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好好思考,在職場上,怎樣的自我介紹才是有效的自我介紹,能夠準確傳達出資訊,讓人記住你,願意結識你。
心理學上有個詞“首因效應”,就明確指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可以直接影響到別人對你的判斷,甚至決定是否要同你建立人際關係。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別人會排斥同你過多接觸,這在陌生團體、聚會的場所尤其明顯,甚至你沒有機會去扭轉別人對你的印象。不像熟人圈子第一印象不好,還可以在後續的相處中扭轉看法。陌生群體裡很難有第二次機會去建立印象。而自我介紹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它直接構成別人對你的初步印象。
我看網上有許多教人在職場上自我介紹的文章,說實話真不苟同。
1、有的人說名字就是一個人的標籤,要在名字上下功夫。
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用拆字法,比如“我叫趙英,百家姓趙錢孫李的第一姓的趙,英雄的英,我要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不辜負我百家第一姓的名頭”。
還有一種更厲害的採用講故事的方法,把自己的姓名來歷,含義說一遍的。比如:“我叫孫雪,據我媽媽講,在我出生的那天,我家下起了大雪,於是我媽媽就給我起了這個名字”。如果我作為聽眾,我很想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專程花時間過來,不是來聽你名字的起源的。
其他,諸如跟名人掛鉤、諧音法等方法我就不一一舉例。這都是用力過猛的表現。
2、還有專門教人準備面試或商務場合的自我介紹,這一般是一分鐘或三分鐘的內容。
洋洋灑灑、精雕細琢、條例清晰,猶如一篇優美的文章,問題是如此大的資訊量,你讓人記住的資訊是什麼。資訊量越大,除非是做筆記,否則誰能記住那麼多內容,大腦自動給你化繁為簡了。不信,我們來看看大腦的記憶原理。
大腦是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左腦負責語言、文字、邏輯和分析等功能,右腦則負責影象、聲音、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當需要記憶某一個東西的時候,首先是透過看或聽來攝取資訊,然後將複雜的資訊簡單化,找到關鍵的詞和字,把一些不重要的資訊過濾掉,留下一些有用的資訊,再經過右腦處理形成一張影象,接著再把影象資訊傳給左腦進行加工,轉換成文字資訊加以儲存。
可以看出,在大腦記憶處理的過程中,自動對資訊進行加工,簡化認知,方便提取自己認為重要的資訊儲存。也許有的人會說,我條理清楚,按序1,2,3...來闡述的。那好,我們來看人的記憶遺忘曲線。
這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的,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它闡述了人類在接收到資訊之後如果置之不理,這些記憶是如何丟失的:最開始的20分鐘之內遺忘的速度是最快的,能忘掉42%,1小時候之後已經忘掉了56%的內容,1天以後已經忘掉了66%,之後速度有所減緩,1個月以後只剩21%,幾個月之後只剩2%~3%,甚至完全不記得發生了什麼。回過頭來看看你的自我介紹,假如你在自我介紹中傳遞了6條有價值的資訊,20分鐘後幾乎就忘掉了一半,一天後還記得三分之一。並且由於資訊量大,記憶點反而不突出,最後什麼都沒記住。
可見,做自我介紹並不是越長越好,資訊越多越好。就算你條理清晰也不可取。過多的資訊會沖淡你想要別人記住的內容。閒扯、講故事這種在自我介紹裡是千萬不能有的,大家沒有那麼多時間聽你冗長的內容。
一個自我介紹針對目標人群,只提供一個核心內容,時間控制在20秒以內,三句話搞定。
哪三句話呢?
