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月無聲勝有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結束統一二世而亡主要原因還是秦當時的生產力跟不上社會生產需求,統治階級沒有拿出一個合理處理階級矛盾的方案,盲目的無力鎮壓農民起義軍,反而激起了更多的民憤。雖然秦亡了,但是秦大一統思想還是老百姓所期待的,老百姓還是希望國家統一。所以劉邦的統一思想戰勝了項羽的分封制,再次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建國後採取各種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生產力,積極解決周邊的民族矛盾,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高峰!

    東漢後期宦官與外戚輪流把持朝政,皇權旁落,隨之而來就是哪個利益團體把持朝政哪個團體就有剝削人民的權利,從而導致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失去土地就會起義,統治階級武力鎮壓,東漢統治者的民族凝聚力逐漸瓦解,老百姓對國家的統一思想逐漸淡泊,劉備想像劉秀借劉姓皇族復國是難上加難,因為老百姓希望戰爭來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讓社會財富透過戰爭手段重新分配。

    中國歷史上哪個政治團體提出一個合理的土地方案誰就能獲得民心,就能成為統治階級,一旦土地兼併嚴重,老百姓就能把你推翻!任何軍事天才在沒有一個合理社會資源分配方案的前提條件下,想實現國家的統一是不可能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2 # 仁者厚德載物

    劉邦劉秀劉備其實都是白手起家,劉邦的西漢劉秀的東漢能夠一統天下,而劉備的蜀漢只能三足鼎立,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劉備集團的對手最為強大。劉備集團的頭號對手曹操集團非常強大,曹操手下能夠出謀劃策的文臣數量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一流武將的數量也非常多,而且曹操的運氣非常好,赤壁大戰雖然慘敗,但主要的文臣武將基本沒有損失,能很快恢復元氣。劉備集團的另外一個對手孫權集團也非常難纏,孫權集團雖然面對曹操集團只能勉強自保,卻能在關鍵時刻破壞劉備集團北伐中原的大好局面,比如偷襲荊州殺害關羽,比如夷陵之戰以少勝多打得劉備集團元氣大傷,在白帝城含恨而死。

    而劉邦集團的主要對手項羽集團遠不如曹操集團強大,項羽雖然武功蓋世,但出謀劃策的主要軍師只有范增,而且最終還被剛愎自用項羽逼死,因此劉邦集團只用四年時間就反敗為勝徹底消滅項羽集團一統天下。

    劉秀集團要推翻的主要對手王莽集團更加虛弱,王莽的新朝雖然一統天下的政權,但王莽這個沒有經過血雨腥風戰爭考驗的書呆子皇帝不善於用人,手下鳳毛麟角的頭腦清醒的大臣嚴尤等又得不到王莽的重用,結果昆陽大戰王莽的四十多萬新朝大軍主力被劉秀的幾千人沖垮,成為中國軍事史上讓人匪夷所思的大笑話。新朝元氣大傷,王莽集團很快滅亡。劉秀集團剩下的對手劉玄集團王郎集團公孫述集團等也非常平庸,可以說劉秀集團一統天下是勢如破竹。

    其次是劉備本身的性格與能力比劉邦劉秀也要差一些,劉邦老謀深算,為達目的可以背信棄義,劉秀智勇雙全,對對手也毫不留情,而而劉備過於講究仁義道德的面子,經常錯失良機付出慘痛的代價,比如對劉表劉璋的地盤優柔寡斷,結果被曹操搶走了劉表的地盤,不扣留劉璋付出軍師龐統戰死的代價,不得不讓諸葛亮張飛趙雲去進攻四川,造成留守荊州的關羽勢單力孤,面對曹操孫權的夾攻最終大意失荊州,使劉備集團一統天下的計劃化為泡影。

  • 3 # 小文章大視野

    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來回答。

    首先,毫無疑問,是人的問題。劉邦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氣的君主,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他還有個名號,叫“流氓天子”。主要也是由於劉邦起身草根,沒有多高的文化素養,所以往往違背禮節,作為君主髒話連篇已經很不像樣了,他竟然還有本事把前來投靠他的儒生的帽子摘下來,然後當著眾人之面往帽子裡撒尿!如此行為,如此天子,也算是亙古未有吧。

    劉邦劇照

    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還就是劉邦的“流氓性”。大家讀《史記》或者《漢書》的時候,有關劉邦的記載也完整的勾勒出這個平民天子的形象。劉邦很理性,講求實效,不務虛名。對自己有用的他便搶著去做,對自己沒有用的,他便不理不睬,而不顧及這是否符合為君之道,是否符合禮儀之道。比如他和項羽的數次交手,老爹都被人抓住了,要被煮了吃了,他還有本事厚著臉皮去討碗湯喝。此舉雖然是計謀,但是卻是大大地違背了孝道。再有,危急關頭,為了自己能夠順利逃跑,他竟然能夠將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馬車,又違背了父道。後來,滎陽對峙結束後,本來兩方都同意罷兵休戰,而劉邦則在項羽撤兵之後直接追到了人家屁股後面,這也不是仁義正道。然而,這些舉措卻有實效,對劉邦發展實力以及最後統一天下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備劇照

    反觀劉備則不同。劉備少讀詩書,遊學四方,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且又是皇室後裔,行為舉止頗有禮儀,在《三國演義》中一出現,就是給人以“仁人君子”的美稱。然而,亂世之中,仁義不行,空有虛名,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效用。陶謙讓個徐州左推右推,荊州能取又猶豫不決,最後也是在龐統的勸說之下,才下決心進取西川。仁義之名倒是有了,但是直到曹操與東吳的基業已經穩固,他自己還是沒有一個容身之地。最後終於厚著臉皮從東吳借得荊州,又厚著臉皮從同宗劉璋手裡奪得益州,地盤終於有了,但仁義之道,他卻是徹底違背了。相比較劉邦而言,劉備是比較感性的,對自己有利的,他不一定去做,對自己不利的,他往往又去做了,比如讓徐州,比如攜民渡江,再比如最後的傾全國之兵伐吳以為關羽報仇,一時的情感宣洩,最後徹底衝散了自己“復興漢室”的宏圖大業。

    項羽分封

    第二,則是時事格局的不同。劉邦和劉備都處在王朝末期,不同的是,秦末歸結起來是東周以來中國由亂入治的一個過渡,而漢末,則是中國由治入亂的一個開端。劉邦最終面對的,是以項羽為首的一個諸侯聯盟,雖有同盟,卻如同散沙,故而劉邦能夠輕而易舉地奪得關中,東出與項羽爭天下;而劉備則不同,在他最終在荊州和益州站穩腳跟時,北方的曹操集團早就經過多年的融合與沉澱,成為一個完整的帝國,這不是秦末的雍王、塞王、翟王可比的。故而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能取得實際意義上的成果,更不用說攻佔關中了。

    三國地圖

    一句話,劉邦和劉備,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古語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一點點的不同,在歷史上便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也只能憑藉史書中的隻言片語,來憧憬那個英雄爛漫的時代了。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爸爸去哪兒5》第一期的東庠島好玩嗎?去那旅遊有什麼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