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英(公元598年~公元661年),嶺南新州人,22歲相識盧行蹈,34歲嫁給盧行蹈為妻,40歲於新興縣六祖鎮夏盧村誕生惠能,43歲愛夫盧行蹈不幸病逝,她悲傷過度致一夜白頭,44歲攜愛子惠能遷居新興龍山定居,63歲為促兒成就昂首與世長辭。公元713年,六祖惠能從韶關寶林寺禪歸新興龍山,建報恩塔以志永遠紀念父母恩情。
人物生平
唐武德三年(620年),范陽人盧行瑫被貶職,發配到遙遠的新州(新興)索盧縣偏僻之地。盧行公與一夏姓男子共同開土闢壤,建立了夏盧村。12年後,盧行公式娶李梅英為妻,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子時,響亮的嬰兒哭聲,打破了偏僻的夏盧村的寧靜。降生的嬰兒就是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的惠能。巧合的是,惠能出生這天,正是天竺國29歲的釋迦牟尼不當王子,出家當和尚的聖日。
李梅英34歲嫁給盧行公式後,到40歲才生下惠能。
惠能出生的第二天一大早,有兩名老和尚登門造訪。當時嬰兒正在哭個不停,盧行公式夫婦還以為嬰兒哪裡不舒服。二僧登門,嬰兒即時停止了啼哭,對二僧露出了笑容。夫婦倆都感到十分驚奇。二僧開門見山地說:“我們是專程來為你家小孩取名的,就叫‘惠能’吧!”老和尚接著說:“惠者,以法惠濟眾生;能者,能做佛事。”說完便離開了盧家。和尚為惠能取名的情節,《壇經》上有明確記載。
惠能出生後,一家三口本來可以過上好日子。但天有不測風雲,惠能三歲時,父親盧行公就去世了,剩下孤兒寡婦,過著悽苦的生活。
惠能生活的年代,佛教興盛,新州也有眾多的寺院和信眾。作為虔誠的佛教徒,李梅英常常帶著幼小的惠能到寺院拜佛。教育惠能對佛要誠心,做人要有仁慈之心,做事要有耐心和恆心。
作為“單親母親”,李梅英每天起早摸黑,辛苦勞作,含辛茹苦撫養惠能。惠能年紀稍大一點時,她便在離家不遠的龍山搭起簡陋的茅房,從此定居龍山。惠能長到十多歲時,便與母親一起上山打柴,挑到十多公里外的縣城出售,以賺取微薄的工錢。後來,他就以打柴為生,贍養母親。因此,惠能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
唐武德年間,一位風水大師雲遊名山,來到新州。一日,大師依山勢尋龍點穴,來到龍山。發現此處真正是藏龍臥虎之地。特別是山中有一處風水寶穴,遂命名為“萬佛朝宗”。如果誰把先人葬於此地,其後人或出九代狀元,或得萬代香火。只是不知誰有此機遇。
正當大師為自己尋到如此風水寶穴而興奮不已時,不覺天色已晚。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正當他不知到何處留宿時,突然發現半山上竟然有一戶人家,便想在此借宿一宵。
李梅英母子見是一位看風水的老人求宿,便熱情地招呼老人家吃晚飯,並安排他住下。夜半時分,老人所睡的簡陋木床“吱吱”作響,輾轉難以入睡。小惠能知道老人睡不著後,便爬進床底,伸手去墊平床板,這樣床板就不響了。隨後,惠能找來兩塊小木板,將床板墊平。老人裝作不知,隨後安然入睡。
第二天,大師感謝李梅英母子的熱情款待。臨別時對李梅英說:“龍山有一處風水寶穴,你家還有什麼先人未安葬?”李梅英嘆了一口氣說:“先生,孩子父親去世後掩埋,希望他有個安眠之地。”大師問:“你想要九代狀元還是萬代香火?”李梅英說:“孩子他爸原來也是當官的,卻落得如此下場。我們不要九代狀元,只求過上安穩日子,有萬代香火就好了。”大師便指引李梅英母子來到“萬佛朝宗”的寶穴,指明具體位置和墳墓的方位,隨後離去。後來,惠能到湖北黃梅東禪寺學法,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真傳,成為禪宗六祖,為歷代人朝拜,香火不絕。
母愛如海石破天驚
