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184136141

    我記得是‘受寵若驚’,……是指一個人得到別人的好,反而感到不解和膽怯……,‘寵辱不驚’,……是指一個人在對待別人對自己的認知觀如何成度,她(他)的心裡的反應是很坦然平和的,(以上是我個人的分析),

  • 2 # 層城鵷雛

    老子所說的“寵辱若驚”和我們平時說的“寵辱不驚”是一對反義詞,區別就在於“寵辱若驚”人的心被寵辱給驚動了,“寵辱不驚”人的心沒有被寵辱所驚動。生活中的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一般情況下,受到寵愛就會沾沾自喜,失去寵愛就會悶悶不樂,這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當我們受到侮辱的時候,就會義憤填膺,滿腔憤怒,這也很正常。老子這個時候就教育我們,無論受到寵愛還是侮辱,我們都要小心了,要重視起來,敏銳地察覺其中的危險和機遇,從而不至於失寵的問題心情低落,受辱的時候沮喪悲痛。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捲雲舒”,無論遇到任何寵愛和侮辱,都不放在心上,這是一種愜意的生活,超脫的心境。只有那些大徹大悟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寵辱不驚,一切隨緣。

    無論是“寵辱若驚”還是“寵辱不驚”,都說明這個人不夠強大,沒有脫離俗世紅塵,真正的強大是沒有寵辱的觀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一個真正的解脫了,沒有寵辱的觀念時,就悟道了。

    寵辱若驚是讓我們小心翼翼地去面對,寵辱不驚是讓我們豁達地去生活,兩者殊途同歸,一個在做入世的事業,一個擁有出世的精神,其本質都是為了美好的生活。

  • 3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道德經》第十三章提到的“寵辱若驚”,說的是人的一種患得患失的狀態,而“寵辱不驚”說的則是寵驚兩忘的狀態。它們並不是一回事。

    “寵辱若驚”的背後

    無論是“寵辱若驚”還是“寵辱不驚”,需要關注的,是這樣的表面現象背後深層次的推動力。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段話說的是:

    聖人以天建道,不以人建道,不為外物所敝,故能無身無患,寵辱不驚。以道為貴,以天下為己身,才可以寄託天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說的是不以天道為道,而以人立道,以物為事。這些有形之物,可得可失,可損可益,不能恆常。

    人道以有積為貴,以不積為患,而物的得失不是一時之間可以把握的,以至於常常福禍無端,故此,令人患得患失。

    對於那些以人道為道的人,受人道之寵受人道之辱,都會驚惶失措,繼而憂心忡忡如臨大患。過於看重這些寵辱,就如同過於看重自身一樣。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這裡的下,指天之道為上,人之道為下。事天者為上,事物者為下。積道之虛者,為上德。積物之有者,為人之下德。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天之道,虛靜無狀,無物可得,無物可失。人之道,則不然,有形者,可得可失。得之以為得,失之以為失,故榮辱若驚。

    只有對居於人道之下的人來說,才有所謂的受寵受辱。

    他們以人道為貴,得寵,會驚惶失措,失寵,也會驚惶失措。

    老子所說得道有道,是指積道之虛無。而非積物之得失。以物之得失,作為道之得失者,皆為不道。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會感到憂患,是因為我以物為事,以人道之有積為身,是以貴大患若身。

    “為吾無身”。如果我不以人道之有積為身,而以天道之不積為身,人與天和而為一,同於虛無,則我何身之有呢?故謂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無人道之身,故無積,無積故無可得可失。既無可得可失,我又有什麼好患得患失的呢?

    也就是說,對治理天下,華育萬民為職責的聖人而言,以己身為身,我就會算計得失對自身產生的利害。如果不以己身為身,而以天下為身,那麼對於一己之身而言得失利害,對聖人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話,不再患得患失,驚寵兩忘,聖人哪裡還會有什麼一己的憂患呢?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以人道為政者,為目不為腹,故以身殉物。為政以天道者,為腹不為目,不以身殉物,而以身合道,以道為貴。如此,才可以把天下寄予給他。

    如果君王解除物蔽,以道蒞臨天下,哪裡有什麼我和天下的分別呢?貴以身為天下,說明君王以道為貴,抱一而立,與天下渾然為一身。只有這樣的的君王,才可以把天下寄予給他。

    不以身殉物,則能貴身。貴身者,貴其天德也。積天德者,方能府天下,是以天下才可以寄之於聖人天德之府。可寄天下者,因其不害人。

    不以財貨得失為患,則能愛身。愛身者,德不虧也。以得失為患者,則必虧其德。天德不虧,則天下方能長久。天下可以長久,才可以放心的託付於他。可託天下者,因其無患。

    華夏曆史上,很多壞保姆式的君王,被放逐,被弒殺,都是因為,他們違背了天道政治的倫理,他們作為保姆,傷害了天地的孩子——百姓。

    這些人,為物所敝,以己身為貴,不可託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牧的描寫荷花的四首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