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原上夢籃球
-
2 # 遼陽郭同建
我們知道王安石曾被封為荊國公,故人稱之為王荊公。他是北宋中期傑出的政冶家,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面對當時嚴至激化的階級矛盾,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他以政冶家的胸懷膽略,力排眾議,推行了一場以富國強兵為宗旨的社會大改革,即王安石變法。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高度評價了王安石,稱他為中國十一也紀的改革家。
北宋中期,地主豪強巧取豪奪,兼並土地,霸佔了全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耕地。當時貴族大地主享有種種特權。他們不納稅,不服役,將各種負擔都壓到農民肩上,廣大農民日益赤貧化。同時宋王朝面對契丹和党項貴族,採取妥協退讓政策,以割地和輸納銀絹以求苟安。以至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政府財政經濟出現巨大赤字。
宋神宗即位後,任命王安石為宰相,從此開始了變法運動。其變法主要有以下內容。
一。青苗法。每年二月和五六月時,由州縣給農民貸款或實物,到夏秋收穫時,隨稅歸還。
二。均輸法,由政府設立發運使,統一採購物資,以杜絕奸商的操縱。
三。農田水利法,鼓勵墾田興修水利法,政府可向工程提供貸款,豪強不得任意壟斷水利。此辦法施行後,僅五六年,全國所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灌田三十六萬多頃。
四。方田均稅法,規定每年丈量土地,按土質數量向政府納稅,以致一些官僚地主大量隱瞞的田戶也開始被迫交納稅款。
五。軍政方面,有保甲法,將兵法推行,用農兵制代替募兵制。把軍隊從一百幾十萬減到八十萬,裁汰了五十歲以上的老弱士兵,大幅降低了軍費。
此外還提出了學校和科舉制度的某些改革。整頓了有名無實的太學,設立了武學(軍事院校丿,大膽提拔年富力強,有才幹擁護新法的官員。罷免那些因循守舊的腐儒朽吏。
王安石的變法加強了皇權,鞏固了北宋王朝的統冶。但因侵犯了上層地主官僚的利益。引起了皇親國戚,及保守派,和舊官僚的反對,甚至連太后皇后也出面反對,要求廢除新法。這其中也包括蘇東坡,司馬光等人的反對。蘇東坡在杭州時,還寫詩給予諷剌。詩曰。杖藜裹飯太匆匆,過手青苗轉眼空。贏得兒童好言語,一年強半在城中。
更有甚者,當時有人在寺壁上提了首詩,詩曰。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披柘條。阿儂去家京洛遙,驚心寇盜來攻剽。
及荊公罷相,子瞻召還,在一次飲酒中,有人問子瞻寺壁上那首詩如何解釋呢?你猜這蘇東坡是怎樣解釋的?
他是這樣說的。蘇曰,歲終指的是十二月,十二兩字相加是青字,荒蕪二字指的是田中有草也,草田二字相加是苗字也。湖浦焦,去水也。水傍加去字是法字也。女字戴笠為安字也。柘落木條為石字,阿儂為吳言,吳言相加是誤字。去家京洛為國,寇盜為賊民,這首詩翻釋過來,就是青苗法誤國賊民也。你看這些保守派有多麼惡毒?
在強大的保守勢力圍攻下,變法終於未能成功。熙字二年至九年(1069一1076)年,王安石兩次罷相,再未被起用。到元豐八年,支援變法的宋神宗死去後,新法被完全廢止。此後不久,王安石也因憂憤而死。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奉上一首王安石的《商鞅》。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
這是王安石頌揚先秦改革家商鞅的一首七言詠史絕句,講的是推行變法能否贏得民眾的信任,是關係到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
外憂內患
眾所周知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人們常說的“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相”前半句就是重文輕武造成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後,大將軍的兵權被削弱,軍隊作戰能力嚴重下滑,導致對鄰國契丹和西夏的戰爭連連敗北,甚至要對其上供來納歲來化解干戈。軍事實力弱,不代表人數也少。宋初實行守內虛外策略,奉行“養兵”之策,廢除府兵制,改為招募。到仁宗時,總兵力已達到140萬,養兵的費用竟達到全部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在民間,土地買賣與典賣相當普遍,土地集中的趨勢加速,農民在天災人禍之時,為了繼續生存只好賣掉土地,地主階級則不斷地買入窮人的土地,兩極分化嚴重,行成了“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的局面。
慶曆新政
面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的複雜情況,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希望透過改革來使國家富強。慶曆三年,以范仲淹歐陽修為代表的一派首先進行了改革,這就是有名的慶曆新政。慶曆新政涉及到的改革面很小,但是也遭到了守舊官僚的強烈反對,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最後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後,北宋的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朝廷內外危機四伏,要求改革的呼聲並沒有停下來,王安石變法的大幕拉開了。
王安石變法
宋神宗即位後,極力想改變貧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開始重用曾經主張改革的王安石。
王安石向仁宗皇帝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並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王安石認為,最好的理財富國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勞動力去開發自然資源,是積極開源而不是消極節流。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
隨後王安石制定了一些列富國強民的法令,大刀闊斧的改革起來。
司馬光一開始對王安石的變法並未持反對態度,只是有些意見不太統一,例如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則主張節流。直到王安石頒發“青苗法時”,司馬光才表示不同意見,他認為官員依靠權柄放錢收息,要比平民放貸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現了強烈不滿。針對新法產生的種種弊病和對守舊利益集團的影響,新舊黨爭開始愈演愈烈。但是此時,神宗皇帝是支援變法一方的,所以司馬光退居洛陽,不問政事,一心編書歷時十五年,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鑑》。
元祐更化
神宗去世後,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由其祖母宣仁太后掌權。宣仁太后一向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她召回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一些被變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全面推翻王安石新法。至此,持續了十五年的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
王安石變法對富國強兵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其中有些法令因為急於求成而產生了負面影響,也沒有完全得到貧苦百姓的支援。新法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因而最後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