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宵因

    讓任何一個創業小成的人放棄自己的事業,停止進步都是不現實的事情。何況對於劉備這種以匡扶天下為己任的梟雄。

    劉備的一生就是因為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有所成就而被人們所津津樂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這是曹操和劉備的人生寫照。

    這是活生生的為了夢想而拼搏一生真實案例啊。

  • 2 # 西瓜瓜瓜汁

    三國是幾千年前的歷史了,我們現在討論都是站在上帝視角來看。三國征伐是屬於中國內亂,劉備投降停止戰爭當然能減少當時戰亂,最好孫權也投降,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開個會國家就統一了,老百姓也高興,很快就會國富民強。但是,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拼一把就可能有機會,不拼連機會都沒有,為什麼不去拼一下呢,說不定就單車變摩托了

  • 3 # 子夜羌笛

    借用諸葛亮《後出師表》中的一句話: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劉備及其實際繼承者諸葛亮都將自身所代表的蜀漢政權看作是漢室正統,而將北方曹魏政權看作是漢室叛賊。魏強蜀弱,停止戰爭就意味著讓一個繼承漢室法統的政權去向一個竊取江山的叛賊政權投降,在封建社會中前期的東漢末年的確是很顛覆三觀的事情。況且曹魏政權內也有不少諸如荀彧這樣心向漢室的人。

    影視劇中的荀彧

    如果拿現在的觀點看,東漢經歷漢桓帝、漢靈帝等昏君後已經名存實亡,廣大人民群眾無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就像影視劇中曹操本人所說:若不是我曹孟德,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畢竟,統一的北方可以使百姓少受苦。

    影視劇中的曹操

    然而,當時人的思想可不比後世。眾所周知,中國的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是秦朝,但秦朝卻因為所謂的“暴政”僅二世而亡。劉邦和項羽兩位滅秦英雄間四年的楚漢戰爭後,誕生了取代秦朝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西漢。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是第一個將中華文化推向頂峰的偉大王朝。文景之治後積蓄的強大國力使得漢武帝北擊匈奴打通了絲綢之路,漢王朝的富庶和威儀透過絲路上的商隊遠播西域各國和歐洲。與此同時,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與歷代儒客推崇,使之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漢武帝:劉徹

    從西漢到東漢,雖然其間短暫歷經王莽新朝,但是政權最終還是回到了漢光武帝劉秀的手裡。江山和法統還是在漢高祖劉邦的子孫中代代傳遞。東漢的衰落,說到底還是自從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嚴重、豪強並起就被埋下了種子。東漢末年叱吒風雲的夏侯氏、曹氏、袁氏、司馬氏等都是已經興旺了數百年的豪門大族。處於權力頂峰的劉氏皇族並沒有過度魚肉百姓,只是控制不了朝中和各地掌握實權的諸侯。天下人恨的是軍閥、豪強間的相互廝殺,而非早已被架空了的皇帝。有傳承、有法統、還有一定的人望,兩漢四百年的劉氏天下看上去也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劉備和諸葛亮北伐復興漢室的支撐來源於此。

    影視劇中的劉備

    以現代實用主義的角度看,曹操統一北方、恢復生產、關愛百姓肯定是積極的行為。透過曹魏代漢使得天下一統、兵戈不再自然也是好的演化。但正如我們近年來提到“不能用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否定後三十年,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後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的邏輯一樣,歷史總有其侷限性。評價事物的合理性既要站在發展的角度,還得同時站在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中。否則,就很難看出和理解當事人的真實想法。

  • 4 # 山人山話

    停止戰爭乃百姓之福,劉備志在天下而非百姓,怎麼可能放棄戰爭。別說劉備不會放棄戰爭,就算當下華人至今也不會贊同劉備放棄戰爭,因為大家沒有真心為百姓著想,想到最多的是誰贏了我高興,那麼誰就該贏。封建中國如此,當下最強大的美國也如此。政客考慮最多的是保住飯碗,怎麼去騙取人民信任贏得選票。於是素人里根、特朗普等譁眾取寵也能贏得勝利當上總統。當上美國總統首先要考慮的是軍工財團的利益必須發動戰爭機器,這與普通百姓無關,反正美國總能打贏,於是人民忘記了戰爭的不合理性。以事為鑑,劉備應不應該投降問當下與事無關的人當然是不應該投降了。愚以為,曹操乃大賢之人,劉備當輔之以益天下而不是一已之利百姓不得聊生。

  • 5 # Luthiel

    投不了啊,關羽能活趙雲能活諸葛亮能活,但是劉備不能活。青梅煮酒時候曹操明說了天下英雄只有自己和劉備,劉備投降也必須死。

  • 6 # 梁山寶樹堂xys

    你用將近兩千年後的觀點去評論三國的事,顯然有失公允,也違背客觀現實。一個比較不恰當的比如:就好像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去全面否定解放後的經濟一樣。東漢末年,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恆、靈二帝。恆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靈帝重用“十常侍”,殘害忠良。朝政日非,以致天下民心思亂,盜賊、群雄蜂起(黃巾軍、董卓、李傕、郭汜等等)……。看到政局紛亂,戰火燃燒,百姓流離失所,忠義之士心無不痛心疾首。何妨劉備乃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帝室之胄,自然視匡扶漢室為己任。劉備認為自己代表正統的“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奸臣竊命”、是“賊”,“漢賊不兩立”。因此,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制定了“聯吳抗曹”,最後成功奪取了荊州和益州作為根據地,“而漢事將成”。如果不是關羽屢屢傲視孫吳為“鼠輩”,自視武功蓋世:“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無不畏服……”,不孤軍抗曹,導致孫權“違盟”,“關羽毀敗”;劉備意氣用事,以致“秭歸蹉跌”,主力盡損。若依諸葛亮的計策,“待天下有變(曹魏內訌等等)”,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是時袁紹、袁術、孫堅,哪個不想稱帝?心懷大志者誰不想成就一翻霸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過婚的女人帶兩個孩子,再婚要多少彩禮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