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aron基金投資顧問

    《隨想錄》是巴金晚年創作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 2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說真話,抒真情是《隨想錄》最重要的特徵。巴金稱《隨想錄》是一部講真話的書。他說:“講出了真話,我可以心安理得地離開人世了。可以說,這五卷書就是用真話建立起來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館’吧。”巴金所說的真話就是“自己想什麼就講什麼,自己怎麼想就怎麼說——這就是真話。”因此,他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歷史與現實的原生圖景以及社會的眾生相,抒發了對逝者無盡的摯愛思念和對扼殺生命者毫不掩飾的恨。《懷念蕭珊》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在浸透血淚的文字中,細緻詳盡地描繪了風雨如磐的黑夜,一個美好、善良女性的毀滅。在作品裡作者既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也不誇飾自己的情緒,強烈傾訴了對妻子的無限哀悼和懷念,同時又融入自己強烈的自責和懺悔,以及對殘害人命的醜類們的憤怒之情。正是由於這種既愛又恨、自責與懺悔交織的複雜感情,賦予了作品極大的情感張力。又如《春蠶》一文,作者談到寫文章決不能如有些人那樣“不動自己的腦筋”,卻喜歡“辨風向”、“聞氣味”,“照上級指示下筆”,而應該是“講真話,講自己心裡的話”。並由此,聯想到“蠶只能吐自己的絲”,因為“即使是很有本領的現代化養蠶人吧,他也不見得能叫蠶替他吐絲”。文學要“說真話”,本是文學創作最基本的,無須更多論說的要求,但經過“文革”十年的思想禁錮,人的心靈世界受到壓抑和扭曲,而要真實地、獨立地表達自我的感受和體驗,則需要經過巨大的心理調整。《隨想錄》的問世,對極左思潮影響下長期氾濫的“假大空”文風是一次振聾發聵的反撥,它標誌著新時期個性散文的發端。

  • 3 # 阿蠻腰

    小阿蠻來回答。

    《隨想錄》是巴金晚年時候創作的一部作品。它被後世稱為是“一本講真話的大書”。咱們現在都是把巴金的《隨想錄》和盧梭的《懺悔錄》來相提並論。

    讀過《隨想錄》的朋友就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這本書裡面,有三個“真”,非常關鍵。

    (1)真人真事。

    巴金經歷過十年文革,看過聽過無數的謊話、空話,當時的社會是不允許有個人真正獨立的思想存在的。所以,文革結束之後,巴金寫《隨想錄》,就選擇義無反顧的堅持講真話。

    他在《隨想錄》裡說,自己在十年浩劫裡,也妥協過,也任人宰割過,甚至還說過很多違心的話。所以,在書裡面,我們經常會讀到“欠債”、“還債”這樣的字。這些都是巴金講真話的具體體現。

    再比如說,巴金對老舍的慘死,對妻子蕭珊的含冤離世,以及將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情,巴金都是真實而又吶喊式的講述出來,字字句句都是血和淚。

    (2)真情實感

    《隨想錄》這本書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寫故友,寫親人。在書裡面,巴金追述和懷念了自己的師長、朋友和親人,雖然語言樸素平淡,但是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真情實感。

    比如,最出名的《懷念蕭珊》。巴金寫自己的妻子蕭珊,寫她的善良,她的美麗,以及寫她在文革中遭受到的種種折磨。這篇散文一發表,就感動了無數的讀者。還是上面說的,這篇文章真的是用血和淚寫成的!

    再比如,《隨想錄》裡還有《懷念老舍同志》、《懷念魯迅先生》等等,也都是記述師友的感人作品。

    在這些發自內心真實情感的作品裡,我們能夠感受到巴金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沉的愛,感受到他的高尚的人格魅力。這也是第三點要說的。

    (3)真知灼見

    這一點最為難能可貴。

    如果說前面兩點,真人真事、真情實感,是出於作家的本職(本能)的話,那麼,真知灼見,則是作家的膽識和氣魄。

    我們需要回到那個特殊年代才能體會。文革十年,整個社會氛圍是沒有人敢講真話,敢於發表自己獨立的思想的。誰要是敢這麼做,那下場很悲慘。這個就不便在這裡舉例了。

    而巴金呢,他在《真話集·十年一夢》裡引用了一句話,可以為證:

    “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這句話是《十字軍英雄記》裡的一句話,巴金特地把它引用出來,足以說明在巴金看來,沒有獨立思考的人,是多麼可悲的人。

    最後,以《隨想錄》中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

    “一個作家,一部作品,唯有包含了反思與責任意識,才能真正撞擊讀者的心靈,激發讀者的共鳴;才能用文學之光照亮人類思想的前行之路,而反思與責任也是未來作家們必須牢記的準則。”
  • 4 # 火紅生祥雲

    巴金是中國聲望極高的著名作家,《隨想錄》是巴老晚年時期嘔心瀝血歷時8年創作出來的作品。最初是巴老應香港《大公報》之邀,為《大公報》的副刊《大公園》新闢的專欄“隨想錄”而撰寫的,從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連續寫了8年,後結集五集由香港三聯書店陸續出版。

    巴老的《隨想錄》的主要內客就是對一個特定歷史時代的審視與反思,崇尚講真話,抒真情,灼真見,用自已真實的情感,抒發自己最真的感受和思想,從而影響和感動到別人。這種寫作手法,摒棄了以前歌功頌德式的文法,去掉了文學作品經常存在的“高、大、上,虛、假、空”的套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書寫了巴老的經歷、思想、感悟、認知和觀點。

    好的文學作品必須自然、真實,有濃烈的生活氣息,在這種氣息中,體現著生命的力量。正如巴老在《隨想錄》中所說,生活的確是藝朮創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巴老在《隨想錄》中,批判了人們所固守的封建傳統思想,反思了文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創傷,對“長官意志”和“家長作風”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呼籲建立健全的民主法制。

    巴老的《隨想錄》是當代文學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開啟了一個新的創作命題,啟發了作家對創作的新的認知和賦予了創作的更深刻的意義。

    有空,當再讀巴老的《隨想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成吉思汗征服各個民族的同時也獲得各族美女,他不擔心她們謀害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