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總說各個朝代喜歡總結前朝教訓,那麼秦朝的滅亡,劉邦有學習到什麼嗎?
16
回覆列表
  • 1 # 粗鹽提純

    以史為鑑,歷史是一面鏡子,幾乎每個開國皇帝在建國時都會認真總結前朝覆滅的教訓,劉邦也是如此,並且還有針對這些教訓的響應措施。1.在政治上

    漢高祖劉邦採取郡縣,封國並行的郡國並行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劉邦這樣做是因為秦朝秦二世將自己的兄弟手足都殘害致死,秦國的兵權多掌握在一些異性的大將手裡,他覺得秦朝的覆滅和這些異性的大將有關係,所以實行郡國並行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2.民生政策:休養生息

    漢初統治者劉邦親身經歷了秦朝滅亡的過程,吸取秦王朝教訓是其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之一。劉邦本人經歷過農民戰爭,他本身是透過農民起義當上皇帝的,親身感受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體會到秦王朝的滅亡是在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過重所致。秦王朝賦稅重,佔農民收成的2/3;農民還要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史書記載,秦朝全華人口約2000萬,徵發徭役和兵役的總人數達二三百萬,光是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這兩項工程 就徵發了70多萬人;秦朝的刑法十分嚴酷,光是死刑就有砍頭、腰斬、活埋、車裂等多種,還有斬腳、割鼻等摧殘人體的肉刑法,連坐、株連、“夷三族”等。綜上幾種情況,人民怨聲載道、社會經濟趨於崩潰、秦朝覆滅。所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聽取意見,減輕刑罰,減少冤獄,吏治清明,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3.思想文化上:採用黃老之學

    漢初由於秦末戰火紛飛,民生凋敝,社會經濟破壞嚴重,統治者為了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吸取教訓,實行黃老之學,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 2 # 江湖再見不送

    劉邦,起於草莽,最終卻能成為帝王,絕對有很多過人之處。尤其是他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經驗和教訓。

    首先,他認為秦朝之所以如此快速的滅亡,和秦朝如此徹底的實行郡縣制有很大的關係。陳勝吳廣起義,各地競相呼應,很快就佔領了各郡縣,和郡縣沒有武裝有很大關係。劉邦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他既要避免西周分封制的弊端重現,又要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轍。只是,這郡國並行制到了漢景帝時就出現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漢武帝採納了“推恩令”才算解決了諸侯王的問題。

    其次,劉邦認為秦朝如此快速的滅亡和濫用民力,繁重徭役兵役有關。秦朝北修長城,南筑靈渠,還有驪山陵和阿房宮等大工程,以及貫通全國的國道等,如此多的工程同時進行,導致百姓負擔沉重,民不聊生。所以,劉邦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並且將田賦從秦朝的三分之二降低為十五稅一,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使得漢初的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逐漸安定下來。

    再次,劉邦認為,秦朝的滅亡和其殘酷的刑罰也有很大的關係。在秦朝嚴厲的刑法下,人們動輒得咎,各種肉刑讓百姓苦不堪言,集市上賣柺杖的比賣鞋子的生意還要好。所以劉邦廢除了很多秦朝的嚴刑苛法。

    當然,還有思想上實行“黃老無為”之學,也是吸取了秦朝濫徵民力的教訓。

    漢高祖的這一系列措施,讓漢朝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更是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提供了條件。當然,也為“七國之亂”和諸侯王強大威脅中央埋下了禍患。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減輕百姓負擔。他作為小亭長出身的皇帝,他親自參加了秦末的起義,他深深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上升到理論是唐魏徵的功勞)的道理,善待百姓這一點劉邦做到了,百姓身處秦末亂世,接受戰爭洗禮,急需要休養生息。漢自劉邦以來,到文帝景帝,基本上沒搞什麼勞民工程,所以才有“文景之治",百姓稅賦償役均不重。終劉邦一朝,沒再發生農民起義的事件。

    二、加強了皇族勢力。胡亥上位名不正言不順,後來把大哥扶蘇以下嫡親兄弟姐姐全部殺光,自己也殺成個孤家寡人,才有趙高指鹿為馬的成語。劉邦上位後,幹掉異姓諸侯王,分封各劉姓嫡系為王,儘管後來也有周亞夫平七王之亂說,但總體有效地制止了異姓野心家的圖謀,如周勃安劉,沒有藩王的鼎立相助,難以制止呂氏篡漢。

    三、嫡長子即位制度。終劉邦一朝,儘管他非常喜歡如意王子,他極為好色,但他最終沒有更換惠帝。一般人都以為是呂后聽了張良之言,請到了劉邦屢招不至的漢大隱士商山四皓,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他看出了元老派的態度,連張良這種世外高人野鶴閒雲之身也不能免俗,這就是人之共識,帝國基石。基石撼動,帝國大廈將傾!這也是劉邦從秦始皇身上吸取的教訓。

    四、儒教在漢朝重新興起。他深刻地認識到光用法家治國太嚴苛,要長治久安,還要用儒教,終漢朝一朝,“外儒內法",畢竟儒教重新有了市場,到武帝時索性獨尊儒術。對照秦朝,焚書坑儒,儒生怎一個慘字了得?

    望斧正!

  • 4 # 國粹戲曲文化

    智慧歷史,你我共享

    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深知打天下靠武,治天下靠文,劉邦徵用儒生,廣泛招賢,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劉邦自己總結了自己成功的原因:

    第一: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

    第二: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後勤我不如蕭何。

    第三: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

    可是我能善用人才,發揮他們的長處,我認為這才是我贏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只有范增一人,還對他猜忌,這才是他失敗的原因。

    新王換舊王,朝代更替,貌似是歷史巨大的潮流,每一位開國皇帝都希望自己開闢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但是縱觀歷史,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在300年左右。

    劉邦從秦朝身上學習到的並且統一天下還在用的:

    1:漢承秦制,還是用秦朝的帝王制度郡縣制。項羽是打下天下之後採用戰國時期的分封制,而劉邦則採用秦始皇開創的帝制。在劉邦看來,這麼做更容易中央集權。

    2:緩刑寬法:秦之滅亡,一在於刑法過於嚴苛,逼迫老百姓無路可走,最後揭竿而起。

    3:休養生息:在秦末時期,大多數的統治者大興土木,建造宮殿,皇陵,長城。這無疑非常勞民傷財,也加劇了秦朝的滅亡。攻進咸陽的時候,劉邦下令,不準騷擾百姓。

    4:遷徙豪強:劉邦稱帝之後,聽取劉敬的建議,遷徙十萬餘豪強到關中地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曾經遷徙十萬多眾到咸陽。但是這個遷徙和秦始皇的遷徙不一樣,劉邦明令指示:必須把齊國和楚國的豪強遷徙,比如:昭氏,屈氏,景氏,田氏等,齊國的田橫就是不遷徙,劉邦不管,下令追殺。田橫逃到海上,最後自盡!

    更多精彩歷史知識,盡在微觀歷史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活著的人死了之後附在別人身上回來找我什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