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承載著日月的精華,生生不息;
天珠記載了生命的輪迴,證明了大成就者的功德
天珠作為供佛聖物與護身的法器,穿越於人類歷史時空。
天珠是藏民族對天神崇拜的聖物,更作為殊勝的供佛聖物世代相傳。
隨著天珠受到越來越多文玩愛好者的喜愛,關於天珠的“真假”之辯此消彼長。最為讓人們好奇的,便是其古法的鑲飾工藝。今天,拋開真假不談。來說一說天珠的製作工藝。
史料記載的天珠工藝
據考證天珠起源於公元前10世紀古象雄王國時期,因古象雄王國神秘消失而傳承中斷。為取代天珠的藥用價值和滿足藏民佛教信徒崇拜天珠的心理需求,“至純天珠”就應運而生。
有文字記載工藝天珠的發明者是南派藏醫藥創始人宿喀娘尼多吉大師,由於公元12世紀前天然天珠被大量用藥,因此工藝天珠使用了金、銀、藏紅花等27 種名貴材料製作,為了更近似天然使用了一種“白化工藝”(在天然瑪瑙中段塗上鹼性化合物,然後加熱使其中段白化),接著在白化處塗上硝酸銅在加熱製成線珠,來模仿天然天珠的顏色、質地。
這種工藝是西藏地區獨有的工藝,人們把這種工藝製作的蝕刻瑪瑙工藝品稱為“至純天珠”。由於這種工藝天珠工藝複雜,製作成本較高,漸漸就失傳了。
廣為流傳的型1-型5製作工藝
關於“型一”到“型五”鑲蝕工藝是1944年藏學家貝克提出關於鑲蝕瑪瑙的五種工藝理論,後來由藏學家迪克遜進行完善並廣為流傳。
第一型鑲蝕瑪瑙
把鹼水,白鉛,或洗滌鹼等塗料,塗在末經處理的瑪瑙上面,形成白色的線條;這些天然瑪瑙的選用,以深色者為佳;常常是選用黑色或紅色的瑪瑙。通常是加熱一次就完成,是標準的一度燒。製作經較簡單迅速,顏色沒有那麼牢靠,不像第二型那樣堅牢不易剝落。許多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古珠,壽珠即是以此法制成。
第二型鑲蝕瑪瑙
第二型鑲蝕瑪瑙的製作,主要是有兩個步驟:
1.這是使用鹼水,白鉛或洗鹼,添在整塊的瑪瑙上面;第一次加熱使它產生白化。
2 .再來是根據圖案的設計,添上磷酸銅,然後加熱形成黑色的圖案,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據說,用這種方式製作和天珠,才是人們心目中的至純天珠,至於它的品質的好壞,還是在於第一步的白化步驟;假如白化的不夠完全,或是深入,天珠的品質與價值就會受到影響。
第三型鑲蝕瑪瑙
第三型鑲蝕瑪瑙的製作是選用一顆末經處理過的天然瑪瑙;然後在它的上面添上加熱後可形成黑色條紋的塗料。這個流程似乎與第一型的鑲蝕瑪瑙相反。據說,印度產的角形天珠,就大多是屬於第三型鑲蝕瑪瑙,它的年代頗為久遠。第三型鑲蝕瑪瑙的選用,是配合淡色瑪瑙而來的加工方式。
第四型鑲蝕瑪瑙
第四型鑲蝕瑪瑙的製作分兩步:(1)把能使瑪瑙產生白化的添料。添在瑪瑙的中間部分,兩邊保留不添任何的原石部分。加熱之後,瑪瑙的中間部分變成白色。(2)在白色的區域,添上加熱後變成黑色紋圖案的塗料,在加熱後,就成了第四型鑲蝕瑪瑙。
據說,大部分比較好的天珠,都是用這種方式作成的。用這種方式做成的天珠,在黑色與白色的部分不透光。而在末添上塗料的兩端部分是透光的。第四型鑲蝕瑪瑙的製作,主要是受到天然瑪瑙原石的限制;這是因為瑪瑙原石本身的美麗,工匠本身不想要完全的遮蔽它的石色的美麗,並且可使天珠有比較多樣的花色變化,變得多彩多姿。
第五型鑲蝕瑪瑙
第五型鑲蝕瑪瑙的製作,也是比較求快速的做法。把白化塗料與產生黑色紋案的硝酸鹽一起添上,然後加熱,就可得到這種鑲蝕瑪瑙。第五型鑲蝕瑪瑙的色澤比較薄,容易剝落,品質是不如第四型。
