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朗讀詩歌,分析重點語句,準確理解詩的內容。
2、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握“魚化石”意象的深刻寓義,從而瞭解詩人的創作意圖。
方法與過程
1、透過朗讀了解詩的情感。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分析理解詩的內容,並把握詩歌的意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艾青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豐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分析重點語句,準確理解詩的內容。
2、理解並把握“魚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寫詩時的寫作背景,正確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詩人艾青在《失去的歲月》裡有這樣的詩句: 時間是流動的液體—— 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 時間不可能變成固體,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幾萬年也能在岩層裡找見你。 他凝望著一片帶有時間印記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魚骨,“那上邊不是一條魚,而是六七條,不是僵死的,而是遊動的”。就是這片魚化石激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唱出了生命的讚歌。
二、朗讀指導與整體感知
小組合作;
1、自由朗讀詩歌,概括詩中每一章節的內容。
2、能大體梳理詩人情感變化過程嗎?
3、能畫出詩的節奏,用正確的語氣、語調讀出來嗎?
1.你能找出“魚”與“魚化石”究竟有哪些異同嗎?
2.魚改變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作者的猜測有依據嗎?
3.你能用重音讀出這兩者的不同嗎? (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強修飾語、富有情感色彩的詞語)
教師範例: 當無邊的災難降臨的時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裡空洞洞的,我感覺到好像全世界都拋棄了我。孤獨、寂寞、失落、無助將我壓的喘不過氣來。..我好想逃,逃到另一個世界去,可是我無力掙扎。
在漫漫而悠長歲月中,我嘗試了所有努力:恨過,哭過,笑過,沮喪過,悲傷過,痛苦過,付出過,到最後還是被拋棄、被埋沒。孤獨與寂寞折磨著 ,傷心與難過比任何時候都多!我所剩的只有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模糊不清的回憶……
四、細讀詩歌,體悟詩理
1、“魚化石”為什麼能觸發詩人的創作靈感?
教師出示連結材料: 艾青,原名蔣海澄,1941年從事文學創作出版的詩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等。在青年中產生極大的號召力,被譽為“火把詩人”。
(自由的創作期——活著的魚) 1957年,詩人被無端地打成“右派”,從此便被無情地埋沒二十年,不僅不能發表作品,甚至連一個正常人的生存權利都被剝奪了,詩人從社會上消逝了。
(摧殘與沉寂期——遭受天災) 直到1976年復出後,重又執筆,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讚歌》等出現了創作的另一個,震驚詩壇,享有廣泛的聲譽。 ( 復活與期——把能力發揮乾淨) 相同的經歷,不同的表現形式,艾青想表達的,用他自己的話:“沒有創作的自由就沒有藝術的生命”。詩人復出之後,不能不對這漫長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他以隱喻的方式寫出了自己以及同時代知識分子
2、你認為,詩裡的魚是誰?天災指什麼?
學生回答:魚就是詩人的化身,天災指的是作者的經歷。正是基於這種深入的思考,詩人在魚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詩的意象和詩人的思緒相撞擊,產生了創作的靈感。作家丁玲在看了這首詩後,她說:“這是寫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暢談啟示
1、我們瞭解魚的經歷變化,作者從中得出怎樣的啟示,悟出怎樣的道理呢? 生命離不開運動: 這裡的運動指自由,沒有自由等同於死亡。 活著就要鬥爭,在鬥爭中前進。在死亡沒有來臨之前,把能力發揮乾淨: 說明要敢於鬥爭,要敢於抗爭,哪怕是死亡。
2、追問:哪個詞語能表現作者的心理感受? 凝視: 表明作者是經過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這顯然是作者對過去的反思。
3、追問:可作者卻說:傻瓜也得到教訓,傻瓜該如何理解? 傻瓜:頭腦有病的人、頭腦簡單, 說明這個教訓是顯而易見的、不用思考的。也說明這是一個時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運。
4、這首詩在選人課本後,最後兩個分句有改動,比較一下哪個詩句更好? 活著就要鬥爭, 在鬥爭中前進, 當死亡沒有來臨, 把能量發揮乾淨。 活著就要鬥爭, 在鬥爭中前進,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發揮乾淨。
再次深情地朗讀讀課文, 讀出詩人的鬥爭精神與犧牲精神。
六、借事理,總結全文
這首詩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正是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嘆。正像詩人自己所說:“這些年變成化石的人太多了。”這就清楚地說明,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就不是隻想著個人的哀怨、個人的命運,而是想著許許多多人的。因而,這首詩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強的典型意義和概括力,同時,也就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作業佈置:
1、讀完詩歌你的啟示是什麼? 用詩的語言表達。
2、隨筆:發揮想象力,把《魚化石》擴寫成記敘文《魚的故事》,擴充套件詩的容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朗讀詩歌,分析重點語句,準確理解詩的內容。
2、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握“魚化石”意象的深刻寓義,從而瞭解詩人的創作意圖。
方法與過程
1、透過朗讀了解詩的情感。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分析理解詩的內容,並把握詩歌的意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艾青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豐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分析重點語句,準確理解詩的內容。
2、理解並把握“魚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寫詩時的寫作背景,正確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詩人艾青在《失去的歲月》裡有這樣的詩句: 時間是流動的液體—— 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 時間不可能變成固體,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幾萬年也能在岩層裡找見你。 他凝望著一片帶有時間印記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魚骨,“那上邊不是一條魚,而是六七條,不是僵死的,而是遊動的”。就是這片魚化石激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唱出了生命的讚歌。
二、朗讀指導與整體感知
小組合作;
1、自由朗讀詩歌,概括詩中每一章節的內容。
2、能大體梳理詩人情感變化過程嗎?
