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點厚黑
-
2 # 此地無銀zh
上梁山後,李俊沒有出風頭,和宋江,各山頭勢力都有較好關係。心中反對詔安,卻沒像李逵武松等人跳出來。在後期隨宋江到處征討時,更加看清了梁山兄弟們的命運。 宋江徵方臘凱旋途中,李俊假裝中風,要求把童威、童猛二人留下照顧自己。隨後打造海船,與徵方臘時所識兄弟費保等到暹羅國(泰國)去了,後李俊做了國主。 李俊為人謹慎,有謀略,且是識時務者之人,和童威童猛以及後來結識的兄弟來看,離開更是蓄謀已久的事情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李俊能在梁山四處征討損兵折將中得以保全,絕非偶然,他可以獻計獻策,但從不猛打猛衝以身犯險。阮小二,張順,謝珍謝寶都死於立功心切。
從作者給李俊安排天壽星這一名號來看,作者也是傾向於讓李俊得以善終。所以我覺得李俊是個有智慧有大局觀,識時務,做事周全有後路的人。
-
3 # 風口趨勢
沒得說,人生境界最高的個人認為是魯智深。一、看不慣以強欺弱,救下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
二、得知林沖被高俅所害,於野豬林救起林沖,將他護送到滄州。
三、宋江攻打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
四、徵方臘成功後,不願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以上是魯智深所作所為,值得稱道的地方。
他的人生境界高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一、他完完全全沒有忠君思想,思想完全是獨立的。徵方臘成功後,不願接受朝廷封官是這一思想最集中的體現。看完《水滸傳》很多人不喜歡宋江,因為他還一心想著如何接受朝廷的詔安,最後愚忠而死。
二、做事做人只遵從與自己的內心,心無掛礙,最是難得。一個人完全不在乎外界的評價,只遵從自己的內心,心無掛礙,最是難得。就算是出家了,醉打山門,毀壞金身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他非常同情關心被當地惡霸鎮關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傾聽完金氏父女的控訴後,主動向金氏父女贈送銀兩,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離虎口後,他才來到鎮關西肉鋪前激怒鄭屠,讓其對自己動手,最終為民除害。
三是勇而有謀,粗中有細,有真智慧。在三拳打死了鄭屠夫後沒有慌張,而是說“這廝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在野豬林,林沖就要遇害的時候,魯智深衝了出來,教訓了兩個差役一頓。魯智深抓住了最好時機,既嚇得差役不敢對林沖造次,又不會提前暴露身份。他沒有殺了兩個差役——林沖在路上還需要人照顧。他的智慧,使他能在不同的時刻做出明智的選擇,並在後來的征討方臘的戰爭中,生擒方臘,立下赫赫戰功。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這是魯智深的師傅送給他的8句話。
魯智深拒絕宋江回朝封官後,在宋江他們凱旋時,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聽得錢塘江潮信,心中頓悟,於是沐浴更衣,圓寂涅槃。
在108為好漢中,魯智深是最有佛性的人。
反正,我個人覺得《水滸傳》梁山108將中,人生境界最高的是魯智深,不然還有誰呢!
回覆列表
我個人認為是入雲龍公孫勝,特性,不如說是心性。作為道人,他是失敗的;作為英雄,他是成功的!
在一百單八將裡,最神秘的要數入雲龍公孫勝。之所以神秘,不僅因為他能呼風喚雨興雲起霧,還因為他的一些行為確實讓人捉摸不透。相比吳用,公孫勝才是最懂政治的人。
除去法力第一不說,他還佔著兩個“一”:
生辰綱東窗事發後,公孫勝和晁蓋等人死力殺退官軍,逃到梁山泊,火併王倫,晁蓋當上梁山泊的老大,公孫勝也扶搖直上,成了梁山泊的三當家。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公孫勝始終是積極主動、全力以赴的。他為的是什麼?是權力。半生的拼打,不正是為了今天嗎?志得意滿、功成名就的公孫勝怎麼會去做道士呢?怎麼會突然離開權力場,躲進了深山呢?
因為一個人——宋江。
公孫勝判斷:一個不愛錢財也不好色的人,一定會熱衷於權力;一個熱衷於權力而放著二把手不當的人,就是想當一把手。可是,梁山泊已經有一把手了,那就是晁蓋。
如果宋江真的當上了老大,梁山泊還會有晁蓋的立身之地嗎?而沒有晁蓋,還有公孫勝嗎?是晁蓋讓公孫勝當了三把手,是晁蓋給了公孫勝現在擁有的一切權力和富貴。他們同甘共苦、並肩戰鬥,才開創梁了山泊的今天,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已經看出了宋江不是個好鳥,與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於是借探母之機返回二仙山跟隨羅仙人繼續深造。
但是即使公孫勝在看清了宋江的為人之後,對於自己昔日的戰友們還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時再度出山,顯示了其對革命戰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懷疑“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這把戲就是他一手操作的,畢竟他是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員,很難想象沒有他這樣的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麼能如此完美的泡製這一子虛烏有的事件。
如果第一次出走完全是他自己做的決定,那麼第二次徹底離開宋江就不只是自己的意願,還是遵從師父羅真人的法旨。
這一點五十三回反映的很清楚。戴宗找到公孫勝時,高唐州的軍情已是十萬火急,可公孫勝還跟戴宗,因為這回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還有他師父這個強有力的“後盾”。羅真人當戴宗面替徒弟回絕“吾弟子已脫火炕,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
這個“火炕”,很顯然是公孫勝對羅真人述說的那個梁山,也許是晁蓋式的梁山,也可能是宋江式的梁山,公孫勝跟戴宗走,完全是被動的服從師命而並非出於真心。總而言之,公孫勝作為一個英雄人物,是梁山英雄智慧者的代表,也是灑脫道家不甘淪落紅塵的體現。
尊師重孝、足智多謀、道術多變、嫉惡如仇。但是,他也有其他道者不同的一面。重視友情,體恤民生,擁有了一個道家不該有的濟世情懷。
辨別善惡忠奸,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合適的地方,公孫勝用俗人的肉體完成了濟世,用道人的仙骨,完成了他的終其一生的修道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