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科是一種人文性質的學科,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對中小學美術課的教學方式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而美術學科中人文精神的體現就是這次改革中重要的內容之一。
新課程標準指導思想下的美術課程理念、目標、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模式,打破學科知識的界限,教學活動從學科基礎轉向更廣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發展的基礎。對美術課程來說,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同樣包括觀察、感知、認識、實踐、表現、創造、反思、評價、合作、交流等能力。應該說,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它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完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所謂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終極關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向來存在著一以貫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為核心,融天地萬物與人為一體,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最終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道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並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迅猛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更加專門化和職業化,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壓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卻得到了超前的發展,人本身也被過分地理性化了。同時,高效率的工作,生活節奏加重了人們的精神壓力,冷漠了人際間的親情關係,物慾橫流更加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危機和隱患,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變得更加焦慮和不安,缺乏一種對生命意義進行探尋和追問的精神,缺乏一種以人文精神為背景的生存環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喚人的“精神家園”的建設,追求一種有助於個體感性與理性協調發展,群體人際關係保持和諧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現代課程觀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美術學科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品格,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
1.透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鑑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
2.在美術教育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不斷髮現自己、不斷髮展自己。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他自己,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以達到美術學習與個性培養並行和諧的發展。使學生認識生存的意義,珍視生命,熱愛生活。
3.透過營造寬鬆、民主,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形成尊重、關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進個性的完善與身心和諧發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程的性質的描述是是:“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
眾所周知,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關注的物件是不同的。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願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徵都內蘊於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所以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生存狀態等關係,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的變化現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美術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理念”更是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側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發揮美術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適應不同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使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和教學方式活潑多樣,豐富多彩,並強調美術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美術興趣。
3.開擴學生美術文化視野,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4.保護學生獨特的個性,並給予學生髮揮個性的空間,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為促進學生髮展而進行評價。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課程標準帶給美術教學最根本的變化是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美術學習方式的變化。從而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更加豐富多彩、活潑多樣;使美術學習密切聯絡個人成長環境,聯絡學生生活經驗;使美術學習吸收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絡人類的生活、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變化。
美術學科是一種人文性質的學科,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對中小學美術課的教學方式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而美術學科中人文精神的體現就是這次改革中重要的內容之一。
新課程標準指導思想下的美術課程理念、目標、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模式,打破學科知識的界限,教學活動從學科基礎轉向更廣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發展的基礎。對美術課程來說,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同樣包括觀察、感知、認識、實踐、表現、創造、反思、評價、合作、交流等能力。應該說,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它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完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所謂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終極關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向來存在著一以貫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為核心,融天地萬物與人為一體,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最終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道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並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迅猛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更加專門化和職業化,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壓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卻得到了超前的發展,人本身也被過分地理性化了。同時,高效率的工作,生活節奏加重了人們的精神壓力,冷漠了人際間的親情關係,物慾橫流更加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危機和隱患,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變得更加焦慮和不安,缺乏一種對生命意義進行探尋和追問的精神,缺乏一種以人文精神為背景的生存環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喚人的“精神家園”的建設,追求一種有助於個體感性與理性協調發展,群體人際關係保持和諧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現代課程觀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美術學科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品格,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
1.透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鑑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
2.在美術教育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不斷髮現自己、不斷髮展自己。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他自己,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以達到美術學習與個性培養並行和諧的發展。使學生認識生存的意義,珍視生命,熱愛生活。
3.透過營造寬鬆、民主,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形成尊重、關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進個性的完善與身心和諧發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程的性質的描述是是:“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
眾所周知,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關注的物件是不同的。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願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徵都內蘊於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所以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生存狀態等關係,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的變化現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美術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理念”更是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側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發揮美術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適應不同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使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和教學方式活潑多樣,豐富多彩,並強調美術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美術興趣。
3.開擴學生美術文化視野,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4.保護學生獨特的個性,並給予學生髮揮個性的空間,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為促進學生髮展而進行評價。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課程標準帶給美術教學最根本的變化是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美術學習方式的變化。從而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更加豐富多彩、活潑多樣;使美術學習密切聯絡個人成長環境,聯絡學生生活經驗;使美術學習吸收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絡人類的生活、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