其實,所謂型一至型五,不過是研究天珠製作過程時,對上色及燒製之程式先後所做之描述,與判斷是否是老天珠並無關係。如何辨別老天珠,還是從實物上手較為直接,以眼見為準,觸控為實。畢竟單從文字描述及圖檔案所得資訊去辨別老天珠,難免有盲點,面對實物時恐仍有差池。
關於“飾花工藝”的科學解釋
在探討古人的蝕花工藝時,我們需要了解玉髓的物理特性及其染色原理。構成玉髓的隱晶質的石英微晶集合體以較鬆散的狀態混雜在一起,這樣的結構致使玉髓有很多微孔隙。其被染色的實質是在Si O2晶體間四通八達的孔隙中充滿各種人們想要的顏色,而不是玉髓中的Si O2晶體被染上顏色。
在玉髓珠上蝕繪花紋的技術是哈拉帕文化的產物。印度河文明的莫亨朱達羅的一珠寶窖藏中曾發現不少蝕花玉髓;昌胡達羅遺址中曾發現製作蝕花玉髓珠的作坊,說明這項技術在公元前2500年就被人們熟練掌握,直至1930年代仍然被巴基斯坦信德省的工匠繼承使用。
我們稱之為玉髓蝕花的工藝,其實是一種古代化學染色工藝,而“蝕刻”應該是誤稱。關於“蝕刻”這一誤稱,是因為早期研究的人們發現蝕花紅玉髓珠上的白色圖案部分和沒有經過化學蝕花的紅色部分呈現出質感上的不同,一些珠子的白色圖案部分有剝落或凹陷現象,留下彷彿經過鑿刻的表面痕跡,因此才有了“蝕刻”這一誤稱。
天珠不可磨滅的神奇力量
對於天珠說法及推論眾說紛紜,有些論點至今已無從考據。但是它的神奇力量及人們對它的虔誠信仰卻從未改變。
在古老的史詩《格薩爾》中記載“在松石和瑪瑙的寶匣中,裝藏著大睛有翼天珠。首先獻給地神父輩們,再給諸內臣八十位。每人分得一百珠,征服阿扎斯宗堡,建立十八國”……
“百顆白色天珠以五彩哈達飾之,獻做欲界天神之天珠。百顆花色天珠以龍之哈達飾之,獻做藍色龍之天珠。在藏地的邊那日扎,在漢地的峨嵋山,在多堆的瑪積雪山等地各裝藏百顆上品天珠,以天珠之殊勝,願每百珠培植千萬新珠。天珠寶藏在藏地,願有緣者找到它們,願有福者來聚集,願善緣者得到它們。”
天珠承載著日月的精華,生生不息;
天珠記載了生命的輪迴,證明了大成就者的功德
天珠作為供佛聖物與護身的法器,穿越於人類歷史時空。
天珠是藏民族對天神崇拜的聖物,更作為殊勝的供佛聖物世代相傳。
隨著天珠受到越來越多文玩愛好者的喜愛,關於天珠的“真假”之辯此消彼長。最為讓人們好奇的,便是其古法的鑲飾工藝。今天,拋開真假不談。來說一說天珠的製作工藝。
史料記載的天珠工藝
據考證天珠起源於公元前10世紀古象雄王國時期,因古象雄王國神秘消失而傳承中斷。為取代天珠的藥用價值和滿足藏民佛教信徒崇拜天珠的心理需求,“至純天珠”就應運而生。
有文字記載工藝天珠的發明者是南派藏醫藥創始人宿喀娘尼多吉大師,由於公元12世紀前天然天珠被大量用藥,因此工藝天珠使用了金、銀、藏紅花等27 種名貴材料製作,為了更近似天然使用了一種“白化工藝”(在天然瑪瑙中段塗上鹼性化合物,然後加熱使其中段白化),接著在白化處塗上硝酸銅在加熱製成線珠,來模仿天然天珠的顏色、質地。
這種工藝是西藏地區獨有的工藝,人們把這種工藝製作的蝕刻瑪瑙工藝品稱為“至純天珠”。由於這種工藝天珠工藝複雜,製作成本較高,漸漸就失傳了。
廣為流傳的型1-型5製作工藝
關於“型一”到“型五”鑲蝕工藝是1944年藏學家貝克提出關於鑲蝕瑪瑙的五種工藝理論,後來由藏學家迪克遜進行完善並廣為流傳。
第一型鑲蝕瑪瑙
把鹼水,白鉛,或洗滌鹼等塗料,塗在末經處理的瑪瑙上面,形成白色的線條;這些天然瑪瑙的選用,以深色者為佳;常常是選用黑色或紅色的瑪瑙。通常是加熱一次就完成,是標準的一度燒。製作經較簡單迅速,顏色沒有那麼牢靠,不像第二型那樣堅牢不易剝落。許多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古珠,壽珠即是以此法制成。
第二型鑲蝕瑪瑙
第二型鑲蝕瑪瑙的製作,主要是有兩個步驟:
