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山0老妖
-
2 # 飛豬漲姿勢
美軍是注重反艦導彈發展的,只不過其較為注重空艦導彈的發展。
美“艾森豪威爾”號航母
以美國航母編隊為例,其典型的航母打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CSG)通常包括1艘航母,4~5艘“宙斯盾”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1艘補給艦及1個艦載機聯隊。其中,艦載機聯隊會根據任務不同進行不同配屬,通常有4個打擊中隊,配屬F/A-18系列戰機至少46架;電子戰中隊1個,配5架EA-18G“咆哮者”攻擊機;1個預警機中隊配屬4架E-2C“鷹眼”預警機;海上作戰中隊及海上打擊中隊則使用約20架的 MH-60 系列直升機執行後勤、搜尋、救援、反潛、特種作戰等任務。
E-2C“鷹眼”預警機
透過以上列舉可以發現,美軍的艦載機聯隊是擁有很強的制空能力的,其中E-2C“鷹眼”預警機的探測能力大致為高空600公里,水面艦艇360公里,巡航導彈約270公里,可同時對約2000個目標進行偵視,並引導攻擊其中40~100個目標。而水面艦艇由於受到地球曲率影響,對低空目標發現距離相對較近,在和戰機的對抗中是不佔優勢的。
2015年美軍進行的LRASM 試驗
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使用空艦導彈是要比艦艦導彈擁有更遠打擊距離及打擊效果的。此外,美軍正在發展的 LRASM(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反艦導彈,在對隱身能力進行增強後,其將變得更加難以發覺,且在計劃中其亞音速增程版的射程有望達到500海里(約926公里),如配合隱身戰機進行使用,打擊範圍還將再度增加,這對於水面艦艇無疑將是更大的威脅。
-
3 # 暴躁的小鍋鍋
冷戰結束後美海軍水面威脅驟減反艦壓力沒那麼大反艦導彈發展遲緩。但美軍仍有多重反艦手段魚叉 戰斧反艦型 聯合攻擊彈藥 甚至小牛都可以用,主要的反艦平臺為艦載機。為應對未來水面威脅發展的最新反艦導彈LRASM。
-
4 # 邵永靈
相比當年的蘇聯,今天的俄羅斯和中國,美國的確沒有發展太多型號的反艦導彈,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其反艦導彈的主力就是“魚叉”,當然,“魚叉”有多種發射平臺,也一直都在進行升級改造。另外還有一種反艦型的“戰斧”,不過已基本不用了。
反觀蘇聯(俄羅斯),各種射程(最遠達到400多公里),各種發射平臺的反艦導彈多如牛毛,什麼花崗岩,玄武岩,紅寶石,白蛉,天王星……簡直是數不勝數。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簡單地說,美國海軍太強大了,以大型水面戰艦為主,其對海攻擊主要靠航母艦載機,而不是水面水下艦艇攜帶的反艦導彈。當然,艦載機也是靠機載反艦導彈對海上目標進行打擊。因為美國的對手都是中小型戰艦,故美國不需要像蘇俄那樣發展各種所謂的重型“航母殺手”,像“魚叉”這樣的普通反艦導彈就足矣;因為美國海軍的戰鬥力是圍繞航母進行配置的,其艦載機作戰半徑大,可以遂行遠距離打擊,故對手的艦艇不僅無法靠近航母和編隊其他戰艦,而且在距離航母500公里之外就可能遭到艦載機的攻擊,有了艦載機,反艦導彈自然也就無需射程太遠了,“魚叉”只能算是一種中程反艦導彈;美國的對手缺少美國海軍那樣嚴密的區域防空能力,故美軍反艦導彈無需透過超音速解決自身的突防問題;最後,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在公海已不再面臨真正意義的對手和挑戰者,海軍的重點由冷戰時期確保公海制海權變成“由海向陸”,即支援陸地作戰。
反觀美國的對手,面對以大型航母為核心的美國海軍,在沒有可以對抗的航母和艦載機的情況下,只有靠發展反艦導彈才有與之抗衡的希望;既然要打大型水面戰艦,那麼反艦導彈就必須以大型的,遠端的為主;既然對手防空能力強大,那麼反艦導彈就最好是超音速的,而且要由水面水下空中多個平臺發射……。
海軍實力的差異,尤其是海軍編成的不同造成了美蘇(俄)對發展反艦導彈的不同態度的做法。概括起來,美國的模式就是:型號少,中程,亞音速,以艦載機為主要發射平臺。
-
5 # 南國軍情
美軍確實相當不重視反艦作戰,這不是什麼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需求問題。原本反艦導彈在西方就不算受重視的,蘇聯才得以在上世紀50年代才成功研發出來,60年代才算列裝。西方不重視的原因很簡單,二戰之後,西方在海上已沒有對手可言了,所謂的反艦作戰幾乎是就是輔助性。
那時中國海軍還是一支不尚為防禦性的海軍,主力就是小型艦艇,魚雷艇等,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根本沒法用反艦導彈來對抗。至於說蘇聯,在規模上更為強大,裝備也不錯,可惜地理上,四個艦隊被分割於四個相互無法聯絡的海區,而且都受到被封鎖的狀態。
如此一來。蘇軍的水面艦隊只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威脅。美軍在一線又擁有眾多的盟友,不是直接對陣蘇聯的水面艦隊。蘇軍也是明白這一點,故而一直在優先發展潛艇,這才是西方頭痛的地方,那時蘇聯的潛艇部隊非常強大,故而美軍的首要任務就是反潛,其實航母是搭載反潛機,在大西洋上進行反潛作戰才是首要需求。
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發魚叉導彈,論進度僅比蘇聯晚了一點,但是它在最初的目標是攻擊水面狀態下的潛艇,而不是水面艦艇,後來發現中東的戰爭,證明反艦導彈的價值之後,才它變成反艦武器,別看動手晚,但是美國技術基礎好,很快就將“魚叉”發展為可以多種發射的,效能也相當不錯,對於美軍來說,足以滿足要求了。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魚叉可以滿足要求,且美軍擁有反艦手段相當多,空對地導彈等都具備反艦的能力,連艦空導彈可以以打一打軍艦,只是需求問題讓美軍沒有那急迫,等到冷戰結束,美軍的都提出“從海到陸”,根本不認為海上有對手存在,要反艦導彈何用那?自然不熱心了!
回覆列表
他們軍艦沒有反艦任務,反潛和防空才是,反艦交給航母艦載機。美國一直都有反艦導彈,飛魚系列,一直都在升級,升級的主要部分是隱身和抗干擾,雖然彈體一直沒變,亞音速導彈,看起來很落後,實際上能力不俗,隱身掠海攻擊,雷達無法早期發現,等你發現的時候很近了,抗干擾能力強,幾乎無法被幹擾,你只能用密集陣這樣的武器去防禦它。老美走的是軟升級,而我們比較注重硬體,因為我們海軍是防禦型海軍,主要作戰目的是對艦,而且主要攻擊目標是航母,航母一般有大量電子戰飛機進行干擾,我們軟體優勢不大,所以我們發展硬體,各種速度各種方式攻擊,型號非常多,目的是戰時多元化攻擊你很難全部干擾,有攻頂的,有掠海的,有6倍音速突防的,也有隱身亞音速的,只能靠多而雜來使對手手忙腳亂忙中出錯,中俄在這點上是一致的,所以幾乎每年我們都有新的反艦導彈服役,而美國一直以來就只有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