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辣辣燒烤

    菊花不以嬌豔的姿色取媚於時,而是以素雅堅貞的品性見美於人。陶淵明被戴上“隱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菊花的品性”,已經和陶淵明的人格交融為一。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陶菊”象徵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氣。眼前又出現了那幅畫面: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裡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有菊相伴的陶淵明的生活,才是最真切,自然的!

  • 2 # 中國運動健康

    人各有意趣,喜歡的東西各有不同,古代的時候一些文人雅士都有自己喜歡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往往代表他們一個人的性格和品味。比如說周敦頤就喜歡蓮花,還特意為蓮花寫了一篇文章。還有鄭板橋喜歡竹子,經常以畫竹子表示他的心境。還有一個愛菊花出名,乃至後人表達自己的意趣都會附帶上他的人——陶淵明。

    古時候的人常常認為讀書是一個人最高的品行,所以有錢人家一定會送孩子去讀書,而那些能讀聖賢書的孩子長大後的目標也必然是當官,很多人一直想努力爬到最高的位置,來完成自己夢想,但是陶淵明卻是個特例。他才高八斗但是不願意般同世人,就喜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愛菊花。

    世人偏偏喜歡美麗嬌豔的牡丹花,但是為什麼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呢?其實周敦頤其實有在他的文章透露一些真相《愛蓮說》中闡釋道,菊花的代表之人,是藏匿在無人知曉的地方的隱士。因為菊花的生長一般是在無人的僻靜之處,也不同於上流社會中所喜愛搶眼顏色的花種。

    它沒有嬌豔欲滴的豔色,透露出的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素雅、堅貞,與“隱士”有幾分相像。這些隱士往往是一些有學識,而不同於一般為利益終身追逐的人俗人,而陶淵明很符合這樣的隱士性格。從小陶淵明的才智就比一般人高,能做的很多好詩還能寫許多的好文章,後來自然去當了官,但是當不了長久。

    官場的一些腐敗現象,他不願意繼續屈身附和,所以仕途也是一波三折,並不是很順暢。但是在後來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父親過世,留下的產業也日漸衰敗,所以不得不出山去當官。憑藉他的才華,當個謀略的軍師或者其他什麼官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尤其當時名叫桓玄還有劉裕的權臣,都對他很看重,都想繼續留下他協助事務。

    但可惜的是,當時國家內部的爭鬥實在是太亂了,內部政權不穩,外部人心惶惶,而且太多勢力之間鬥爭十分慘烈,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一系列黑暗現象一覽無遺的展現在他的面前。這個時候藏匿在心底最深處的正義感告訴他,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

  • 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人各有意趣,喜歡的東西各有不同,古代的時候一些文人雅士都有自己喜歡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往往代表他們一個人的性格和品味。比如說周敦頤就喜歡蓮花,還特意為蓮花寫了一篇文章。還有鄭板橋喜歡竹子,經常以畫竹子表示他的心境。還有一個愛菊花出名,乃至後人表達自己的意趣都會附帶上他的人——陶淵明。

    古時候的人常常認為讀書是一個人最高的品行,所以有錢人家一定會送孩子去讀書,而那些能讀聖賢書的孩子長大後的目標也必然是當官,很多人一直想努力爬到最高的位置,來完成自己夢想,但是陶淵明卻是個特例。他才高八斗但是不願意般同世人,就喜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愛菊花。

    它沒有嬌豔欲滴的豔色,透露出的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素雅、堅貞,與“隱士”有幾分相像。這些隱士往往是一些有學識,而不同於一般為利益終身追逐的人俗人,而陶淵明很符合這樣的隱士性格。從小陶淵明的才智就比一般人高,能做的很多好詩還能寫許多的好文章,後來自然去當了官,但是當不了長久。

    他曾經也有過“猛志逸四海”的豪言,但是社會的現狀又令他回到道家所說的逍遙,於是就有“性本愛丘山”。實際上陶淵明不是一次兩次闡述他主要的思想觀點了,像他所寫的關於桃花源中所描述的虛幻之境,就是他對現實社會的諷刺以及表達自己內心的與世無爭,還有他所寫的詩句中,多多少少也有提到他的意趣品格。

    尤其是象徵性的菊花,透過物象表達他的意向。由此可見,陶淵明以菊花作為他最喜歡的花,不是隨便而來的,而是通過了一生的經歷而總結

  • 4 # 東方人文

    陶淵明酷愛菊花,天下盡人皆知,以至於後人看到菊花馬上就想到陶淵明,甚至乾脆把菊花稱為“陶菊”;而只要聽到陶淵明,腦海中也會立刻浮現陶家籬笆下的菊花。可以說陶淵明與菊花已經融為一體,這種愛還真不是常人可比。要想搞清楚陶淵明為何如此愛菊,咱們先來看看陶淵明是什麼樣的人,而菊花又是什麼樣的花。

    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曾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公。但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時,父親早死,家境已經沒落,因此他從小便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成年後的陶淵明幾乎半輩子都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他曾多次入仕,也曾多次辭官。本來,他懷著一腔抱負進入了官場。但是,混亂的時代和黑暗的官場漸漸吞噬了陶淵明的銳氣和豪情。他的心中充滿憤懣與無奈,終於辭官返鄉,歸隱田園。

    陶淵明在官場裡混那幾年,像一位“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強逼著去倚門賣笑。那種慚恥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擺脫過後,才算得著精神上解放了(梁啟超語)。所以他說:“覺今是而昨非”“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歸隱田園之後,陶淵明文思如泉湧,給後世留下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美田園詩。在這些詩歌中,隨處可見陶淵明對菊花的偏愛。菊花入詩,正是從陶淵明一首:“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開始,菊花便成了歷代文人雅士詠志抒懷的物件。

    陶淵明愛菊花,顯然不只是愛菊花的美。菊花貴為“花中四君子”之一,孤傲,高潔,隱逸,灑脫,傲放在百花凋零的秋冬之際,自帶一種超凡脫俗的光環。它那閒適淡雅的氣質正是陶淵明所向往的生活狀態。而它凌寒獨立,嘯傲風月的形態和它那“擢穎凌寒飆”、“秋霜不改條”的品質,也完美的契合了清高的雅士形象。

    東籬下悠然採菊的陶淵明,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範,從此,菊花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躍亭的造車夢真的有救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