1.這是使用鹼水,白鉛或洗鹼,添在整塊的瑪瑙上面;第一次加熱使它產生白化。
2 .再來是根據圖案的設計,添上磷酸銅,然後加熱形成黑色的圖案,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據說,用這種方式製作和天珠,才是人們心目中的至純天珠,至於它的品質的好壞,還是在於第一步的白化步驟;假如白化的不夠完全,或是深入,天珠的品質與價值就會受到影響。
第三型鑲蝕瑪瑙
第三型鑲蝕瑪瑙的製作是選用一顆末經處理過的天然瑪瑙;然後在它的上面添上加熱後可形成黑色條紋的塗料。這個流程似乎與第一型的鑲蝕瑪瑙相反。據說,印度產的角形天珠,就大多是屬於第三型鑲蝕瑪瑙,它的年代頗為久遠。第三型鑲蝕瑪瑙的選用,是配合淡色瑪瑙而來的加工方式。
第四型鑲蝕瑪瑙
第四型鑲蝕瑪瑙的製作分兩步:(1)把能使瑪瑙產生白化的添料。添在瑪瑙的中間部分,兩邊保留不添任何的原石部分。加熱之後,瑪瑙的中間部分變成白色。(2)在白色的區域,添上加熱後變成黑色紋圖案的塗料,在加熱後,就成了第四型鑲蝕瑪瑙。
據說,大部分比較好的天珠,都是用這種方式作成的。用這種方式做成的天珠,在黑色與白色的部分不透光。而在末添上塗料的兩端部分是透光的。第四型鑲蝕瑪瑙的製作,主要是受到天然瑪瑙原石的限制;這是因為瑪瑙原石本身的美麗,工匠本身不想要完全的遮蔽它的石色的美麗,並且可使天珠有比較多樣的花色變化,變得多彩多姿。
第五型鑲蝕瑪瑙
第五型鑲蝕瑪瑙的製作,也是比較求快速的做法。把白化塗料與產生黑色紋案的硝酸鹽一起添上,然後加熱,就可得到這種鑲蝕瑪瑙。第五型鑲蝕瑪瑙的色澤比較薄,容易剝落,品質是不如第四型。
其實,所謂型一至型五,不過是研究天珠製作過程時,對上色及燒製之程式先後所做之描述,與判斷是否是老天珠並無關係。如何辨別老天珠,還是從實物上手較為直接,以眼見為準,觸控為實。畢竟單從文字描述及圖檔案所得資訊去辨別老天珠,難免有盲點,面對實物時恐仍有差池。
關於“飾花工藝”的科學解釋
在探討古人的蝕花工藝時,我們需要了解玉髓的物理特性及其染色原理。構成玉髓的隱晶質的石英微晶集合體以較鬆散的狀態混雜在一起,這樣的結構致使玉髓有很多微孔隙。其被染色的實質是在Si O2晶體間四通八達的孔隙中充滿各種人們想要的顏色,而不是玉髓中的Si O2晶體被染上顏色。
在玉髓珠上蝕繪花紋的技術是哈拉帕文化的產物。印度河文明的莫亨朱達羅的一珠寶窖藏中曾發現不少蝕花玉髓;昌胡達羅遺址中曾發現製作蝕花玉髓珠的作坊,說明這項技術在公元前2500年就被人們熟練掌握,直至1930年代仍然被巴基斯坦信德省的工匠繼承使用。
我們稱之為玉髓蝕花的工藝,其實是一種古代化學染色工藝,而“蝕刻”應該是誤稱。關於“蝕刻”這一誤稱,是因為早期研究的人們發現蝕花紅玉髓珠上的白色圖案部分和沒有經過化學蝕花的紅色部分呈現出質感上的不同,一些珠子的白色圖案部分有剝落或凹陷現象,留下彷彿經過鑿刻的表面痕跡,因此才有了“蝕刻”這一誤稱。
天珠不可磨滅的神奇力量
對於天珠說法及推論眾說紛紜,有些論點至今已無從考據。但是它的神奇力量及人們對它的虔誠信仰卻從未改變。
在古老的史詩《格薩爾》中記載“在松石和瑪瑙的寶匣中,裝藏著大睛有翼天珠。首先獻給地神父輩們,再給諸內臣八十位。每人分得一百珠,征服阿扎斯宗堡,建立十八國”……
“百顆白色天珠以五彩哈達飾之,獻做欲界天神之天珠。百顆花色天珠以龍之哈達飾之,獻做藍色龍之天珠。在藏地的邊那日扎,在漢地的峨嵋山,在多堆的瑪積雪山等地各裝藏百顆上品天珠,以天珠之殊勝,願每百珠培植千萬新珠。天珠寶藏在藏地,願有緣者找到它們,願有福者來聚集,願善緣者得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