3、能畫出詩的節奏,用正確的語氣、語調讀出來嗎?
1.你能找出“魚”與“魚化石”究竟有哪些異同嗎?
2.魚改變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作者的猜測有依據嗎?
3.你能用重音讀出這兩者的不同嗎? (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強修飾語、富有情感色彩的詞語)
教師範例: 當無邊的災難降臨的時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裡空洞洞的,我感覺到好像全世界都拋棄了我。孤獨、寂寞、失落、無助將我壓的喘不過氣來。..我好想逃,逃到另一個世界去,可是我無力掙扎。
在漫漫而悠長歲月中,我嘗試了所有努力:恨過,哭過,笑過,沮喪過,悲傷過,痛苦過,付出過,到最後還是被拋棄、被埋沒。孤獨與寂寞折磨著 ,傷心與難過比任何時候都多!我所剩的只有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模糊不清的回憶……
四、細讀詩歌,體悟詩理
1、“魚化石”為什麼能觸發詩人的創作靈感?
教師出示連結材料: 艾青,原名蔣海澄,1941年從事文學創作出版的詩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等。在青年中產生極大的號召力,被譽為“火把詩人”。
(自由的創作期——活著的魚) 1957年,詩人被無端地打成“右派”,從此便被無情地埋沒二十年,不僅不能發表作品,甚至連一個正常人的生存權利都被剝奪了,詩人從社會上消逝了。
(摧殘與沉寂期——遭受天災) 直到1976年復出後,重又執筆,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讚歌》等出現了創作的另一個,震驚詩壇,享有廣泛的聲譽。 ( 復活與期——把能力發揮乾淨) 相同的經歷,不同的表現形式,艾青想表達的,用他自己的話:“沒有創作的自由就沒有藝術的生命”。詩人復出之後,不能不對這漫長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他以隱喻的方式寫出了自己以及同時代知識分子
2、你認為,詩裡的魚是誰?天災指什麼?
學生回答:魚就是詩人的化身,天災指的是作者的經歷。正是基於這種深入的思考,詩人在魚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詩的意象和詩人的思緒相撞擊,產生了創作的靈感。作家丁玲在看了這首詩後,她說:“這是寫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暢談啟示
1、我們瞭解魚的經歷變化,作者從中得出怎樣的啟示,悟出怎樣的道理呢? 生命離不開運動: 這裡的運動指自由,沒有自由等同於死亡。 活著就要鬥爭,在鬥爭中前進。在死亡沒有來臨之前,把能力發揮乾淨: 說明要敢於鬥爭,要敢於抗爭,哪怕是死亡。
2、追問:哪個詞語能表現作者的心理感受? 凝視: 表明作者是經過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這顯然是作者對過去的反思。
3、追問:可作者卻說:傻瓜也得到教訓,傻瓜該如何理解? 傻瓜:頭腦有病的人、頭腦簡單, 說明這個教訓是顯而易見的、不用思考的。也說明這是一個時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運。
4、這首詩在選人課本後,最後兩個分句有改動,比較一下哪個詩句更好? 活著就要鬥爭, 在鬥爭中前進, 當死亡沒有來臨, 把能量發揮乾淨。 活著就要鬥爭, 在鬥爭中前進,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發揮乾淨。
再次深情地朗讀讀課文, 讀出詩人的鬥爭精神與犧牲精神。
六、借事理,總結全文
這首詩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正是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嘆。正像詩人自己所說:“這些年變成化石的人太多了。”這就清楚地說明,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就不是隻想著個人的哀怨、個人的命運,而是想著許許多多人的。因而,這首詩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強的典型意義和概括力,同時,也就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作業佈置:
1、讀完詩歌你的啟示是什麼? 用詩的語言表達。
2、隨筆:發揮想象力,把《魚化石》擴寫成記敘文《魚的故事》,擴充套件詩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