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鑑歷史
-
2 # 板驢的雜貨鋪
淺談“盤庚遷殷”的歷史原因
(一)何為“盤庚遷殷”?
盤庚:人名,商朝第二十位君王。遷:即遷移,搬遷之意。殷:即現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以“殷墟”聞名。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商王盤庚(將國都由“奄”)遷移到了殷地。
(二)盤庚為什麼要遷殷?
究其原因,我參考了部分資料,結合一些地理情況,感覺主要有兩個原因:
1.主觀必要性-政治環境的迫使(主因)
盤庚遷殷之前,自商湯起,商朝先後經歷了4次遷都,造成了相當損耗;加之商朝奉行“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王位傳遞並行的方式,商朝王室為王位繼承發生了激烈的鬥爭,致使整個國家統治很不穩定,極其混亂,商朝貴族之間盤根錯節、驕奢腐敗,國家統治者權力受到了極大威脅。為扭轉局面、重樹權威、增強國力,遷都勢在必行。
2.客觀必要性-地理環境的迫使
盤庚即位時,其國都在“奄”這個地方,即現在的山東曲阜。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圖,曲阜處於黃河下游,土地肥沃,地勢平緩,周圍亦有水源,確是建都的好地方。但應當看到的是,黃河自古氾濫成災,史料上有記載的大改道,就多達6次,此外,小的決口、改道、奪河更是不計其數。看一下上圖,上下兩根粗線即是西周時期、宋金時期的黃河。可見,這其中的三角地帶,歷史上均為黃河氾濫區。而“奄”這個地方(大致位於“兗州”附近),即位於黃泛區之中。
可以想象,在西周之前的商朝,黃河、濟河、泗水的不時氾濫,必會給國都“奄”帶來很大的麻煩。加之商朝的勢力範圍在中原一帶,而“奄”的位置較全域偏東,且位於黃河以東,掌控全國多有不便。遷都客觀上也是可以解釋的。
(三)“殷”較之“奄”有何優勢?
從地理位置和環境來看,盤庚所遷的殷地,位於黃河之北(即上圖中“安陽”所在),沿洹水而建國都,便於取水和防衛,且地勢較高,免受洪澇之憂,殷地西依太行、南面平原,易守難攻(敵人進攻需翻越太行山或渡過黃河)。加之遷都後,貴族勢力沒有舊國都的基礎,商王權力穩定,為日後的中興繁榮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盤庚遷殷,是在當時的政治地理條件下的必然之選,透過遷都,商朝的政治格局趨於穩定,經濟社會逐漸發展,國力日益強盛。
最後,引用兩句話,作為答題的結語,說明盤庚遷殷的正確性。
班固《漢書》:“昔者盤庚改邑以興殷道,聖人美之。”《竹書紀年》:“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
3 # 國家人文歷史
盤庚遷殷是商族人在地理環境上的一次大遷徙,是商王朝的一次政治大行動。盤庚遷殷的原因,一種解釋是:躲避自然災害,《尚書·盤庚篇》記載“視民利用遷”,原本商族居住的奄,經常發生洪水等自然災害,都城奄已經不適合人類的居住了,才遷都到殷的。另一種解釋是:商朝的中期爆發了關於皇權和皇位繼承問題著名的“九世之亂”,盤庚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躲避“九世之亂”而決定遷都殷。《尚書·盤庚篇》記載“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厥攸作”,說明當時都城奄的政局動盪。
《尚書·盤庚篇》有記載商王的話:“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汝不和吉言於百姓,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奸宄。”簡單點理解就是:不是我商王不行,而是你們這些貴族太壞了,竟然沒有一個盡心盡力為我商王朝做事的人,你們把所有壞事的責任都推到百姓身上,其實是你們自己太過於惡毒,才造成今天這個朝政腐敗、政局動盪、奸臣輩出的局面。
在《尚書·盤庚篇》後兩篇中,盤庚還說了:看到你們墮落的樣子,先輩商王都生氣了,就連你們曾經侍奉過先代商王的祖先都替你們感到害羞。現在,遷都是上天的意思,我商王這就是替天行道,誰不服別怪我下手太狠,弄死他!
回過頭,我們再來看安陽(殷墟遺址):三面環山藏風納水,依太行鄰黃河,控制河南河北山前平原面環山藏風納水,依太行鄰黃河,控制河南河北山前平原,敵人進攻的話要麼翻越太行山,要麼就得橫渡黃河,而在生產力相當地下的當時,都是非常困難的,真可謂天賜王都,易守難攻。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作為當時最高統治者,盤庚考慮應該是最大限度的限制諸王,牢牢地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九王之亂”的局面再次出現,既然現在的都城已經是你們的勢力範圍,那我就只好找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為自己遷都作辯護。既然你們不再為我商王命是聽,我也沒必要繼續留在這裡陪你們玩了,我得離開這裡,重新培植自己的勢力,樹立權威,而當時的都城奄不適合居住可能只是偶然配合了盤庚的遷都計劃。所以最終遷都,也是板上釘釘的事,商王是必須遷都的,不遷都不行。
回覆列表
湯建立商朝後,建都於亳,可後世常說商朝的都城在殷,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商朝經常遷徙國都。據說從契到湯,部落集體遷移了8次。商朝建立後,依然延續這種傳統,都城多次搬遷。這種情況要到湯的第九代孫盤庚時才得以扭轉。
商朝前期,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弟與傳子並行,稱“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
湯傳三世到太甲。太甲無道,被伊尹趕出國都,三年後太甲改過自新,伊尹迎太甲復位,這就是“伊尹放太甲”的故事。
盤庚是商朝的第二十個王。他父親時已經將國都遷到了黽(今山東曲阜),這是商朝第四次遷都了,主要目的是為了鎮壓東夷的叛亂。盤庚的哥哥陽甲即位後,不光東夷難以駕馭,西北的外患更加嚴重。同時,都城內水旱災害嚴重,貴族大臣奢侈腐化,統治出現嚴重危機。盤庚繼位後,出於國防和農業生產的需要,又考慮要擺脫一些王公貴族和老臣對自己的掣肘,他毅然決定遷都。
貴族們為維護家族利益,加上又過慣了故都的舒適生活,不願意遷都。勉勵大家要同心同德,建設新家園。過了幾年,局面逐漸安定下來。
盤庚在位28年,商朝在他之後的273年中就沒有再遷都。由於大邑商邊上有一塊商王田獵的區域叫“殷”,所以有人叫商的都城為殷。商朝滅亡後,這裡被廢棄,因此人們又叫這裡為“殷墟”。
甲骨文是殷墟最重要的發現。甲骨文是我們祖先的天才發明,具有不朽的價值。除甲骨文外,今人對商朝文明最大的印象是青銅器。
從甲骨文的記載看,盤庚是商朝的中興之主。盤庚之後,商朝衰弱了,到帝武丁時,用建築工人出身的傅說(yue)輔佐,修政行德,商朝進入最興盛時期。武丁兒子祖庚之後,商朝再次衰弱,一直到帝辛,就是商朝的亡國之君——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