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田雨嵐式的教育焦慮存在是有原因的——表面看,孩子幾年後將面臨中考的選拔,實質上是社會充斥的競爭與成人對未來的擔憂。
現實中,每個家庭都會面臨升學的壓力。只要他的孩子接受了學校教育,便必然會面臨“中考”。即然參加中考,必然會有人被淘汰。誠如劇中所言,誰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不是被淘汰者中的一員?故,田雨嵐式家長因此而焦慮不已。
為了自家孩子中考中勝出——上名校,她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學習,甚至達到了變態的程度——眼中盯著的全是分數與名次,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感與愛好。孩子想踢球,竟然成了一種奢望。
現實中,為了孩子上名校,家長想盡辦法,為此,有人不惜花重金買學區房。而這些名校也大多在迎合著家長的需求。
為了提高升學率,一些學校恨不得把大家的時間佔滿,他們特別重視給班級排名,給老師排名,給老師製造壓力,引導著教師關注成績。於是,一些老師不得不去壓榨學生的時間——佈置大量的作業,擠佔學生的休息時間,甚至有人精心研究命題規律,猜題、押題,只為孩子有個好點的分數。
現實中,許多學校特別關注成績。譬如,組織考試後,會召開全集體會議,將班級各學科成績做成柱狀圖,展示,評議,沒人在意學生基礎如何,沒人關心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沒人留意學生學了什麼以及怎麼學。
你看,孩子學習科學,只會死記硬背一些知識。你可以瞭解一下,小學六年,有沒有學生進過實驗室?全國究竟有多少學校的實驗室只是擺設?現實中,若有教師組織孩子進過一次實驗室,若有教師在課堂上演示過一次實驗過程,那麼,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好老師。可是,大家關心的只是分數,至於孩子們上沒上過實驗課,誰會在意!對此,大家都已習以為常,這真是奇怪的事。
我曾經見過,某些學校為了迎接區教研室組織的質量抽測,如臨大敵,想出了許多對策。我去外校監考,竟然發現有位教師特意安排了座位,指導孩子考試時互相幫助……校園裡發生這些事情,真是匪夷所思。
我們的社會忘記了教育的初心,已經很久了。舉目四望,全國那麼多學校,有幾所學校將傳繼文化、教書育人視為己任?有幾所校園會響起孩子們讀經的聲音?如今,傳承了千年的文化出現了斷層,整個社會卻視而不見,奇不奇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今天的老師還是老師嗎?很多時候,我們愧對老師的稱謂。教育丟掉初心,老師不像老師,學校不像學校,應試教育大有市場。這才是當今教育最大的問題。
大家丟掉了初心,已經很久了。你看,社會已經習慣了以中考或高考成績給學校排名。學校已經習慣了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辦校水平。你看,每年中考或高考結束後,多少名校會在門口張貼著一些所謂的喜報——他們,引以為傲的是本校考上了多少學生。至於落榜者的失落,誰在意呢?於某些學校來說,以人為本,尊重每個孩子,貌似只是口號而已。
嗚呼,悲哉!師者不傳道,已久矣!學校,迷失方向,亦久矣。
這樣的喜報,比比皆是,大家已經習以為常。整個社會都習慣了以成績衡量學校。
在成績的光環下,大家忽略了孩子承受的壓力。大家彷彿忘記了學生存在差異——只要他成績不好,那肯定是他不夠努力;雖然他成績很好,但還要努力,要向第一名學習。
沒有人關心孩子需要什麼,沒有人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沒有人在意學生的心理感受。終於,有的孩子承受不了壓力,抑鬱了,自殺了。可,很少有人去反思背後的原因。甚至有人埋怨孩子,不體諒成人,過於脆弱。一個個生命的離去,無聲無息,競爭仍會持續,教育依然如故,悲劇仍在上演。
我特意從網上查過資料,觸目驚心——
有份研究報告稱,中國中學生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曾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2.1%,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7%。衛生部公佈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在全球,自殺是導致15歲至19歲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
面對孩子無聲的抗議,我們不能繼續熟視無睹。
在看電視劇的過程中,我曾經擔憂田雨嵐的孩子會自殺。但《小捨得》的編劇是良善的,沒有給子悠編排一個悲劇式的命運——或者瘋掉了或者自殺了,而是本著善良的願望,編排了圓滿的結局——田雨嵐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她醒悟了。
我曾經設想,假若編劇敢編排子悠瘋掉或自殺的劇情,也倒符合現實。當然,如果他敢那樣編寫劇情的話,瘋掉的肯定不止一個!
劇本可以如此善意地去編寫,但現實中的悲劇卻仍在上演——
據悉,3月8日,一個17歲的河南男孩因為學習壓力大,縱身跳入湖中!
唉,如果可以,請大家抽出一點時間,揣度一下,這些孩子生前究竟在承擔著怎樣的壓力?
面對今天的教育,應該有人覺察到問題了,所以推行了他心目中的教育。這需要一份怎樣的擔當與勇氣?然,誰能想到,改革最大的阻力竟然來自於家長。
至今依然記得去年網上爆出的訊息:南京一中高考成績令家長不滿,父母堵到校門口,要求校長“下課”!
唉,真正關心孩子的,卻被家長要求下課!這多麼諷刺!應試教育理念,大行其道,孩子不得不承受重重壓力,失去無憂無慮的童年,這,究竟怨誰呢?
