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學疲才

    如果選牡丹作為國花我舉雙手贊成!牡丹嬌媚貴氣逼人,在中國文學藝術領域多有讚美牧丹的。其中國畫牡丹大多以花開富貴為題!以牡丹為國花最能代表祖國的強大富饒!

  • 2 # 鬥文蟲

    中國這麼大,完全可以選雙國花:北牡丹,南梅花。

    古往今來,無論中外,不分膚色與民族,都有將某一種植物作為國家精神文化象徵的傳統,美其名曰:國花。近日,關於將牡丹選定為中國國花的呼聲,又漸漸高漲起來。

    我們就來說說中國曆朝歷代那些象徵國家社稷的植物。

    在原始氏族社會,文明程度普遍不高,大家關心的就只有一個問題:活著!活著!活著!國家產生後,社會局勢相對穩定,對國家社稷有了明確的概念,因此也產生了象徵社稷的植物。有趣的是,在夏商周三代,“國花”不是花,而是三種樹。《論語》中記載:“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這段對話的背景,是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在課堂上睡覺,捱了老師的罵。據說,魯哀公曾經問宰予,前朝社稷壇上種植的樹,與國家歷史文化演變有什麼關係。宰予回答說,夏朝社稷壇上栽的是松樹,殷(商朝)朝栽的是柏樹,周朝栽的是慄樹。不過周朝栽了一棵歪脖子慄樹,栽得不好,很多人看了都感到害怕,戰戰兢兢的。孔子把宰予叫醒後,就拿這件事批評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在各方面都做得不錯,唯獨在社稷壇上種慄樹不大妥當。不過已經既成事實,再說也沒有用,何必追究呢?由此可見,社稷壇種的樹,就像是一個民族文化、國家精神的標誌。

    松柏的象徵意義,孤獨,正直,樸素,不怕嚴寒,四季常青,是一個真正的強者,這可以理解。至於慄樹,就是今天大家喜歡吃的板栗子樹,既不高大威猛,又不筆直,為什麼周人用來象徵社稷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便是當時生產力低下,農耕落後,而慄樹的果實,是可以充飢填肚子當飯吃的。對於那一時代的人來說,沒有比糧食更重要的了。

    到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割成無數個小塊,戰爭不斷,大家整天擔心的是能不能活到明天,即使有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出現,恐怕也沒有誰有那份閒心替國家社稷選擇一種象徵。說不定第二天早上一睜眼,自己的國家就沒了呢!不過,那時候對於花卉植物的喜歡,漸漸替代了大樹,這主要是人們對於生活品味的追求越來越高。在《詩經·鄭風》中,便講述了一個故事,說鄭國一對年輕男女到溱洧水邊歡聚,彼此以芍藥和蘭為禮品相贈。

    在《禮記》、《詩經》和《離騷》中,有菊花的記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說明菊花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早就結下不解之緣,但也侷限於民間,從來沒有上升到國家社稷的高度。

    秦人祖先尚武,以武力掃平天下,國運卻只有短短几十年,自然也不喜歡這些花花草草的做派,連象徵社稷的植物也沒有。也許有,但秦始皇和二世胡亥根本沒有心思來做這件事,國家之中也沒有官員或文人來推動這件事。在漢朝,梅花逐漸被人推崇,還有櫻花和菊花,也深受歡迎。在接下來的兩千年裡,梅花和牡丹開始“爭風吃醋”。梅花居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封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象徵高潔、堅強和謙虛,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

    上世紀70年代,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在《尚書》《禮記》《詩經》中,有關於梅的記載,不過僅限於可以吃的梅子:“若作和羹,爾唯鹽梅。”“桃諸梅諸卵鹽。”“縹有梅,其實七兮!”而作為觀賞,則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

    在唐朝,是牡丹的天下,號稱“花中之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誕生“國花”的朝代,儘管在文字上沒有這樣記載,但事實上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無一不喜歡牡丹。牡丹就像那時候的唐詩,盡顯王者之風範,最能代表盛大開闊、宏圖偉岸、雍容華貴、蓋世無雙的盛唐氣象。當然,這其中也有諸如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功勞。楊玉環雍容華貴,又受皇帝寵愛,唐玄宗自然喜歡將她拿來與牡丹相比,自己則是風流多情的採花郎。還有李白,也是牡丹的擁躉,關於牡丹的名句很多。

    到宋代,花風一轉,梅花又獨佔鰲頭。如果問歷代古人最喜歡的花,梅花堪稱第一。宋代文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天下尤物”。宋代是“簡約派”的鼻祖,不論是瓷器還是詩詞,總是小資情調,透露出高超的文化造詣。而梅花,正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元代統治者來自大草原,別說花,一輩子連樹都沒見著幾株,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象徵。如果實在要有,忽必烈可能會選擇蒙古包外的地榆或裂葉蒿等某一種雜草吧。其實不僅是花草,在文字、文學等層面,他們也是極度的不自信。

    到明朝,國花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這就是牡丹。作為一個專用名詞,最早出現在李夢陽《牡丹盛開群友來看》一詩中:“碧草春風筵席罷,何人道有國花存。”明代中期另有一處將牡丹稱為國花的記載,見於邵經濟《柳亭賞牡丹和弘兄韻》一詩:“自信國花來絕代,漫憑池草得新聯。”除文人詩作中出現,晚明時期有北京極樂寺因廣種牡丹而修建國花堂的記載。在1903年,清朝慈禧便指定牡丹花為國花。在1929年,國民政府以梅花確定為國花。總的說來,都在梅花與牡丹之間輪流。

    當然,朝代中還有諸如兩晉南北朝及五代十國等時期,但就像前面說春秋戰國一樣,花草樹木只是文人指桑罵槐的工具,是落魄皇帝哀嘆時運的載體,全然沒有機會感受國家社稷的概念,有的只是過一天算一天的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類學生如何出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