第一句:你是誰
介紹第一件事就是自報家門。讓人知道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是一個人的標記,承載著關於你的各種資訊,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們在與人初次交往的過程中,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對方的姓名,然後你瞭解到的關於這個人的所有資訊都會裝在這個名字裡,形成一個整體印象。當我們再聽到或提到這個人名字時,立刻就會想到這個人的外貌、性情、氣質、經歷和事蹟。
比如我們提到劉備,腦海裡就會浮現一個忠厚長者的形象;提到曹操,就會想到亂世之奸雄。可見,名字的重要性。因此在介紹自己的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清晰明確的傳達給對方。姓張就弓長張,姓李就木子李,不要造成誤會,或含混不清。
第二句:你能做什麼
如果你不是馬雲爸爸,董明珠姐姐這樣的人物。說出我是誰後,就不用再說什麼了,別人也能瞭解你,那麼一句話是不夠的,還需要貼上屬於你的標籤,進一步傳遞資訊,鞏固別人對你的認知。這也是你的自我定位,就像做品牌一樣,需要廣告語。介紹自己能做什麼,一句話要能說明白,說不明白就好好提煉。這句話要醒目,略微誇張也不為過,讓人瞬間就能記住你的能力和地位。
比如:
“我是張涵,能60秒內記住3000個名字”;
“我是楊帆,2018年帶領團隊創造30億的業績”;
“我是李一凡,手上有800個營銷號”;
諸如此類
只有這些還不夠,你只告訴了對方你是誰,你能做什麼,擁有什麼樣的能量和資源,但還缺乏更為關鍵的東西,就是接下來這句話。
第三句話:我能為你帶來什麼
人是不關心別人擁有什麼的,只關心同自己有關的。就像馬雲爸爸就算富可敵國又與我何干呢,手上資源遍佈國內外又與我何干呢。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給我情感撫慰、收入提升、知識變現......而我購買羅輯思維是因為可以從中獲得知識;我關心經銷商的銷售量,是因為這關係到我業績指標。人的精力有限,優先關注和處理的都是跟自己有關的、有價值的。
接上面的例子:
“我是張涵,能60秒內記住3000個名字,我能提高孩子記憶力”;
“我是楊帆,2018年帶領團隊創造30億的業績,我能為你的企業創造更高的業績”;
“我是李一凡,手上有800個營銷號,能一天之內帶你上熱搜”;
在職場上,對外交際就是期望價值交換,自我介紹,就是第一步。一定要記住,你有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否則你再厲害也很難第一時間打動別人,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對方記住你。千萬不要在面試或者公眾場合介紹自己的時候長篇大論,毫無重點,或者重點多的都看不出誰是重點。就是要一針見血,把自己的能力濃縮成三句話的精華。直指核心。
我們得好好思考,在職場上,怎樣的自我介紹才是有效的自我介紹,能夠準確傳達出資訊,讓人記住你,願意結識你。
心理學上有個詞“首因效應”,就明確指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可以直接影響到別人對你的判斷,甚至決定是否要同你建立人際關係。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別人會排斥同你過多接觸,這在陌生團體、聚會的場所尤其明顯,甚至你沒有機會去扭轉別人對你的印象。不像熟人圈子第一印象不好,還可以在後續的相處中扭轉看法。陌生群體裡很難有第二次機會去建立印象。而自我介紹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它直接構成別人對你的初步印象。
我看網上有許多教人在職場上自我介紹的文章,說實話真不苟同。
1、有的人說名字就是一個人的標籤,要在名字上下功夫。
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用拆字法,比如“我叫趙英,百家姓趙錢孫李的第一姓的趙,英雄的英,我要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不辜負我百家第一姓的名頭”。
還有一種更厲害的採用講故事的方法,把自己的姓名來歷,含義說一遍的。比如:“我叫孫雪,據我媽媽講,在我出生的那天,我家下起了大雪,於是我媽媽就給我起了這個名字”。如果我作為聽眾,我很想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專程花時間過來,不是來聽你名字的起源的。
其他,諸如跟名人掛鉤、諧音法等方法我就不一一舉例。這都是用力過猛的表現。
2、還有專門教人準備面試或商務場合的自我介紹,這一般是一分鐘或三分鐘的內容。
洋洋灑灑、精雕細琢、條例清晰,猶如一篇優美的文章,問題是如此大的資訊量,你讓人記住的資訊是什麼。資訊量越大,除非是做筆記,否則誰能記住那麼多內容,大腦自動給你化繁為簡了。不信,我們來看看大腦的記憶原理。