一天,惠能賣柴經過縣城的金臺寺,聽到和尚的頌經聲,便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每次到縣城賣柴,都到金臺寺逗留一會兒,專門聽和尚唸經。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即刻有所醒悟。便問這是什麼經,回答是《金剛經》,是蘄州黃梅東禪寺五祖弘忍門下傳授的。
惠能立志要遠赴黃梅學法。無奈他家境貧寒,路費也成問題,家中母親又無人照顧。當地大善人安道成知道惠能有遠大志向,便資助他十兩銀子,叫他拿回去安頓好母親,專心到黃梅學佛。
“知子莫若母”,當惠能回家告訴母親李梅英時,李梅英平靜地說:“孩子,你安心去吧,我會照顧好自己的。不過你還是徵求一下你舅父的意見,看他是否同意。”
“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當他徵求舅父意見時,舅父堅決反對惠能離家學佛。“你離家後,你母親誰照顧?!”惠能跪下向舅父求情,但舅父不為所動。為了打消惠能到外地學佛的念頭,舅父厲聲地對惠能說:“除非你能夠跪拜開村口那塊大石頭,否則你休想外出學佛!”
鐵了心要學佛的惠能只好來到村口那塊堅硬如鐵、光滑如玉的大石頭前一跪不起。當他跪到第七天時,突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隨著一聲響亮的炸雷,大石頭瞬間被劈成兩半。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舅父知道惠能學佛的決心已經感動了天地,只好同意他離家學佛。
主要功績
惠能3歲就沒有了父親,是母親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養育他成長,李梅英甚至無錢給喜愛讀書的惠能上學讀書,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貧苦的家庭,如果不是有李梅英那種無私母愛,便難有嶺南樵夫成為東方聖人的傳奇;就難有新州獦獠成為中華禪祖的奇蹟;更沒有寒衣白丁用一生寫就中國本土唯一的佛教禪宗經典《壇經》。
李梅英(公元598年~公元661年),嶺南新州人,22歲相識盧行蹈,34歲嫁給盧行蹈為妻,40歲於新興縣六祖鎮夏盧村誕生惠能,43歲愛夫盧行蹈不幸病逝,她悲傷過度致一夜白頭,44歲攜愛子惠能遷居新興龍山定居,63歲為促兒成就昂首與世長辭。公元713年,六祖惠能從韶關寶林寺禪歸新興龍山,建報恩塔以志永遠紀念父母恩情。
人物生平
唐武德三年(620年),范陽人盧行瑫被貶職,發配到遙遠的新州(新興)索盧縣偏僻之地。盧行公與一夏姓男子共同開土闢壤,建立了夏盧村。12年後,盧行公式娶李梅英為妻,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子時,響亮的嬰兒哭聲,打破了偏僻的夏盧村的寧靜。降生的嬰兒就是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的惠能。巧合的是,惠能出生這天,正是天竺國29歲的釋迦牟尼不當王子,出家當和尚的聖日。
李梅英34歲嫁給盧行公式後,到40歲才生下惠能。
惠能出生的第二天一大早,有兩名老和尚登門造訪。當時嬰兒正在哭個不停,盧行公式夫婦還以為嬰兒哪裡不舒服。二僧登門,嬰兒即時停止了啼哭,對二僧露出了笑容。夫婦倆都感到十分驚奇。二僧開門見山地說:“我們是專程來為你家小孩取名的,就叫‘惠能’吧!”老和尚接著說:“惠者,以法惠濟眾生;能者,能做佛事。”說完便離開了盧家。和尚為惠能取名的情節,《壇經》上有明確記載。
惠能出生後,一家三口本來可以過上好日子。但天有不測風雲,惠能三歲時,父親盧行公就去世了,剩下孤兒寡婦,過著悽苦的生活。
惠能生活的年代,佛教興盛,新州也有眾多的寺院和信眾。作為虔誠的佛教徒,李梅英常常帶著幼小的惠能到寺院拜佛。教育惠能對佛要誠心,做人要有仁慈之心,做事要有耐心和恆心。
作為“單親母親”,李梅英每天起早摸黑,辛苦勞作,含辛茹苦撫養惠能。惠能年紀稍大一點時,她便在離家不遠的龍山搭起簡陋的茅房,從此定居龍山。惠能長到十多歲時,便與母親一起上山打柴,挑到十多公里外的縣城出售,以賺取微薄的工錢。後來,他就以打柴為生,贍養母親。因此,惠能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
