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入學即專

    范仲淹,北宋著名“慶曆新政”代表人物,一篇《岳陽樓記》傳誦近千年。范仲淹“憂樂天下”,其“民本思想”何時形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其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山東故鄉長白山,究竟有沒有對他民本思想的形成產生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敬天重神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核心是為民,它包含著重民、愛民、養民、順民、濟民以及樂民等基本要素,其思想形成即有後期應天書院的影響,也有前期多方面原因。

    一、母親謝氏對范仲淹的影響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是一位身世坎坷的人物。范仲淹不到兩歲時,丈夫範墉便去世了,其扶著丈夫的靈柩,帶著襁褓中的范仲淹,遠赴丈夫的故鄉江蘇平江府(現蘇州)。在安葬丈夫後,由於家族不對其認可,無奈寄泊於墓地附近咒缽庵中,靠替人漿洗縫補勉強餬口度日,直到平江府推官朱文翰的出現。朱文翰,字苑文,山東淄州長山縣人,太宗端拱二年進士。江南平江府(今江蘇吳縣)推官。召試館職,授秘閣校理。真宗即位,拜戶部郎中。景德初出為淄州(今山東淄川縣)長史。歷鹽鐵度支判官,知宿州(今安徽宿縣),攝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事,遷平江府刺史,後解組歸。

    朱文翰知平江府推官時,原配初氏去世,遺一子,生活需人照顧。經人介紹認識了謝氏。值謝氏守服已滿,貧而無所依,遂改嫁朱文翰,待朱文翰任滿後,歸山東老家居住。謝母至朱家後,上順翁姑,下撫幼子,還要照顧朱文翰的衣食住行。范仲淹在範母去世後,上書朝廷的《求追贈考妣狀》中說的非常明白:“竊年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養在母,慈愛過人,恤臣幼孤,憫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斷葷茹,愈二十載,至於其終。又臣遊學之初,違離者久,率常殞泣,幾至喪明。而臣仕未及榮,親已不待,既育之仁則重,罔極之報曾無,夙夜永懷,死生何及!”

    範母謝氏去世後,朝廷曾封贈範母“惠婉存誠,柔嘉秉性,騰敦斷機之風、早著擇鄰之訓”。其中的“斷機之風”和“擇鄰之訓”,均為古代孟母的故事,而孟子的名句正是“樂民之樂者,亦樂其;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范仲淹在此基礎上又予昇華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

    孟母和範母都是中國母親的典範,她們不但培養孩子成人,更為天下育才。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鍾化民在《祭孟母文中》說:“子之聖即母之聖,妻之聖即夫之聖。不有三遷之教,孰開浩然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為丈夫者,瞻對慈顏,安可不憤然獨往,必求至於孔子。尚享!”其中的“志在孔子”與范仲淹少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遠大抱負異曲同工。

    “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兒童少時的教育,大部為母教,這是每個人一生的基礎,是人生最重要的“三觀”成長期,每一位母親都在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來影響孩子,幫助孩子健康向上的成長。而范仲淹“民本思想”的形成,與謝氏的教育分不開,她用自己的善良、慈愛、勤勞、奉獻、節儉、堅強,默默地影響著少年范仲淹,成就了他“見金不取”的高尚品格和“施愛予人”的優良品質。

    二、進士家庭文化對范仲淹的影響

    很多人在強調范仲淹成就時,鮮有人提到進士家庭對范仲淹的影響,主要原因為尊者諱,為聖賢諱,不願提及范仲淹隨母改嫁的這段歷史,而從范仲淹這些成就的取得來看,又離不開朱文翰進士家庭文化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家庭文化的薰陶及師資方面的支援

    宋朝,因重文輕武,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規範,併成為朝廷官員的主要來源。宋太祖更是放寬了進士的錄取限制,並親自主持殿試。天下文人士子歡欣鼓舞,刻苦讀書,以進仕跡。朱文翰進士出身,其自身文化素質之高和對後代的期望,都促成了對朱說(范仲淹29歲前用名)和朱氏兄弟們的嚴格要求。《涑水記聞》曾有“與朱氏兄弟俱舉學究””句,可見在求學方面,朱文翰給予了少年朱說(范仲淹)和朱說同母異父弟兄們同樣的支援。

    (二)名人名士們的接觸、影響

    在淄州長山期間,范仲淹接觸的名人有記載的主要有崔遵度、張蘊、姜遵等人,朱文翰與崔遵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與張蘊同州為吏。而與姜遵是相去十里的老鄉,姜遵比朱文翰早中進士十一年。

    崔遵度,原籍淄州人,曾任忠州知州,後被貶歸鄉,乃當時著名的音樂家,善操琴。 《澠水燕談錄》記載:“崔遵度清節純德,泊於榮利。事太宗為右史十餘年,每侍殿陛,側身軒楹以自遮蔽,不欲當上顧盼。其恬晦如此。琴德尤高,嘗著琴靜室,往往通夕,妻、子罕見其面”。《東軒筆錄》載:“真宗為壽春郡王開府,太宗詔宰執,為朕選端方純明、有德學無過闕臣僚二人為王友。僉擇累日,惟得崔遵度、張士遜爾。遵度與物無競,口未嘗言是非,清潔宇靖,不喜名勢。掌右史十年,每立殿墀,身楹檻之外,以避顧眄。善琴,得古人深趣,著琴箋十篇,鳴琴於室,妻子殆不得見,通夕只聞琴聲”。在父親朱文翰的推薦下,范仲淹拜在崔遵度的門下學習,在名師指導下,他的琴技日益精進,並對《履霜操》情有獨鍾,後世人稱其為“范履霜”。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鹹平中,契丹舉國入寇,南至淄、青。淄川小郡,城壘不完,刺史吏民皆欲棄城奔於南山,兵馬監押張蘊按劍厲聲曰:‘奈何去城隍,委府庫大眾一潰,更相剿奪,狄未至而吾已殘矣。刺史若出,吾當斬以徇’。由是無敢動者。後,君為環州馬嶺鎮監押,雖處窮塞,猶建孔子祠,刻石為之記。慶曆中,范文正公過其地,書其碑陰以美之。其子揆、倓以文學才行有名於世,皆登侍從”。在淄州期間,朱說認識了淄州兵馬監押張蘊的兩個兒子張揆、張倓,范仲淹與張揆同齡,漸成知己好友,因父輩同州為官的原因,范仲淹有幸向張蘊學習劍術。後范仲淹攜琴劍遊歷關中,便是在兩位老師教導下,所習技藝之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航母出海要攜帶大量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