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為中國漢朝皇帝與王公皇妃所用的喪葬殮服,存在時間約為西元前200年至200年的四百年間。穿在死者的此型別衣飾主要組成為玉片,並視死者階級分等級以金絲、銀絲或銅線串起玉片與之編成。其中以金絲鉤成的玉衣又稱金縷玉衣、金縷衣。
史載玉衣首度出現約為文景之治,會以玉衣作為貴族死者的殮服,最重要因素是漢朝宮室相信玉具有防腐功能,可永保死者生前的原貌。漢代前半期之西漢時期,除了中國皇帝皇后之外,金縷玉衣也大量使用於各藩王。東漢之後,金縷衣則只限於薨之皇帝與皇后。
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殮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鏤、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儲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 漢 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殮服。由於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 河北 滿城 漢 中山靖王 劉勝 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線。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絲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帝王級)、“銀縷玉衣”(諸侯王級)、“銅縷玉衣”(公侯級)。
金縷玉衣
絲縷玉衣
中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 東園”。這裡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二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 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人的。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鎮僖山漢墓出土 ,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館“河南古代玉器館”。
玉衣出於西漢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個玉片,用金絲綴合而成。按人體部位分別為頭罩、面蓋、上衣、袖、手套、褲、腳套等,玉衣為上古貴族的斂葬服飾,始於戰國末期而盛於兩漢,根據身份與等級的不同,玉衣的聯綴又分為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
徐州博物館館藏國寶“金縷玉衣”,“金縷玉衣”於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由徐州博物館花費兩年多的時間修復完成。是目前國內出土的金縷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
這件金縷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國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過2000多年,推斷墓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玉片最多,玉衣長174釐米、寬68釐米,用1576克金絲連綴起424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拼合得天衣無縫,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 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 。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製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透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開啟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彷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金縷玉衣為中國漢朝皇帝與王公皇妃所用的喪葬殮服,存在時間約為西元前200年至200年的四百年間。穿在死者的此型別衣飾主要組成為玉片,並視死者階級分等級以金絲、銀絲或銅線串起玉片與之編成。其中以金絲鉤成的玉衣又稱金縷玉衣、金縷衣。
史載玉衣首度出現約為文景之治,會以玉衣作為貴族死者的殮服,最重要因素是漢朝宮室相信玉具有防腐功能,可永保死者生前的原貌。漢代前半期之西漢時期,除了中國皇帝皇后之外,金縷玉衣也大量使用於各藩王。東漢之後,金縷衣則只限於薨之皇帝與皇后。
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殮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鏤、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儲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 漢 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殮服。由於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 河北 滿城 漢 中山靖王 劉勝 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線。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絲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帝王級)、“銀縷玉衣”(諸侯王級)、“銅縷玉衣”(公侯級)。
金縷玉衣
絲縷玉衣
中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 東園”。這裡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二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 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人的。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鎮僖山漢墓出土 ,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館“河南古代玉器館”。
玉衣出於西漢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個玉片,用金絲綴合而成。按人體部位分別為頭罩、面蓋、上衣、袖、手套、褲、腳套等,玉衣為上古貴族的斂葬服飾,始於戰國末期而盛於兩漢,根據身份與等級的不同,玉衣的聯綴又分為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
徐州博物館館藏國寶“金縷玉衣”,“金縷玉衣”於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由徐州博物館花費兩年多的時間修復完成。是目前國內出土的金縷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
這件金縷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國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過2000多年,推斷墓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玉片最多,玉衣長174釐米、寬68釐米,用1576克金絲連綴起424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拼合得天衣無縫,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 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 。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製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透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開啟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彷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