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句話怎麼理解?
5
回覆列表
  • 1 # 鈦歌洱

    人可以行,小善,但是不能做大惡,最好是什麼惡也不錯,只做善事,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實實在在的好人。

  • 2 # 拙筆淡靜

    答:這是稻盛和夫那句名言,“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自然,稻盛和夫的這句名言也是受了中國先哲思想啟發的。譬如,《呂氏春秋·察微篇》裡記載著的那則“子貢贖人”——

    傳說春秋時期,許多魯華人因戰亂流落外國,淪為奴隸。魯國的法令規定,如果有人能夠將被奴役的魯華人贖回,那麼這個人可以從官方的庫府拿回贖金。

    孔子的弟子子貢,是當時天下鉅富,他在諸侯國遇到淪為奴隸的魯華人,就將這些人贖回,卻不肯接受魯國支付的贖金。

    孔子知道這事後,批評了子貢。

    孔子說:“子貢啊,你以為你不拿回贖金是高尚之舉嗎?錯!你是有錢人,但更多的人沒有多少錢,你開創了贖回奴隸卻不拿回贖金的規則,那些沒多少錢的人就無法效法。

    如果只贖奴隸卻不拿回贖金的風氣流行開來,就沒多少人肯贖回那些奴隸了。行善之人必須要得到回報,否則就沒人肯學做善事了……”

    在傳統文化中此類說辭不勝列舉。

    譬如《了凡四訓》就有這麼一段表述:

    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 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啥意思?大致意思是—— 

    對於壞人(壞事),大可不必去寬宥它;如果對它寬宥,雖則表面看似乎“挺人性”,但實質它絕對不是“人性”!因為你若寬宥了壞人(壞事),沒有讓它受到應得的懲罰,它不僅不會感覺到自己“壞”,反倒會就此嚐到甜頭變本加厲地更加去“壞”……如此倘若壞人繼續變本加厲使壞去坑害了別人,你自己是不是在“助紂為虐”在對別人“犯罪”呢?

    因此你這不僅不是“人性”,反倒是“忒不人性”。

    再則,“禮儀”(待人)是人該有的品質。但是禮儀要看物件,要有分寸。如果對值得“以禮相待”的人施與禮儀,這是恰如其分之“禮”;但如果對不值得過份,“以禮相待”的人施與禮儀,而且還“禮”的過分,使對方頤指氣使地驕傲傲慢起來,你這就成“非禮”(抑或助長“非禮”)了!它還能被看做是“禮”嗎?再則,做人要講“信用”,但講信用也得要看情況,要有分寸。如果因顧及一些雞毛蒜皮的微小“信譽”而誤了大事,從而在大的方面“失信”,這“信用”有啥意義?很明顯它就不該叫做“恪守信用”而該被看做“不守信用”了!

    再則,“愛”之“慈(善)”雖則是“善”,但倘若抹殺“分寸”地去一味只“愛”(溺愛,寵愛),就有可能變成“害”了——反倒使“愛”之“慈(善)”物件就此養成了不辨“是非”、不知“輕重”、不分“善惡”、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地去冒險衝動鑄成大錯的思維定勢……無疑這種“愛”只能叫“害”甚至還該被看做是“惡”了……

    由此可知,“(不加分辨、不講分寸、不看物件的)小善如大惡,(不加分辨、不講分寸、不看物件的)大善似無情”這種情況在社會生活中是客觀存在著的;而這個道理也是很站得住腳的。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李鵬飛,北京林業大學治療心理學研究生,Genos EI情感智慧國際認證講師,國家一級婚姻家庭諮詢師,春雷心理企業EAP培訓師;主要擅長性格分析、情商提高、家庭關係諮詢(親子教育為主)、企業人際溝通心理學。

    “小善如大惡”,這句話出自於日本的一句古語。既然不是中國文化的典藏,咱們就不問出處,從字面的意思來看這幾個字。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只是我個人的一點點見解,如果有其他的想法和解讀,歡迎交流。

    我對於“小善”的理解,就是平時人們在生活中,出於熱心而隨手做的一些不起眼善事。這樣的“小善”是每個人都願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也是有助於整個社會的進步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毋以善小而不為“,再小的善事也要去做。

    但請注意,如此為之是有社會和人性的前提的,那就是人人要懂得感恩,社會要足夠進步,進步到什麼程度呢?進步到,每個被施予小善之人,都能因此被激勵,被溫暖,從而越來越好。

    但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很明顯,人們的精神層面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小善帶來的大惡會有哪些呢?(我說的並不是普遍現象,只是來解讀“小善大惡“這句話而列舉的某些可能出現的情況)

    小善會助長人的懶惰和依賴性。

    人在世,都懶惰。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都不願意去處理一些瑣碎之事。而你的小善幫助其完成了這些事,自然而然在下次遇到類似的時候,這個人便會有僥倖心理,等待有人施予其小善,逐漸會因此變懶,逐漸依賴於他人。

    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尤為突出,家長什麼小事都幫孩子做了,他自己自然不願意獨立去做了。

    小善會傷及人的自尊。

    這一點聽起來有些不搭邊~但仔細想一想,小善有很多時候就是“同情心”在起作用,不管我們的初心是不是好的,只要是因為同情而施予的小善,施予者都會自然的擁有一種高姿態,對被施予者造成的影響可能是無從察覺的。

    一個有自尊的人是不會無故接受他人的“同情”的。比如我們給予乞丐施捨,其實某些乞丐的自尊也是會都到打擊的。其實這一點也會反應在家庭中,就是我們對待老人。中國的孝道教育讓現在的一部分人在對待老人的時候,事無鉅細,似乎老人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一般。這也就是現在為什麼那麼多的家庭裡的老人,非要自己逞能去做一些事情去證明自己的原因。

    小善會剝奪掉他人犯錯的機會。

    小小的善行,可能會讓他人度過難關,獲得一些很好的結果。但這很有可能會使其無法經歷自己必須要經歷的事情,當再次遇到時,由於沒有你的“小善”為其引渡,他自身很有可能無法處理,甚至會釀成大錯。當然這種情況產生的因素有很多,但極有可能發生。

    那麼是不是我們就不要為善了呢?我覺得是這樣,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事情,在此基礎之上,當有人求助時,我們可以盡力幫助。至於那些“小善”,我們還是要分現實的情況,看看此善是否可為,否則好心辦壞事兒了我們都不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NBA本賽季誰才是聯盟第一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