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八車志
-
2 # 本本說事
謝邀。第一次被邀請回答,很意外,但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查閱相關資料,只是聽聞最近日本鋼鐵等造假之事甚囂塵上,我僅從一個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日本是一個以鄰為壑的民族,這一點決定了不管他們多優秀,骨子裡對外都是鄙夷的甚至可以蹂躪的,從明代以來,這一點有太多的歷史證據來證明。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最近造假那麼多,甚至可以認為,不僅是最近而是長期以來的造假,只是沒有被發現沒有被暴露出來而已!
日本這個國家以及人民,他們有自己的民族性,你可以看做很優秀,他們有很強的韌性,善於學習,勤奮,自尊,當然也很聰明,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他們的虛偽,掩蓋不了骨子裡的邪惡,就是以鄰為壑!
“匠人精神”在工業化自動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確實非常難能可貴。它跟我們平時接觸的“快消”形成了鮮明對比。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幾乎已經是一種奢望。缺什麼,當然就想要什麼,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眾多品牌都開始蹭“匠人”這個熱點,尤其是日系車型,藉著日本國內一些知名匠人,幾乎樹立起了日系產品都是充滿工匠精神作品的這麼一個形象。
不過好景不長,似乎也印證了一句老話“出來混都是要還的”。在德系車陷入各種排放門、壟斷門之後,日系廠家也陷入了造假漩渦。從小事件來說,有三菱汽車油耗造假、鈴木汽車資料造假;牽涉巨大的有神戶制鋼以次充好和高田氣囊的設計缺陷;最近,又有日產和斯巴魯相繼爆出,新車下線時未經過質量檢驗或者使用沒有資質的檢驗員這樣的負面新聞。
其中,高田氣囊和神戶制鋼事件是影響特別惡劣的,有設計缺陷的氣囊會在彈出時有迸出金屬碎片的可能。目前經過證實的氣囊致死事件中有17名受害者,還有超過180人因氣囊彈出的碎片受傷。本來是在危急時刻救人一命的安全配置,反倒成為車禍中造成二次傷害的兇手。更惡劣的是,高田氣囊被指在十年前就對此知情但隱瞞不報……
神戶制鋼可以說是高田事件的翻版了,公司對於質量造假心知肚明,而購買了使用不良部件的產品的消費者心中更是忐忑不安。不過好在除日產的GTR外,神鋼輸出的部件大多是汽車的“四門兩蓋”,對安全性的影響不大。當時大家都在問,日本製造怎麼了?其實這也並非是偶發現象,在2013年,三菱重工生產的超巴拿馬級貨輪MOL Comfort就在印度洋上斷為兩截,創下了世界上第一條超巴拿馬型集裝箱船的海難事故,而神戶制鋼正是三菱重工的供貨商之一……
MOL Comfort斷裂事件對於日本造船行業來說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在之後幾年裡,即使是日本貨運企業都不願意信任三菱重工,而把造船的訂單送到南韓,而歐美國家企業則將訂單送到了中國船舶製造公司的手中。汽車的各種不信任事件也是如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消費者對於日系汽車的信任度都會降低。
三菱Pajer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ajero剎車門可以說是我這代人最早聽到的一個,關於汽車設計和安全重大缺陷的事件了。可能現在的年輕人都不一定聽說過這個事兒,在2000年的時候,有車主相繼爆出當年的PajeroV33車型剎車失靈的問題,這是由於設計缺陷導致的問題,雖然最終缺陷產品被召回,但對產品的聲譽造成了巨大影響。PRADO誕生後,Pajero就此被市場打入冷宮,至今仍未恢復元氣。
舉了這麼多例子,我只想告訴大家,在工業自動化生產的今天,真的不要對製造業的“匠人精神”有多大期待。匠人通常還是出現在手工業和食品行業中,“匠人精神”的主體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還是以日本為例,專注手握壽司的米其林三星廚師小野二郎、想到天婦羅就能聯想到名字的早乙女哲哉。只是對於汽車製造業來說,要在家用車上加上匠人兩個字就實在是“強車所難”了。
這可以說到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成本控制。“地攤文學”裡經常寫到:大眾內部有個專門控制成本的部門,整天研究怎麼減配和降成本。其實這句話本身沒錯,但大家常常會誤以為只有大眾才這麼幹。其實商人逐利這一點是共通的,哪家汽車生產企業也不是慈善機構,為世界製造更好的汽車無非是一句宣傳口號,給自己增加利潤才是創社之本。
所以消費者期待汽車廠家所謂的“厚道”其實是非常幼稚的,廠商都是在滿足市場和法規的前提下提供成本儘可能低的產品。同價位車型上的配置差異,也只是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的此消彼長罷了。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參與制造的個體了。汽車製造目前自動化率以及非常高了,在一些新建的工廠已經除了總裝車間和發動機車間外看不到幾個工人了,自動機器人可不會跟你談什麼工匠精神,只會按照既定程式迅速完成工作,塗裝、焊接效率極高,進一步降低了汽車製造成本。這幾年來為什麼汽車越來越便宜了?自動化水平的提高顯然功不可沒。
大家身邊應該也會有在汽車工廠流水線工作的朋友,正式工、勞務工、臨時工……水平參差不齊。匠人?匠人都在飛機發動機制造廠琢磨渦扇葉片的事兒呢。匠人的勞動力成本也不符合目前汽車製造業的需求。在賓利工廠縫方向盤的、在保時捷工廠拼裝水平對置發動機的、在勞斯萊斯工廠為Phantom一筆到底一氣呵成畫上腰線的大師,應該可以夠格稱得上是匠人。但是你們也知道,這些匠人的作品也並非大眾可以輕易接受的消費品。
最後再跟大家說說選車的事兒,從各種各樣車企不靠譜的事件上不難看出,不論是德系日系或者是其他什麼系,在它們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不靠譜事件誰都不比誰少。所以我們在選車的時候,也不要總把自己框死在某一個“系”中。同一個品牌下還良莠不齊產品差異很大的存在,更別說國家與國家之間了。在選購車輛時還是要更理性看待產品間的差異,一直戴著有色眼鏡挑車,只怕是會自己矇蔽了自己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