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君的幸福生活
-
2 # 蓀哥是個傳說50652006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有人又說,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孩子小學一年級的成績,很多優秀的孩子都是從一年級的學習成績表現出來的,很多事實證明,孩子如果一年級不能保持班級中上等以內,以後隨著學習內容增多難度加大,學習態度的形成,再加其它負面干擾因素,想讓他提高成績,難上加難加倍努力也不一定成功。
送孩子上了一年級,每對父母都希望孩子從此一路好成績。但很快,一些父母的滿腔熱望就會被澆上一瓢涼水——孩子不但沒有每次考試都拿雙百,而且成績勢頭很不妙,名次總在班級最後晃盪。特別是老師留的作業都不能記全,往往是都鑽被窩了,猛然想起還有作業沒寫完呢?大人已經困的睜不開眼睛了,只好爬起來繼續。
從孩子的整個學習生涯來看,最基本的邏輯當然是學習能力決定學習成績,但對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同樣的課本,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學習時間,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是考試成績落後呢?
一、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很可能比學習能力還大。但很可惜,它經常被忽視。不能適應學校生活的一年級孩子,很難有好成績,經常在幼兒園門口看見孩子大哭大鬧,我今天不上幼兒園,大人問怎麼不願意上幼兒園?孩子回答不出什麼原因,哇哇的大哭,路人看見都挺心酸的,我曾經在一個早上用了五種辦法也沒有把外孫送進去幼兒園,都到了教室門口了,幼兒園的老師都出來接他了,就是不進去,嗚嗚的哭,氣的我和老師都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領回家,他乖乖的在家看了一天的動畫片哦。
二、沒有專心聽講,一年級功課並不難,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上課專心聽講,達到中等、中上水平,並不困難。很多成績很差的孩子,是連上課認真聽講都做不到。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不能專心聽講,是專注力不夠好,會想辦法給孩子做各種“專注力訓練”。
三、不能理解課堂規則,在課堂搞小動作,和同學說話,胡思亂想,注意力不集中,聽課質量當然堪憂。課堂之外,他們也很可能還有其他讓老師頭疼的表現,比如和同學打架吵架、出風頭出洋相經常製造小麻煩。
其實孩子的這些缺點,根子都在家長身上,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學前,都太著急讓孩子趕快多學些知識、才藝了,能不能適應學校生活,根本就無暇考慮。孩子整天都在“學習”,卻連怎麼才叫好好上學,都沒有人告訴他。
知道孩子學習不好可能不是因為不會學,對一些父母來說,是個好訊息,但孩子的成績不能一路差下去,父母必須用適當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不當方法:負面期許+過度補習
一年級孩子成績不好,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生氣,批評責罵孩子,給孩子貼上“笨”、“不用心”“學習不好”的標籤。這是最容易讓孩子成績好不起來的方法。
孩子是越變越好,還是越變越差,有一個重要的機制在起作用,那就是他從父母這裡得到的是正面期許還是負面期許,或者說是積極期許還是消極期許。
正面期許——我相信你很棒,也相信你會越來越棒;
負面期許——我覺得你很差,而且很可能會越來越差。
孩子總是得到負面期許,很快也會對自己喪失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學得好,成績怎麼可能會好起來呢?
生氣之後,一些父母會馬上送孩子去補習,把孩子的課餘時間排得沒有一點空隙,認為補習跟上了,孩子的成績就能“補”上來。但這樣很可能會讓孩子的學習陷入一個惡性迴圈:
學校的課還上不好呢,又需要去上更多的課;學校的作業還不能保質保量呢,又增加了很多課外班的作業。
於是,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習興致越來越低,學習狀態越來越差,成績就很可能真的一路差下去。
更好的方法:不看成績,先教規則
如果說一年級的好成績和壞成績都是假的,可能有點誇張。但作為父母,我們一定得知道,一年級的成績確實還不能代表什麼,也不會決定孩子未來的成績,一年級孩子回回考試得雙百,父母不必欣喜若狂,暫時成績不佳,父母也不必失望透頂。
我們需要做的是把注意力暫時從成績上移開,認真想想,孩子是否在適應學校生活上遇到了困難,如果是,就努力幫助孩子改善。
這個任務聽起來好像很大、很難,其實要做的事並不難——只要就事論事,把孩子遇到的每一個小麻煩都給他解釋清楚,讓他能約束自己以適應學校生活,就足夠了。
你可能會想,“我經常跟孩子說啊,根本就不管用!”
不管用的原因,是父母在跟孩子說話時,經常犯一個技術錯誤:
用指令替代因果關係的解釋,孩子根本就沒弄明白,為什麼某件事能做,為什麼某件事不能做。
比如,要求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不少父母都是簡單地告訴孩子:“上課好好聽,別走神,別搞小動作”。這是指令,不是解釋。
要想這些要求真正奏效,父母需要把為什要好好聽、為什麼不能搞小動作跟孩子講清楚,幫助孩子建立對因果關係的認知。你不必找一個最好、最標準的答案,儘自己所能,把一個成人的基本理解分享給孩子,就能幫到他。
比如,關於專心聽講,你可以告訴孩子,專心聽講,你才能聽明白老師在講什麼,才能順利完成課後的作業,平時作業做得足夠好,知識才能掌握得紮實,考試才能考出好成績。
關於不搞小動作,你可以先給孩子解釋清楚,什麼叫小動作——自己低頭玩文具、跟同學說話、跟同學鬥鬧都是,然後告訴孩子,這些小動作有什麼影響——你低頭玩,會影響你自己聽課;跟同學說話,會影響同學聽課;你做這些小動作,老師就得分心來看你,會影響老師講課。
這些,都是對學校生活最基本的理解,沒有人告訴他,孩子不會天然就知道。但對諸如此類的學校生活細節的理解,又是孩子遵守學校規則、適應學校生活最基礎、最具體的部分,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態,然後影響到學習成績。
所以,父母做好這個工作,比著急花錢送他去補習,重要得多。
-
3 # 一言居
1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有的孩子就是開竅晚。
2每天堅持一點,這不僅是考驗孩子,也是考驗家長的耐性。
3我跟孩子鬥志鬥勇到二年級末了,喊、打只是短期的效果,還被氣個半死。希望少一個被折磨的家長。
4,一定放平心態!
回覆列表
我覺得一年紀孩子不要太在乎成績,只要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成績自然就好了。家長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幹什麼,這樣時間長了孩子也就自律了。到三四年級成績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