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寶的阿冬

    窮奢極侈的宋代飲茶發展到元代已開始走下坡路,因團餅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盡,也違背了茶葉的自然屬性,所以到了元代,團餅茶開始式微,元代雖開始飲用散茶,但在方法上飲用餅茶的痕跡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廢團茶”,於是散茶興起,使用沖泡茶葉的方法成為主流。

    明代引用的茶是與現代炒青綠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為勝,陶以藍白為佳,黃黑紅昏,俱不入品”,綠色的茶湯,用潔白如玉的白瓷茶盞來襯托,更顯清新雅緻,悅目自然。

    茶壺在明以前就有,當時稱為“注子”、“執壺”,只是用來煎水煮茶的。關於茶壺的質地,明人堅持陶器為上的觀點。關於茶壺的形制,主張以小為貴。

    作為茶飲主要工具的茶盞,在明代的重大改進就是在盞上加蓋,加蓋的作用一是為了保溫,二是出於清潔衛生。一盞、一託、一蓋的三合一茶盞,就成了人們飲茶不可或缺的茶具,這種茶具就被稱為蓋碗。

    明茶具的發展大大的推動了中國陶瓷業的發展,素有中國瓷都之稱的江西景德鎮瓷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景瓷始於漢而興於唐、宋、元,盛於明。

    景瓷的特點是胎白細緻,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當時把這種白瓷稱為“填白”,陶瓷史上稱為“甜白”。景瓷中的青花瓷茶具,更因淡雅滋潤,成為國內外茶人的珍藏,還作為友誼的使者遠銷國外。

    景瓷按制瓷工藝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和顏色釉四大類別。

    釉下彩是指青花釉裡紅瓷, 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 間用釉裡紅 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釉上彩是指在已經高溫燒成的瓷器上進行彩繪,然後再以700~900度的溫度烘烤,使彩色不致脫落它包括釉上單彩和釉上多彩。

    鬥彩是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而成的畫面。

    顏色釉是指各種色澤的高溫釉和低溫釉,可分成一種色澤的單色釉,以及多種色澤於一器的雜色釉。

    明代景瓷業的生產繁榮,在原有青白瓷的基礎上先後創造了各種彩瓷、鈞紅、祭紅等名貴色釉紛紛出現,用來裝飾茶具和日用瓷器,使得造型小巧、胎質細膩、色彩豔麗的茶具成了珍貴之極的藝術品。另外數量龐大涉及面廣的外銷瓷,為中國博得了“瓷器王國”的美譽。

    彩瓷: 使用含鐵、銅和鑽的氧化物作彩料,在白瓷胎上施以各色圖案,再經低溫燒製而成,這是對金元時期彩瓷品種的繼承和創新。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兩大類,釉下彩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釉下彩繪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長沙窯等釉下彩繪瓷。明清時期開始出現是釉上彩(粉彩),同時也是彩瓷發展的盛期,以景德鎮窯成就最為突出。

    鈞紅: 因它最初為宋時河南禹州鈞窯(現河南禹州市)所燒造,故稱“鈞紅”,鈞紅釉瓷器屬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個銅紅釉品種,它的誕生,結束了當時青花瓷獨佔鰲頭的局面,這在中國瓷業發展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其意義深遠,不僅是鈞瓷工藝的一大創舉,而且開闢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

    祭紅: 明代永宣年間,景德鎮瓷工繼鈞紅之後,創造了祭紅。祭紅嬌而不豔,紅中透紫,色澤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這種紅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紅。因燒製難度極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價特高。古人在製作祭紅瓷時,很名貴的原料如珊瑚、瑪瑙、玉石、珍珠、黃金等都在所不惜。

    明代茶具藝術的突出成就不僅表現在景瓷方面,更值得讚美的是宜興紫砂茶具。陶壺與陶盞的創制與普及,使茶飲藝術昇華到了修身養性、淡雅處世的最高境界。欣賞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造就了紫砂精品的無限風光和非凡成就。

    真正使紫砂壺走上藝術道路併發揚光大的人是弘治年間的供春,供春原是一個家童,當時陪主人在金沙寺讀書,適逢和尚在製作紫砂壺他就偷偷學習技術,製出了紫砂壺,他做的壺造型精巧,色澤古樸,光潔可鑑,溫雅大方,質地薄而堅實,供春也成為點土成金的制壺宗師。此壺傳開後,人們稱“供春壺”

    明萬曆年間又出現了號稱“四名家”的董翰、趙梁、元暢、時明四大制壺高手。所謂制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諸多壺式,就出自他們之手。

    隨後又有“壺家三妙手”的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的崛起,特別是時大彬的影響力最為深遠,制壺技術與藝術性的到有機結合,堪稱空前絕後。他製作的紫砂壺,壺蓋與壺身周圓和縫,吻合緊密,不漏茶味。還有一種叫“六合一家”的壺更神奇,把壺分開,就成了底、蓋、前、後、左、右六片,合起來注茶卻毫不滴漏,這種高超而神奇的技術只有時大彬才能掌握。後世制壺高手只有清朝的陳曼生能勉強做到這一點,但較時大彬還是相差甚遠。

    紫砂壺在明代剛一問世就被珍同拱璧,貴如珠玉。紫砂壺之所以有如此風光,是與它自身的所具備的特點密切相關:

    1、用來泡茶不是原味並能保持“色香味皆蘊”,沒有熟湯氣,使“茶葉越發醇郁芳心”。

    2、茶壺能有效吸收茶汁。使用時間長,壁上積有茶鏽,即使是空壺,用沸水注入,也會有茶香散出來。

    3、用其泡茶,茶葉不易黴餿變質,有益於人體健康。

    4、具有良好的耐熱效能,即使在冬天注入沸水也不會冷炸,用文火燉燒,不易爆裂。

    5、傳熱緩慢。使用時,提壺不會燙手。

    6、經久耐用,經茶水浸泡,手掌摩挲後,不但光澤不損,反而會更加美觀。

    7、壺的樣式繁多,造型古樸別緻,實用性與欣賞性俱佳。

    總之明代的茶具走向是以淡、雅為宗旨,以迎合文人審美意象為主要目的。在質地上,初次呈現“景瓷宜陶”爭鋒的局面,但由於紫砂壺的出道時間太短,終無法衝破瓷具的包圍圈,到了清代才與之全面抗衡,並取代瓷質茶具,成為品飲場中的主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連敗新記錄,V5官博賽後連致歉都省了,直言“辛苦粉絲觀看比賽”,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