大腦是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左腦負責語言、文字、邏輯和分析等功能,右腦則負責影象、聲音、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當需要記憶某一個東西的時候,首先是透過看或聽來攝取資訊,然後將複雜的資訊簡單化,找到關鍵的詞和字,把一些不重要的資訊過濾掉,留下一些有用的資訊,再經過右腦處理形成一張影象,接著再把影象資訊傳給左腦進行加工,轉換成文字資訊加以儲存。
可以看出,在大腦記憶處理的過程中,自動對資訊進行加工,簡化認知,方便提取自己認為重要的資訊儲存。也許有的人會說,我條理清楚,按序1,2,3...來闡述的。那好,我們來看人的記憶遺忘曲線。
這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的,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它闡述了人類在接收到資訊之後如果置之不理,這些記憶是如何丟失的:最開始的20分鐘之內遺忘的速度是最快的,能忘掉42%,1小時候之後已經忘掉了56%的內容,1天以後已經忘掉了66%,之後速度有所減緩,1個月以後只剩21%,幾個月之後只剩2%~3%,甚至完全不記得發生了什麼。回過頭來看看你的自我介紹,假如你在自我介紹中傳遞了6條有價值的資訊,20分鐘後幾乎就忘掉了一半,一天後還記得三分之一。並且由於資訊量大,記憶點反而不突出,最後什麼都沒記住。
可見,做自我介紹並不是越長越好,資訊越多越好。就算你條理清晰也不可取。過多的資訊會沖淡你想要別人記住的內容。閒扯、講故事這種在自我介紹裡是千萬不能有的,大家沒有那麼多時間聽你冗長的內容。
一個自我介紹針對目標人群,只提供一個核心內容,時間控制在20秒以內,三句話搞定。
哪三句話呢?
第一句:你是誰
介紹第一件事就是自報家門。讓人知道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是一個人的標記,承載著關於你的各種資訊,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們在與人初次交往的過程中,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對方的姓名,然後你瞭解到的關於這個人的所有資訊都會裝在這個名字裡,形成一個整體印象。當我們再聽到或提到這個人名字時,立刻就會想到這個人的外貌、性情、氣質、經歷和事蹟。
比如我們提到劉備,腦海裡就會浮現一個忠厚長者的形象;提到曹操,就會想到亂世之奸雄。可見,名字的重要性。因此在介紹自己的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清晰明確的傳達給對方。姓張就弓長張,姓李就木子李,不要造成誤會,或含混不清。
第二句:你能做什麼
如果你不是馬雲爸爸,董明珠姐姐這樣的人物。說出我是誰後,就不用再說什麼了,別人也能瞭解你,那麼一句話是不夠的,還需要貼上屬於你的標籤,進一步傳遞資訊,鞏固別人對你的認知。這也是你的自我定位,就像做品牌一樣,需要廣告語。介紹自己能做什麼,一句話要能說明白,說不明白就好好提煉。這句話要醒目,略微誇張也不為過,讓人瞬間就能記住你的能力和地位。
比如:
“我是張涵,能60秒內記住3000個名字”;
“我是楊帆,2018年帶領團隊創造30億的業績”;
“我是李一凡,手上有800個營銷號”;
諸如此類
只有這些還不夠,你只告訴了對方你是誰,你能做什麼,擁有什麼樣的能量和資源,但還缺乏更為關鍵的東西,就是接下來這句話。
第三句話:我能為你帶來什麼
人是不關心別人擁有什麼的,只關心同自己有關的。就像馬雲爸爸就算富可敵國又與我何干呢,手上資源遍佈國內外又與我何干呢。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給我情感撫慰、收入提升、知識變現......而我購買羅輯思維是因為可以從中獲得知識;我關心經銷商的銷售量,是因為這關係到我業績指標。人的精力有限,優先關注和處理的都是跟自己有關的、有價值的。
接上面的例子:
“我是張涵,能60秒內記住3000個名字,我能提高孩子記憶力”;
“我是楊帆,2018年帶領團隊創造30億的業績,我能為你的企業創造更高的業績”;
“我是李一凡,手上有800個營銷號,能一天之內帶你上熱搜”;
在職場上,對外交際就是期望價值交換,自我介紹,就是第一步。一定要記住,你有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否則你再厲害也很難第一時間打動別人,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對方記住你。千萬不要在面試或者公眾場合介紹自己的時候長篇大論,毫無重點,或者重點多的都看不出誰是重點。就是要一針見血,把自己的能力濃縮成三句話的精華。直指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