唐武德年間,一位風水大師雲遊名山,來到新州。一日,大師依山勢尋龍點穴,來到龍山。發現此處真正是藏龍臥虎之地。特別是山中有一處風水寶穴,遂命名為“萬佛朝宗”。如果誰把先人葬於此地,其後人或出九代狀元,或得萬代香火。只是不知誰有此機遇。
正當大師為自己尋到如此風水寶穴而興奮不已時,不覺天色已晚。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正當他不知到何處留宿時,突然發現半山上竟然有一戶人家,便想在此借宿一宵。
李梅英母子見是一位看風水的老人求宿,便熱情地招呼老人家吃晚飯,並安排他住下。夜半時分,老人所睡的簡陋木床“吱吱”作響,輾轉難以入睡。小惠能知道老人睡不著後,便爬進床底,伸手去墊平床板,這樣床板就不響了。隨後,惠能找來兩塊小木板,將床板墊平。老人裝作不知,隨後安然入睡。
第二天,大師感謝李梅英母子的熱情款待。臨別時對李梅英說:“龍山有一處風水寶穴,你家還有什麼先人未安葬?”李梅英嘆了一口氣說:“先生,孩子父親去世後掩埋,希望他有個安眠之地。”大師問:“你想要九代狀元還是萬代香火?”李梅英說:“孩子他爸原來也是當官的,卻落得如此下場。我們不要九代狀元,只求過上安穩日子,有萬代香火就好了。”大師便指引李梅英母子來到“萬佛朝宗”的寶穴,指明具體位置和墳墓的方位,隨後離去。後來,惠能到湖北黃梅東禪寺學法,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真傳,成為禪宗六祖,為歷代人朝拜,香火不絕。
母愛如海石破天驚
一天,惠能賣柴經過縣城的金臺寺,聽到和尚的頌經聲,便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每次到縣城賣柴,都到金臺寺逗留一會兒,專門聽和尚唸經。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即刻有所醒悟。便問這是什麼經,回答是《金剛經》,是蘄州黃梅東禪寺五祖弘忍門下傳授的。
惠能立志要遠赴黃梅學法。無奈他家境貧寒,路費也成問題,家中母親又無人照顧。當地大善人安道成知道惠能有遠大志向,便資助他十兩銀子,叫他拿回去安頓好母親,專心到黃梅學佛。
“知子莫若母”,當惠能回家告訴母親李梅英時,李梅英平靜地說:“孩子,你安心去吧,我會照顧好自己的。不過你還是徵求一下你舅父的意見,看他是否同意。”
“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當他徵求舅父意見時,舅父堅決反對惠能離家學佛。“你離家後,你母親誰照顧?!”惠能跪下向舅父求情,但舅父不為所動。為了打消惠能到外地學佛的念頭,舅父厲聲地對惠能說:“除非你能夠跪拜開村口那塊大石頭,否則你休想外出學佛!”
鐵了心要學佛的惠能只好來到村口那塊堅硬如鐵、光滑如玉的大石頭前一跪不起。當他跪到第七天時,突然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隨著一聲響亮的炸雷,大石頭瞬間被劈成兩半。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舅父知道惠能學佛的決心已經感動了天地,只好同意他離家學佛。
主要功績
惠能3歲就沒有了父親,是母親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養育他成長,李梅英甚至無錢給喜愛讀書的惠能上學讀書,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貧苦的家庭,如果不是有李梅英那種無私母愛,便難有嶺南樵夫成為東方聖人的傳奇;就難有新州獦獠成為中華禪祖的奇蹟;更沒有寒衣白丁用一生寫就中國本土唯一的佛教禪宗經典《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