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例】
過華清宮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淫侈。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後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並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2.反映離亂的痛苦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是杜甫自傷貧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號的秋風捲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場大雨,搞得屋漏床溼。面對這苦難的處境,杜甫不只是哀嘆自己的遭遇,而是進一步聯想到像自己一樣的“天下寒士”們何時才能都解脫苦難。這種憂國憂民、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懷歷來為人們稱道。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句式長短不齊,韻腳多次轉換,給人一種參差錯落、曲折跌宕的感覺,有助於表現坎坷生活和悲涼鬱塞的心情。唐宋詩醇 雲:“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後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詩亦不可作。”
賣 炭 翁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全詩透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麼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登 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蹟,都從空間著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後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例】
過華清宮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淫侈。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後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並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2.反映離亂的痛苦
【例】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
【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是杜甫自傷貧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號的秋風捲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場大雨,搞得屋漏床溼。面對這苦難的處境,杜甫不只是哀嘆自己的遭遇,而是進一步聯想到像自己一樣的“天下寒士”們何時才能都解脫苦難。這種憂國憂民、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懷歷來為人們稱道。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句式長短不齊,韻腳多次轉換,給人一種參差錯落、曲折跌宕的感覺,有助於表現坎坷生活和悲涼鬱塞的心情。唐宋詩醇 雲:“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後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詩亦不可作。”
【例】
賣 炭 翁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全詩透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麼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例】
登 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蹟,都從空間著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後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