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詩意棲居

    金庸用十七年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可以說部部是精品。而論評人對其作品有七上八下之說,也較符合。但就這十五部作品,比之古梁兩大師各自動輒四五十部作品的影響都大。為何?杜絕重複,創新稱王是也。雖說當時寫武俠是為維持《明報》經營,但作者從未媚俗從眾,而是通俗中見雅道,諧趣中有所思。故才一新武俠風氣,使世人爭睹。其功大矣!

    武俠寫到《鹿鼎記》,應該說這已到了作家創作的極致巔峰。因為金式武俠的諸般套路已然耍盡,若無新變,不能代雄。韋小寶本一市井混混,卻能在廟堂與江湖任意遊走,戲耍各路高官俠客,對武俠小說這一體裁本身就是莫大諷刺。英雄的陳近南死了,流氓的韋小寶卻官封鹿鼎。對中國封建社會興亡與國民劣根性的深度挖掘與反思,使這部長篇竟同魯迅先生筆下的同類短篇相彷彿。這是新派武俠其他幾位大家做不到的。

    強極則辱,慧極必傷。金庸深諳此道,再寫下去恐走下坡,故亢龍有悔,封筆以志。當然,金庸大才,若延武俠一脈,故事照樣精彩,讀者依舊蜂擁。由之而帶來的收入亦必可觀。只不過,重複的情節,重複的人物,以及似曾相識的江湖會戰,曾經滄海的晚照溪流,讀者不厭,作者先煩了。金庸太懂得適可而止了。與其說金庸塑造了楊過令狐沖,倒不如說,是楊過令狐沖重塑了金庸。

    行所當行,止所當止。也正因如此,成就了大俠金庸,武聖金庸,凡有華人處便有金庸。即使有些不虞之譽抑或求全之毀,大俠始終淡然處之。淵停嶽峙,波瀾不驚,是君子氣度,更是名士風流。至於《鹿鼎》後罷筆,是否才盡,我看未必。人生好大風景,先生一手報紙一手小說,雙手互搏之際,還不忘家國天下。談俠會鄧公,草創基本法,現世的江湖更精彩。只是先生曾計劃寫部貨真價實的歷史小說,惜未成真,乃讀者之憾事,更先生之心疾也。

  • 2 # 西府趙王爺

    對於金庸先生在寫完《鹿鼎記》後突然封筆,許多人說是江郎才盡。

    你們也太小看金庸先生了吧?如果是在《鹿鼎記》之前封筆,或許你還能有些說道。但是《鹿鼎記》出來後,完全就說不通了。很明顯,金庸先生如果想寫,他完全可以從《鹿鼎記》開啟一個新的創作高潮,用這種反武俠精神,在當時那個混亂不堪的香港,去掀起一股新的的潮流。但是他沒有,因為他覺得夠了。

    其實我覺得用功成身退這樣一個詞來形容更為恰當。金庸從來都是以一個時評人自居,這是他創辦明報的初衷,而寫“武俠連載”的舉動只是為了拉動報紙銷量。倪匡曾說:《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

    《鹿鼎記》的時代,金庸已經功成名就,他覺得已經夠了。他應該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1955年,金庸先生用一部《書劍恩仇錄》成功的打開了“武俠小說市場”。

    當時,《書劍恩仇錄》被刊登在《新晚報》的“小說板塊”上,此書一經問世便取得了極大的反響,《新晚報》的銷售量極速攀升,“金庸”這個筆名也被廣大武俠愛好者們所熟知。

    4年之後(1959年),金庸先生與好友沈寶新合資創辦了《明報》。

    金庸先生創辦《明報》的初衷並非是為了刊登武俠小說,而是以報紙的形式向社會大眾發聲。金庸先生利用《明報》宣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形象、用文字和思想淨化社會大眾的心靈。

    50年代—60年代的香港是一個充斥著“混亂思想”的年代,市民們並不願意接受所謂的“民族思想教育”,他們只尋求感官上的刺激,金庸先生所創辦的《明報》並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明報》的銷量慘淡,瀕臨倒閉。

    金庸先生為了拯救《明報》的銷量不得不“棄文從武”,在《明報》上刊登武俠小說。

    金庸先生創作的武俠小說中不僅僅有“快意恩仇”,更有“民族大義”!

