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22830687733

    (1)層次與分層次管理

    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構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錢學森、於景元等認為:“只有一個層次或沒有層次結構的事物稱為簡單系統,而子系統種類很多並有層次結構,它們之間關聯關係又很複雜的系統稱為複雜巨系統”。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及其各種活動的管理是一個複雜巨系統。

    層次是系統論的重要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Ⅰ》(1987)認為“層次”是“表徵系統內部結構不同等級的範疇。任何系統內部都具有不同結構水平的部分,如物體可分為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若干層次;高階生命體可分為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生物大分子等若干層次,層次從屬於結構,依賴結構而存在。系統內部處於同一結構水平上的諸要素,互相聯結成一個層次,而不同的層次則代表不同的結構等級。層次依賴於結構,結構不能脫離層次,沒有也不可能有無層次的結構”,層次總是體現在眾多範疇的相互關係之中。“系統性質主要由層次決定,一個系統內子系統是否存在層次結構是這個系統是否複雜的主要標誌之一,系統科學對系統的分類也主要依賴它們的層次結構”。

    從層次識別角度分析,層次是指構成大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及其要素之間的可被識別的差異性,表現為數量、質量、等級、規模、尺度上等的差別。層次識別一般在具有同質性客體上,由於不同時間、不同空間、 不同目標的共同作用下,為了比較和識別需要,而產生的認知的方式和方法。劃分層次是為了識別事物存在的差異性,是對事物及其概念由少而多、由簡而繁、由粗而精的識別、分解過程。分層次認知的目的是為了更精細地探索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內在規律,以便更好地掌握這種變化的秩序和規則,進而去認知、管理和利用事物發展變化法則,為人類發展服務。

    把人類分層次識別事物的方法應用到管理科學的理論發展中,對 管理物件、 管理手段進行分層,有利於更有效地探索管理理論的發展變化,及其內在規律,更好地掌握管理科學變化的秩序和規則,進一步認知管理科學的發展變化,促進管理科學的發展。分層次管理就是指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為實現管理的目標,對各 管理物件進行合乎目的的精細分層,並根據各自層次的管理需要,設計 決策、 計劃、組織、控制、協調、指揮、用人等 管理職能層次與之相對應,系統協調地整合 管理資源,實現各層次物件管理的最最佳化,以儘可能少的要素投入,獲取儘可能多的產出的過程。

    (2)分層次管理的本質屬性與構成要素

    分層次管理的本質,在於能精細識別 管理物件的發展層次,設計相應的層次 管理手段、方法,實施層次對應的有效管理,實現最佳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減少管理手段、方法層次與管理物件發展層次的不對稱,而導致的 管理資源浪費。這一管理思路與方法對糾正和改進“一刀切”管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分層次管理的構成要素:一是 管理物件的層次性。在 管理系統中,各 管理物件客觀上存在層次性;其次,其發展變化過程中會產生層次性。二是管理技術、手段的層次性。受管理目的和視野限制,不同的管理者所採用的管理技術、手段、方法,雖然沒有絕對的優劣,但是客觀上存在層次性。三是分層次管理最終反映的管理效果也是不同的,其管理效果可以分別進行 測評,其差異性可以被識別。

    (3)分層次管理的功能與核心任務

    管理科學已進入“管理叢林”時代,管理學說出現了“叢生現象”,這說明了管理學家已經從不同角度,發現了管理理論與方法,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邏輯歸納和整理,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學派。雖然各個管理學說理論觀點都符合邏輯和理論規範的要求,但是,其結論、觀點、理論框架的差異性卻很大。如泰羅強調高效率做事,法約爾強調職能,韋伯強調級別層次,西蒙強調管理就是決策。等等。深入分析 現代管理學派有區別發現,以往各種管理學說是從特定角度,對特定 管理物件的有效管理。一旦管理理論與方法超出了 管理物件的層次,則管理理論便是低效或無效的。這說明了 管理科學缺少統一的管理共性理論體系。

    分層次管理能在上述各種理論綜合概括的基礎上,找出管理理論、方法與 管理物件相對應的一般性的 管理原理,能從分層次角度,涵蓋並統籌上述各個理論觀點,體現管理學的內在共性。而提出分層次管理的意義在於推進東西 管理思想的融合,促進東方文化偏重於“定極、定性”的概念型管理和西方的偏重於系統結構與層次分析型的管理結合,實現中西方 管理理念、理論、方法的有機結合,推動管理學的展,拓展現代管理的服務範圍。

    分層次管理的核心任務是劃分 管理物件的層次,研究其層次存在主要影響因素,根據管理目的設計 管理職能,提高各層次功能需要的管理辦法,實現最佳化管理和促進管理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實現。

    (4)分層次管理與其它管理理論的聯絡與區別

    相對其它管理理論而言,分層次管理理論產生現有的管理理論和人類長期的 管理實踐。早在2500年前,中國先哲老子就提出了“道治”、“德治”、“智治”、“權治”的分層次治理理念,其影響相當深遠。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程序中,也有不少管理學科與層次有關,且獨樹一幟,如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McGregor的X理論,Y理論,Morse和Lorscn的超y理論,William Ouchi的Z理論,Robert RBlake和 Jane SMouton的管理風格圖。體現了管理需要分層次的客觀實際。同時, 管理科學的總體發展正從企業管理,趨向社會管理與自然管理,管理理論與方法也正在不斷提升 管理層次,從個人的行為研究到 管理職能總結,從事務管理到人際關係管理,直至標杆管理、企業再造和 戰略聯盟等方向發展。管理理論發展是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層次提升,分層次管理理論是從層次的角度對 管理科學進行一次綜合提升。

    分層次管理與其它管理理論的區別在於:過去與層次有關的各個管理理論體系,主要是從 管理物件整體性出發,即把管理物件單層化來研究管理問題,或在研究單一層次的 管理手段應用到不同層次的管理物件上。研究 管理物件主要集中在“人與事”上,如X理論、Y理論、超y理論、Z理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知為只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