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考研大事記

    記憶已成常態,遺忘成了例外。——大衛·舍恩伯格

    國外大資料知名學者大衛·舍恩伯格曾在《刪除——大資料取捨之道》中說過這句話,作為“大資料時代的預言家”,他犀利且富有洞見的指出數字技術與全球網路正在瓦解我們天生的遺忘能力————過去正像刺青一樣被刻在我們的數字面板上,遺忘已經變成了例外,而記憶卻成了常態。

    網際網路的出現,尤其是大資料時代以來,人們想要“獲得”記憶簡直太容易了。

    過去的2018年是一個關鍵拐點——除了人工智慧、5G等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這一年的到來也意味著00後也踏入了成年的階段,網路原住民逐漸登上時代舞臺。根據巴克萊銀行研究報告統計稱,Z世代(95後及00後)已佔總人口比例的25%,已經超過Y世代(出生於1980-1984年之間的人)的24%。

    無論是Z世代還是Y世代,都是當下網際網路使用者的重要組成部分。而Z世代更是被稱為“網路原住民”(或稱“數字土著”)的一代,他們對於網際網路的依賴是傳統的80後/70後無法理解更是無法比擬的。而他們在網路中的一言一行,包括個人的基本資訊,個人搜尋、瀏覽、使用等使用者行為資料都被BAT、Google、Facebook等數字巨頭所掌握。

    谷歌在全球有36個數據中心,美國19個、歐洲12個、俄羅斯1個、南美1個和亞洲3個。

    光美國愛荷華州康瑟爾布拉夫斯的谷歌資料中心,佔地就超過1萬平方米,而資料中心的光纖網路速度更是平時家用網速的20萬倍!

    這麼大的資料中心其目的就是為了支撐谷歌這個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的執行以及儲存其以太級的資料。

    因此,我們可以說你在網路中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會有“人”幫你記憶。

    網際網路擁有記憶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顯然,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

    當你從搜聊天記錄時,當你從瀏覽器查閱資料時,當你翻閱便籤或通訊錄時······你都可以聯想到“記憶”帶給你的好處和便利。

    但同時,《科學》雜誌2011年釋出的一項研究稱,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人的一種“外部記憶”,資訊被儲存在人腦之外,人們更多的是記住資訊儲存的位置而不是資訊本身,這便是著名的“谷歌效應”。而這樣的結果便是,人們越來越依賴網際網路這樣的“外存”去查詢知識,而不是利用人腦的“記憶體”去儲存甚至“固化”知識。

    而舍恩伯格認為,遺忘是人的天性。

    “遺忘”在人類演進的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古至今,人類不斷嘗試透過本能地動作重複、發明語言和文字、刻石繪畫、撰寫書籍等各種方式儲存我們的記憶與知識來對抗“遺忘”。然而,無論人們在進化過程中怎麼努力,還是無法抵抗人類在基因編碼中的“遺忘”,即便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會出現各種“遺忘”的情形。

    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遺忘真的就是一件壞事嗎?

    遺忘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遺忘可以讓我們根據當下的情景去重構過去的回憶,在重構的過程中,我們會根據當下的需求和情況去篩選、評估、過濾一些過往的資訊,從而將一些無價值資訊過濾,而只留下少數有意義、有價值的資訊。

    世界上有一種罕見的疾病——記憶過剩。與常人相比,記憶過剩患者可以輕易的記住以往經歷的幾乎所有事情,他們擁有著常人所羨慕的近乎完美的長時記憶。雖然這聽上去像上天賜予的禮物,但是受訪者表示“記住一切不僅令人發狂,而且令人感到孤獨”。

    遺忘也是為了更好的給大腦騰出空間,去更新新的知識和記憶,完善大腦的儲存庫。

    人每一天都要接觸些不同的事物,其中也不可避免的會進入到你的記憶,甚至形成長時記憶。而定時的遺忘則給了這些新的記憶予以儲存空間。

    在2019微信公開課年度演講中,“微信之父”張小龍提到“使用微信三天可見功能的人數已經超過一個億”。2012 年初,歐盟提出了一項新的權利——被遺忘權,意圖賦予人們刪除那些不充分、不相關或過時不再相關的數字資訊的權利,幫助人們擺脫尷尬的過去。2014年,在歐盟法院上演了一件“被遺忘權案件”,這同樣也是世界上“被遺忘權第一案”。一年後,中國也迎來了“被遺忘權案件”。

    這似乎可以為之提供一些佐證。

    回到最初的問題,“網際網路到底有沒有記憶?”,我想各位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絕不是“有”或是“沒有”那麼簡單,我們的思維也不應桎梏於此。在答案背後,我們還應該去思考“如何面對當下的大資料時代”?以及其帶來的隱憂又該如何解決?

  • 2 # 流汗的牛

    現代當有不懂的問題的時候,就會說:“有不懂,問度娘”,可見當今的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一部百科全書,因為所有的問題,只要你能想到的,在網上都能夠搜尋到,這也許就是網際網路“記憶”的一種表現吧。

    哥倫比亞大學Betsy Sparrow教授曾說網路已經變成了“個人記憶銀行”,平時把不需要記住的東西放在這個“銀行”裡面,需要用的時候再提取出來。當今網際網路技術在飛速的發展,尤其出現了區塊鏈、VR等技術以後,網際網路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科學家門 提出的互動記憶,也逐漸成為了現實,也就是說某個電腦儲存的資訊沒有了,但是另外一個電腦卻有著這個資訊的訪問記錄,當你需要這個資訊的時候,就會在互聯網裡面搜尋訪問到相應的內容。所以與其說網際網路有記憶功能,不如說所有聯網的電腦交織在同一個網路上,相互記憶和備份著彼此的資訊,從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資訊庫。

  • 3 # 吃瓜程式設計師小李

    網際網路有記憶。且比人記性要好。

    網際網路儲存的是資料,將人們的行為、舉動

    儲存到磁碟,透過大資料分析可以將個人喜好、心理分析出來。記憶是永久的

    而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透過情況下,三到五天就忘記了。

  • 4 # 三不管渡口

    網際網路主要是儲存,是記錄,記憶是人性的,多樣化的,不唯一,是有理解的,是有生命的,忘卻的記憶神秘而又新鮮。

  • 5 # 小白薛阿蠻

    網際網路有無記憶分兩點看:

    第一無記憶,很多熱點事情會在當時引起大量的人的關注,從而發酵成為熱點,往往在熱點之後就很少人關注這件事了,除了當事人估計也沒有其他人關注,沒有一個有效追蹤機制,導致熱點過後,人去茶涼。

    第二有記憶,這個記憶關於很少人或者是一個人,比如在5年前在QQ空間發說說,回頭看到的話,不禁笑自己當時的年少,也會感嘆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正宗巴西蜂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