    《射鵰》、《神鵰》等“金派”武俠小說一經刊登必然大火,《明報》的銷量從最初的幾十份賣到了幾萬份,甚至幾十萬份!

    1962年,在金庸先生的努力下《明報》被上流社會的精英階層、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中國香港市報刊文化的風向標。

    1969年,金庸先生執筆《鹿鼎記》,當時的《明報》已經成為了香港市民們人手一刊的現象級讀物,金庸先生不必在用刊登小說的形式來提升《明報》的銷量,所以金庸先生開始在小說中抨擊社會現象,利用“韋小寶”來諷刺當時的香港是一個“小人得志”的病態城市。

    《鹿鼎記》並不是一部單純的武俠小說,它是一把驚醒世人的戒尺,《明朝》靠著《鹿鼎記》的口碑走向了創報以來的巔峰,《鹿鼎記》完結後,金庸先生認為《明報》已經不需要依靠武俠小說來維持銷量了,功成名就的金庸先生決定就此封筆。

  • 3 # 散落君

    《鹿鼎記》標誌著金庸武俠的異化,與金庸筆下的其他武俠都不一樣。是金老先生有意識的收官之作與創新之作。

    金派武俠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為靈魂依託,以武力修煉為貫穿,宣揚與認同著傳統性文化。然而《鹿鼎記》,給了我們一個不一樣的武俠世界。

    第一,從江湖世界到了官場世界。 無論是金派武俠還是古派武俠,描述的都是一個“桃花源”式的江湖世界,與政壇世界風牛馬不相及,互不相干,即使有著歷史與人物的出現,然而他們都是虛化的。如《天龍八部》有著宋遼大理西夏的文化背景,然而關於國家的具體政治、宦海浮沉並不涉及,僅僅只是一群江湖人在江湖的故事。廟堂是廟堂,江湖是江湖,所以《射鵰英雄傳》的郭靖只是率領豪傑協助守襄陽,始終保持著江湖的身份;所以《天龍八部》的蕭峰雖有南院大王的身份,但從未有過帶兵打仗之舉,仍是以江湖武力解決問題。

    而《鹿鼎記》也不一樣,韋小寶渴望升官發財,有著強烈的世俗慾望。韋小寶以江湖人物所不齒的“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獲得加官進爵的機會,欽賜黃馬褂、一等鹿鼎公、巴圖魯等身份讓韋小寶在官場煊赫無比。《鹿鼎記》以不厭其煩的筆調敘述著韋小寶的官場生活與情場慾望,這是其他武俠小說所罕見的。

    第二,從英雄大俠到了無賴混混。傳統性武俠敘述的是一部大俠成長史,主人公經過勤學苦練後,成為一代精神高尚、武功高強的大俠。而韋小寶,從出場到最後,展現給讀者的都是一副無賴地痞的形象。韋小寶沒有救世助人的情懷,也沒有家國大義的感覺,他只想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飛。或許,這也是金庸的想法。

  • 4 # LONKAM

    因為寫到後來感到人物情節的重複,本來他力保每部小說人物形象,情節故事儘量不同,寫完《鹿鼎記》,他無法保證下部新作能較以前有所突破,而長期以來,讀者對於金庸給予厚望,他擔心讀者失望,倒不如急流勇退。

  • 5 # 野樹不修形

    就像好奇的小孩,把心愛的玩具拆散了,卻沒有辦法再組裝起來,只能哭了。他把自己推崇的傳統價值觀試著解構了,突然發現不知道往哪走了,大人不能哭卻也只能罷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易荒野行動和騰訊吃雞哪個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