電視劇中,面對患了抑鬱症的兒子,田雨嵐幡然醒悟,終於做出了退步,孩子的臉上也慢慢露出了笑臉。但社會上,又有多少個田雨嵐式的媽媽幡然醒悟,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那些凋謝的花落,告訴我們,他們曾經承受了不堪忍受的痛苦。
當今社會,田雨嵐式的教育焦慮存在是有原因的——表面看,孩子幾年後將面臨中考的選拔,實質上是社會充斥的競爭與成人對未來的擔憂。
現實中,每個家庭都會面臨升學的壓力。只要他的孩子接受了學校教育,便必然會面臨“中考”。即然參加中考,必然會有人被淘汰。誠如劇中所言,誰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不是被淘汰者中的一員?故,田雨嵐式家長因此而焦慮不已。
為了自家孩子中考中勝出——上名校,她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學習,甚至達到了變態的程度——眼中盯著的全是分數與名次,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感與愛好。孩子想踢球,竟然成了一種奢望。
現實中,為了孩子上名校,家長想盡辦法,為此,有人不惜花重金買學區房。而這些名校也大多在迎合著家長的需求。
為了提高升學率,一些學校恨不得把大家的時間佔滿,他們特別重視給班級排名,給老師排名,給老師製造壓力,引導著教師關注成績。於是,一些老師不得不去壓榨學生的時間——佈置大量的作業,擠佔學生的休息時間,甚至有人精心研究命題規律,猜題、押題,只為孩子有個好點的分數。
現實中,許多學校特別關注成績。譬如,組織考試後,會召開全集體會議,將班級各學科成績做成柱狀圖,展示,評議,沒人在意學生基礎如何,沒人關心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沒人留意學生學了什麼以及怎麼學。
你看,孩子學習科學,只會死記硬背一些知識。你可以瞭解一下,小學六年,有沒有學生進過實驗室?全國究竟有多少學校的實驗室只是擺設?現實中,若有教師組織孩子進過一次實驗室,若有教師在課堂上演示過一次實驗過程,那麼,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好老師。可是,大家關心的只是分數,至於孩子們上沒上過實驗課,誰會在意!對此,大家都已習以為常,這真是奇怪的事。
我曾經見過,某些學校為了迎接區教研室組織的質量抽測,如臨大敵,想出了許多對策。我去外校監考,竟然發現有位教師特意安排了座位,指導孩子考試時互相幫助……校園裡發生這些事情,真是匪夷所思。
我們的社會忘記了教育的初心,已經很久了。舉目四望,全國那麼多學校,有幾所學校將傳繼文化、教書育人視為己任?有幾所校園會響起孩子們讀經的聲音?如今,傳承了千年的文化出現了斷層,整個社會卻視而不見,奇不奇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今天的老師還是老師嗎?很多時候,我們愧對老師的稱謂。教育丟掉初心,老師不像老師,學校不像學校,應試教育大有市場。這才是當今教育最大的問題。
大家丟掉了初心,已經很久了。你看,社會已經習慣了以中考或高考成績給學校排名。學校已經習慣了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辦校水平。你看,每年中考或高考結束後,多少名校會在門口張貼著一些所謂的喜報——他們,引以為傲的是本校考上了多少學生。至於落榜者的失落,誰在意呢?於某些學校來說,以人為本,尊重每個孩子,貌似只是口號而已。
嗚呼,悲哉!師者不傳道,已久矣!學校,迷失方向,亦久矣。
這樣的喜報,比比皆是,大家已經習以為常。整個社會都習慣了以成績衡量學校。
在成績的光環下,大家忽略了孩子承受的壓力。大家彷彿忘記了學生存在差異——只要他成績不好,那肯定是他不夠努力;雖然他成績很好,但還要努力,要向第一名學習。
沒有人關心孩子需要什麼,沒有人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沒有人在意學生的心理感受。終於,有的孩子承受不了壓力,抑鬱了,自殺了。可,很少有人去反思背後的原因。甚至有人埋怨孩子,不體諒成人,過於脆弱。一個個生命的離去,無聲無息,競爭仍會持續,教育依然如故,悲劇仍在上演。
我特意從網上查過資料,觸目驚心——
有份研究報告稱,中國中學生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曾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2.1%,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7%。衛生部公佈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在全球,自殺是導致15歲至19歲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
面對孩子無聲的抗議,我們不能繼續熟視無睹。
在看電視劇的過程中,我曾經擔憂田雨嵐的孩子會自殺。但《小捨得》的編劇是良善的,沒有給子悠編排一個悲劇式的命運——或者瘋掉了或者自殺了,而是本著善良的願望,編排了圓滿的結局——田雨嵐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她醒悟了。
我曾經設想,假若編劇敢編排子悠瘋掉或自殺的劇情,也倒符合現實。當然,如果他敢那樣編寫劇情的話,瘋掉的肯定不止一個!
劇本可以如此善意地去編寫,但現實中的悲劇卻仍在上演——
據悉,3月8日,一個17歲的河南男孩因為學習壓力大,縱身跳入湖中!
唉,如果可以,請大家抽出一點時間,揣度一下,這些孩子生前究竟在承擔著怎樣的壓力?
面對今天的教育,應該有人覺察到問題了,所以推行了他心目中的教育。這需要一份怎樣的擔當與勇氣?然,誰能想到,改革最大的阻力竟然來自於家長。
至今依然記得去年網上爆出的訊息:南京一中高考成績令家長不滿,父母堵到校門口,要求校長“下課”!
唉,真正關心孩子的,卻被家長要求下課!這多麼諷刺!應試教育理念,大行其道,孩子不得不承受重重壓力,失去無憂無慮的童年,這,究竟怨誰呢?
電視劇中,面對患了抑鬱症的兒子,田雨嵐幡然醒悟,終於做出了退步,孩子的臉上也慢慢露出了笑臉。但社會上,又有多少個田雨嵐式的媽媽幡然醒悟,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那些凋謝的花落,告訴我們,他們曾經承受了不堪忍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