡野生的,豬是養一年吃玉米紅薯長大的,雞是放養的土雞,九斤黃是老家的土品種,能自然長到八九斤,蔬菜都是房前屋後菜園地裡用豬糞水種出來的。尉房都是大鍋土灶,柴火飯味道是電器廚房做不出來的。

  • 4 # 雲湖依戀1

    一日三餐,天天做飯

    炒菜、燒湯弄麵食

    家用電器全據佔

    開火又炒又熬又蒸忙活完

    色香味也俱全

    怎奈還有點小遺憾

    少了點小時候原生態的美鮮

    那時候用的是柴火鍋

    自家青菜種了那麼多

    雞鴨鵝豬羊兔子也滿圈

    菜園子裡摘點小青菜

    上柴火鍋一炒

    真好吃的不得了

    青菜嗮幹一年四季吃不完

    大油餅用那柴火鍋一烙

    哎呦喂!又厚又軟又香甜

    電餅鐺烙的餅就差它那麼一點

    柴火鍋燉的小更是提不完

    大老遠香氣撲鼻香滿園

    現我爸媽那裡光鐵火爐子

    大小駕了好幾個

    我要是想那種綠色食品味道了

    抽空俺們就去蹭吃蹭喝

    到他老人家那裡解解饞

    俺們烙的煎餅香萬里

    臨沂的煎餅美名傳

    小時候就愛吃從那熱氣騰騰的煎餅上

    碾壓下來的黏糊蛋,嘿嘿……

    調點白菜豆腐餡放鏊子上一騰

    煎餅再一卷,俺滴個親孃乎神哎

    呱唧著小嘴吃吧,真是美美添

    煎餅卷大蔥,煎餅果子

    俺一輩子都愛不完

    再回老家拿煎餅,等待在星期天……

  • 5 # 飲言食語

    我們懷念童年的味道,很多時候懷念的不單單是食物的味道,更多的是童年時光、童年生活,一段無憂無慮卻無法回到的時光。成年後,吃了很多曾經的老字號,從農村老家帶了不少土貨,還是覺得沒有以前的味道了。作為一個前20年基本上呆在農村,經歷過農耕生活的人,我覺得很多食物(即便是自己用農村食材做出的飯菜)沒有以前好吃,可能的原因是:

    (1)物質不要再匱乏,心裡渴望降低

    小時候物資匱乏,水果糖是奢侈品,肉食奢侈品,雞蛋也是奢侈品,可樂汽水都是奢侈品……在這種環境下,帶著許久的渴望吃上某種食物,內心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是非常高的,就會告訴自己“好好吃啊”。現在交通發達,物資轉運便捷,要想吃到天南海北的美食變得很容易,稀缺沒有了,稀奇感沒有人,獲得了滿足感自然降低了,所以就是“沒以前好吃了”。

    (2)農作物品種改良,產量高味道變

    農作物新品種代替了老品種,產量高,但味道大打折扣。比如傳統糯稻,畝產三四百斤,粘度和糖分含量極高;雜交糯稻晶瑩感降低,產量大幅提高,但粘度和甜度明星降低。老品種黃瓜,一棵產個3-4根黃瓜,口感脆嫩,異香濃郁,黃了也不苦;改良後的燕白黃瓜,單株產量可達一二十斤,異香沒了,皮老黃了苦得要死。

    (3)中老年味蕾退化,味道感知降低

    人的官能隨著年紀的增長逐年遞減,年紀越大,味覺就越退化,就越不能盡品味道,就會覺得“不好吃了”。

    所以說,“好吃”的判斷中含有蠻重的主觀因素,有個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講朱元璋落難之時吃過乞丐煮的剩菜餿飯大雜燴,以為是人間珍饈美味,因為當時餓昏了,這碗乞丐飯是救命飯。客觀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好吃”的判斷標準也是大幅提升了的。這體現出來的是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與個人需求滿足的不均衡之間的矛盾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漢蘭達算是大改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