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77928423701

    秦始皇陵形制富有特點

    秦始皇陵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其巨大的規模和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

    它在整體佈局上,也與其他國君的陵園相比有著鮮明的特點。

    秦始皇陵城,整個佈局一目瞭然,可分為4個層次,地下宮城,即地宮為核心部位,其他依次為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獨特。

    秦陵地宮位於內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當於秦始皇生前的“宮城”。

    《史記》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經探測,地宮之上確實存在一超出正常值數倍的強汞異常區。

    其次是內城。內城是秦陵園的重點建設區,內城垣內的地面地下設施最多,尤其是內城的南半部較為密集。地下宮城、寢殿及車馬儀仗、倉儲等眾多的陪葬坑均在內城的南半部。

    內城北半部的西區是便殿附屬建築區,東區是後宮人員的陪葬墓區。這種佈局清晰地說明:內城南部為重點區,北部為附屬區。而南北兩部設施的內涵,均屬於宮廷的範圍。

    再次是外城,即內外城垣之間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區的地面和地下設施最為密集。東區的南部有一大型陪葬坑,發現了大批石鎧甲及少數車馬器,而“百戲俑”坑則在其南側不遠處。其南、北兩區未發現遺蹟和遺物。

    這種佈局說明外廓城的西區是重點區,其內涵為象徵京城內的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其與內城相比,則顯然居於附屬地位。最後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區。其東邊除了氣勢磅礴的秦兵馬俑坑外,還有98座小型馬廄坑及眾多陪葬墓。

    西邊則有3處修陵人員的墓地、磚瓦窯址和打石場等。北邊發現有藏有禽獸肢體及鱉甲的倉儲坑、陵園督造人員的官署及酈邑建築遺址。南邊靠近驪山則有寬約40米的防洪堤。

    秦始皇陵的冢高50多米,周長2千多米,陵墓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許多建築以及墓穴構造都與其他的國君陵墓有著很大的區別。

    從秦始皇陵遺蹟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以及生平一切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

    這裡,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想必肯定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槨置放之地。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

    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會過“陰兵”,頓時人歡馬叫,熱鬧非凡。

    規模宏大的地宮則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的中央。

    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佈局。

    因為中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的陵墓卻是坐西向東 。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琅琊、芝罘一帶流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

    可惜徐福一去渺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了。

    也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吞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便也坐西向東。

    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

    據傳說,當年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

    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五至六釐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

    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30米,非常壯觀。

    在土牆內側,又發現有一道石質宮牆。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牆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

    除了宮牆,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

    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

    《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充分顯示了2000多年前秦人的聰明才智。

    秦始皇陵地宮中不僅有水銀,而且藏量非常巨大,地宮的深度達30米,足足穿過了3層地下水,地宮的高度為15米。據此推測,這些地下水銀可能多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

    水銀最晚在戰國末期已被人們發現和使用。歷代帝王墓中陪葬奇珍異寶不計其數,為防後人盜掘才放入大量水銀。

    秦陵地宮中的水銀不僅有象徵意義,還有防腐作用。秦始皇陵的水銀部分來自於距旬陽縣城約150千米,與湖北接壤處的一座水銀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8位皇帝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