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級飛俠6868668

    把握動作描寫的方法——具體寫出動作的過程

    A、那天,他在雪地裡罩住了一隻小鳥。

    B、他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捧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A、《背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艱難地穿過鐵道。

    B、《背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2、攝取細小傳神的動詞生活中,一個人不自覺地表現出的細小動作,最能反映其內心活動、性格特點和精神面貌

    比如有些同學在不自然的時候會反覆地搓手,或者搔頭皮,寫文章時如能將這些運用進去,就是很好的細節描寫。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孔乙己買酒時“排出九文大錢”,只一個“排”字就表現出了孔乙己底層文人講面子、好顯擺、窮酸迂腐的個性。

    朱自清在《背影》中對父親吃力地爬月臺時的動作描寫,讓每個讀者都感動不已。例如《藥》中:“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便點上燈籠,吹熄燈盞,走向裡屋子去了。”這一連串動作的細節描寫非常傳神。華老栓開的是小茶館,積攢一包洋錢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別小心,以至於華大媽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裝”、不放心地“按”,生動表現了在社會最地層的市民生活的艱辛。

    3、把握外貌描寫的方法描寫外貌

    不一定要像工筆畫一樣,面面俱到,對人物的神態描寫也要著眼於某一細小的特點,這樣才能鮮明地展現人物形象。

    魏巍在《我的老師》中描寫外貌時,只一句“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的一塊黑痣”,就寫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麗。魯迅在《祝福》中表現淪為乞丐後精神麻木的祥林嫂的神態時這樣寫道:“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實在是“畫龍點睛”的絕妙之筆。

    描摹神態時應注意:要仔細觀察人物外貌神態的細微變化;人物的外貌神態描寫應為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服務;外貌神態描寫應結合在人物行為或語言敘述中,以增強其表現力。

    1.步步追問法

    如:“有個小銀元落在地上。”我們就可以問“是怎樣的銀元?”“誰的銀元?”“銀元是誰弄掉的?”“銀元怎樣掉到地上?”“掉下地以後發生什麼事情?”

    “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範句: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髮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

    2.想象延伸法

    上面追問的實際情況如何?可以透過演示實驗瞭解到,但在製作時,你不可能凡事都能親自演示一番,實際狀態只能聯想和想像,使其合情合理,這個過程我們又給它取名為想像延伸法。

    3.區域性細寫法

    寫人時,要使文章具體形象,僅有上面兩種方法,還是不夠全面的,比如,描寫人物肖像時,還得對人的某一部位、某個方面進行精細描繪,我們又把這種方法叫做區域性細寫法。

    我們將以上三點歸納為:具體形象=步步追問+想像延伸+區域性細寫。

    4、把握心理描寫的方法心理描寫常犯的毛病就是用抽象概述代替具體描寫

    例:語文課開始了,老師把批好的試卷發了下來。在拿到試卷之前,我緊張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試卷拿到手以後,我一看不及格,很是傷心。

    用以下幾種方式修改:

    (1)內心獨白

    我不停地在心裡唸叨:“阿彌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聽單放機,不看電視,不打遊戲機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著打遊戲機,考試前一天還趁父母不在家跑出去打。老師啊,發發慈悲,我以後上課一定好好聽講,千萬別讓我不及格啊!老爸呀,手下留情吧,我以後學習一定用心呀!”

    (2)夢境幻覺

    我好像看見滿試卷鮮紅的叉組成一張巨大的網向我捲來,使我不得動彈,不能呼吸。我又彷彿看到了老師滿面的怒容,彷彿聽到了父母悲傷的嘆息聲和旁人的嘲笑聲。

    (3)利用環境景物襯托人物心理

    天陰沉沉的,不時刮來陣陣冷風。風颳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顫。教室裡靜悄悄的,只聽見“沙沙”的發試卷的聲音,“嘩啦!”一個同學不小心把書碰到了地下,我的心隨之猛跳了一下。同桌的試卷已發下來了,72分,看著同桌哭喪的臉,我不由得心裡直打鼓。

    (4)神情肖像、動作語言行動式

    試卷靜靜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點顫抖的手去掀試卷,一個鮮紅的“4”字映入我的眼簾,我的手一抖,試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試卷底下,用力一翻,隨著“啪”的一聲,我看到了我的分數──48,“唉”,可憐的“48”,我癱在了桌上。

    5、環境的細節描寫習作

    《在閱覽室裡》:“剛走到閱覽室的門口,一股熱氣就迎面撲來。踏進閱覽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還有擠來擠去找位子的、覓書報的……然而卻靜得出奇,只有日光燈發出‘吱——’的聲響。我不禁屏息靜氣,插身進去。”評:如果沒有這一段場面描寫,不僅後文顯得乾癟、突然,也使後文詳寫的典型事例顯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天帶顏色的豐收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