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學堂
-
2 # 新世說新語
臘八過完就搶到過小年了。臘月廿三過小年送灶爺上天。從此日起到正月初一五更以前,地上一切神靈均休假上天到天宮玉帝處述職。二十四,大掃房,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花饃,二十七,殺個雞,二十八殺個鴨,二十九下油鍋,三十貼春聯,正月初一過新年。初二回孃家,初五年完。十四鬧社火,十五過元霄,十六牛王生日,二十三,家家戶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獨特地位的“春節”。在民間,圍繞著春節開展一系列民俗活動,包括拜神祭神、祈年賀歲、廟會花燈、除舊佈新等形式。古代過年,年味濃郁,講究禮儀,氣氛熱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春節文化。
臘月廿三,稱為“小年”。這一天的主要習俗是祭灶。相傳灶神除了掌管人間煙火,還有下情上達的使命,廿三日到除夕灶神要上天述職。民間在臘月廿三清洗灶臺,更新灶神畫像,供奉糖元寶、炒米糖等甜食,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臘月廿四,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說法。在北方叫做“掃房”,南方稱為“撣塵”。民間撣塵拂垢、洗鍋刷碗、疏浚管道、拆洗被褥窗簾,傳達辭舊迎新的美好心願。
臘月廿五,灶神上天后,民間無神掌管,百無禁忌,百姓選擇這時嫁娶,戲稱為“趕亂歲”。此外,傳說玉帝聽到灶神的彙報後,也在此時下凡核察民情,民間做好豆腐“接玉皇”。過去的窗戶沒有玻璃,民間在這一天糊上新窗紙,喜迎新年。
臘月廿六,是殺豬割年肉的日子。過去只有過年時,民間才捨得把豬殺了,準備過年用的肉食。由此開始,各地陸續出現廟會和集場,百姓按需採購,置辦年貨。
臘月廿七,有洗澡的傳統。相較前幾天的忙碌,在這天洗個澡,去除過去一年的汙濁,既兼顧了個人衛生,又能體面的迎接新年,很是愜意。
臘月廿八,主要做兩件事。首先做糕蒸麵,北方側重各色麵食,南方注重各類糕點。其次貼對聯和窗花。五代後蜀君主孟昶發明了春聯以來,過年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民俗之一。
臘月廿九,有“小年夜”之稱。民間在這天置辦酒宴,親朋拜訪,稱為“別歲”。在周朝和秦朝時,會在這天舉辦“大儺”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因此,又稱為“小除”。此外,民間還要舉行“上墳請祖”活動,既表達了傳統孝道思想,又體現了尊老敬長的美德。
臘月三十,是農曆最後一天,與“小除”相對,稱為“大年夜”、“大除”。民間除了常見的貼門神和年畫,還要擺放天地桌,供奉天地諸神。親朋好友相互饋贈,稱為“饋歲”。家族長幼齊聚一堂,共同品嚐年夜飯,舉杯暢飲,秉燭“守歲”,此為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晚飯後,放爆竹、派壓歲錢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古代流通的貨幣是金銀,沉甸甸的紅包,超有幸福感。
年初一,主要以拜年為主。在古代,上層士大夫互投名帖、彼此祝賀的習俗。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原來宋朝就流行寄賀年卡了。普通百姓則是“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年初二,有歸寧的習俗。女兒一家帶著餅乾糖果,回到孃家。母親把禮物分送鄉鄰,家裡有幾個女兒的,來一個,分一次,表達女兒對孃家的思念之情。在古代,民間女子在年初五之前,不能出門的,所以女兒回孃家之後,天黑之前還要趕回婆家。
年初三,傳說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民間在這天早早熄燈,以免打擾鼠輩好事。在屋角撒上米粒糕點,和米奇共享豐收成果。此外,這一天是穀子生日,民間禁食米飯,祈願豐年。
年初四,因女媧造羊又稱“羊日”,有“三羊開泰”的吉祥寓意。民間有“吃折籮”的習俗,折籮是剩下飯菜合在一起“一鍋燴”。打掃衛生,清理垃圾,集體“扔窮”。因為古代羊王、牛王和馬王供奉在馬神廟,牛羊肉鋪的掌櫃要到馬神廟燒香。此外,店鋪的掌櫃在這天宴請夥計,有酒有菜,酒後吃包子,然後派紅包。
年初五,俗稱“破五節”,意味著打破之前過年的禁忌。這天的講究頗多。從裡往外打掃衛生,收集到大門外一個角落,放鞭炮也是如此,表示趕走一切妖魔厄運。民間在這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煮飯,不準婦女出門。此外,民間認為年初五是財神生日,店鋪開業,燃放爆竹,取“招財進寶”之意。
年初六,民間流行“送窮”的習俗。這個習俗始於唐朝,百姓在門外焚燒破衣爛衫,供奉煎餅和芭蕉船,意為“送窮”。另外,廁神會在這天檢查衛生,百姓會在這天清理積糞,打掃廁所,稱為“挹肥”。
年初七,有“人勝節”之稱。為了慶祝女媧創造了人,婦女頭戴用彩紙、絲帛和金銀做成的小人。全家吃春捲,品嚐用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有的地方保留著吃麵的習俗,祈望增福添壽。
年初八,是傳統的“順星節”。相傳上天有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九位星宿,輪流值命照年,一個人一年的運氣好壞,依賴星君的護佑。年初八是眾星下凡的日子,民間在夜裡舉行順星祭祀,祈求來年好運風調雨順。
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故稱“天公生”。九酒諧音,九不離酒,因此,百姓準備豐盛的宴席,盡情飲酒,給玉帝祝壽。福建和臺灣的民眾有“拜天公”的習俗,祈禱來年諸事順利。
年初十,據傳是石神的生日,有過“石頭節”的傳統。在這天不能動石頭或石質器具,並向石頭供奉烙餅,焚香祝願。
正月十一,有“子婿日”之稱。顧名思義,就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祭祀天公生,會剩下很多食物,岳父就用這些美食招待女婿,以此表達對年初二女兒歸寧的謝意。
正月十二,開始為元宵節搭建燈棚,同時,還有藏剪刀,收舊鞋等習俗。
正月十三,在搭好燈棚上掛上花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的說法。
正月十四,是“臨水娘娘”的誕辰。相傳這位女神為保護婦幼屢建奇功,在東南沿海以及東南亞的百姓,選擇在這天舉行祭祀儀式。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是春節習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日。漢魏時期,民間大肆慶祝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久而久之就有了元宵節。在宋代,達官商賈在這天流行吃一種名為“浮元子”的新奇食物,味道甜美,價格昂貴。隨著,這種食物的普及,民間將其改稱“元宵”。除此以外,還有看花燈、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舞獅子、劃漢船等習俗,樂趣橫生,熱鬧非凡。
文:計白當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