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對於人的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俗語說:“三歲看八歲,八歲定終身”,這是人們從長期生活中概括出來的一條相對真理。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文一曾斷言:“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他把一個新生兒看作是具備一百度能力的兒童。如果從五歲開始教育,只能成為八十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十歲開始教育,那隻能是具備六十度能力的成人。這與美國科學家布盧姆的觀點異曲同工。布盧姆人為認為:如果把17歲時所達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從4—8歲又能獲得30%的智力,而餘下的20%智力則在8—17歲這個時期獲得。100年前,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說過:“兒童的教餘必須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威特在9歲那年考取了萊比錫大學,14歲時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在中國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少年大學生或少年期就成名的特殊人才。這些少年人才不能不說與他們的家庭對其實施早期教育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早期教育抓得恰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能培養出超常的兒童。 現代腦科學研究證明:幼兒期兒童大腦發展最迅速。3歲時兒童的腦重量是出生時的三倍約1000克左右,相當於成人腦重量的三分之二。而7歲時兒童腦重量已達1350克左右,接近成人的腦重量。當然,人的智慧不僅僅取決於腦的重量,而主要取決於腦細胞之間的神經聯絡。大腦是人類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嬰幼兒的大腦發展水平為早期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再說,兒童的神經系統正處於生長髮育期,可塑性大,及其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而這種刺激卻是兒童潛力發揮的重要條件。研究證明,3—4歲的幼兒,腦細胞之間的神經聯絡已達60%左右。再說嬰幼兒本身存在這具大的學習潛能,他們好奇、好動,對所有的事物都懷有極大的興趣,都想親自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正是由於這些感知器官不斷地受到刺激,使他們的腦機能迅速發展,腦神經之間的聯絡不斷建立,這是構成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心理的發展,如感知、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各種心理能力在早期教育中會不斷地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從人的記憶發展特點來看,幼兒期的記憶帶有很大的不隨意性和直觀形象性的特點。孩子以無意識記為主,有很強的機械記憶力。隨著教育的深入和年齡的增長,幼兒有意識記和追憶的能力逐步得到發展,並能由此及彼地達到理解性的記憶。 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尤其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年輕家長都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但真正得到理想收效的甚微,甚至孩會遭到孩子逆反心理的抗拒。這是我們需要研究探索的另一個新問題。 早期教育要重在啟蒙,而不在於單純地向孩子灌輸多少知識。木村文一說過:“如果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正常智力的兒童,對周圍的事物極易產生興趣,但許多家長卻沒有及時發現或發現後不去尊重或不保護孩子剛剛萌芽的興趣,使這種求知的慾望被無情地毀滅。如每個孩子都喜歡在地上和牆上亂圖亂畫,用孩子的話來說:“我在畫畫”,如果家長對他們的“作品”不加指導或鼓勵,相反,予以簡單阻止或指責,那麼,他們想作畫的興趣就會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早期教育貴在能力的培養。所謂能力可分兩類: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中又分智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一般能力的發展為特殊能力的發展創造內在的有利條件,特殊能力的發展需要紮實的一般能力作支撐。對嬰幼兒的能力培養則重於一般能力的訓練和啟蒙。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建造萬丈高樓。早期教育並不是侷限於提前教會孩子讀、寫、算,或者簡單地把小學的知識提前到幼兒期內完成。這樣做,既妨礙了幼兒身心的健康,過早地泯滅了孩子的童心,又達不到早期教育的真正效果。 早期教育首先應該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著重於幼兒的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如對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觀察力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智力的發展。家長可以利用自己家庭的環境,如傢俱色彩、花盆擺設、常見的水果、飼養的金魚等,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同時向孩子作一些簡單的介紹。如什麼樹在什麼時候結什麼果,什麼花在什麼時候開怎樣的花,啟發孩子對這類植物的生長變化進行觀察。也可以利用飯後休息散步時觀察馬路上的各鍾車輛、商店中的各種商品、田野裡的各種花草樹木以及春夏秋冬、風魚雷電、星光燦爛、旭日東昇、彩虹橫空等自然現象。父母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進行觀察,讓孩子在觀察中加深體驗、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同時要啟發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給孩子講故事時,可以將故事中的有關情節或結局留給孩子自己去編想。家長在從事家務勞動時,也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簡單的勞動訓練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動腦習慣。如我的女兒三歲那年,她跟著祖母在果園裡摘果子,很快就掌握了從果子的顏色上判斷果子成熟與否的技能,在搬運果子的過程中,開始兩隻小手只能抓住兩個果子來回般運,後來她發現用頭上的太陽帽當搬運的籃子,一次可以搬七八個果子。這就是她在勞動實踐中的一種創造性的體現。 其次,家長要有正確的人才觀和期望值。什麼是人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又有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干擾。如今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上大學,能成為某門學科的博士、教授,或者能成為工程師、上層管理人員。這種想法是正常的,但對人才作這樣的理解是十分狹窄的、不全面的、也是不現實的。不現實的慾望往往以失望為結局。家長失望、孩子悲觀、甚至還會出現人生悲劇。每年中考、高考後,總會聽到某孩子因落榜而自殺的悲慘事件。如果我們的家長不從孩子的興趣、愛好、智慧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而是按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塑造,甚至採用強制性的措施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這樣不但會把孩子的閃光點熄滅,還會失去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的機會,產生不良的後果。目前,有的家庭為了實現自己的期望值,將孩子的每天生活安排得滿滿的,與人家的孩子搞攀比,盲目追隨,使孩子的腦神經長期處於緊張的應付狀態。物極必反、事與願違,這與其說是抓早期教育,不如說是對孩子的無情摧殘。 早期教育很重要,它與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都有一個量變和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住事物發展的“度”。適度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我們一頂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探索,遵循早期教育中的客觀規律。在把握最大“度”的範圍內,發揮孩子潛在的能力,使我們的孩子在早期教育中達到理想的目的。
早期教育對於人的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俗語說:“三歲看八歲,八歲定終身”,這是人們從長期生活中概括出來的一條相對真理。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文一曾斷言:“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他把一個新生兒看作是具備一百度能力的兒童。如果從五歲開始教育,只能成為八十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十歲開始教育,那隻能是具備六十度能力的成人。這與美國科學家布盧姆的觀點異曲同工。布盧姆人為認為:如果把17歲時所達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從4—8歲又能獲得30%的智力,而餘下的20%智力則在8—17歲這個時期獲得。100年前,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說過:“兒童的教餘必須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威特在9歲那年考取了萊比錫大學,14歲時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在中國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少年大學生或少年期就成名的特殊人才。這些少年人才不能不說與他們的家庭對其實施早期教育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早期教育抓得恰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能培養出超常的兒童。 現代腦科學研究證明:幼兒期兒童大腦發展最迅速。3歲時兒童的腦重量是出生時的三倍約1000克左右,相當於成人腦重量的三分之二。而7歲時兒童腦重量已達1350克左右,接近成人的腦重量。當然,人的智慧不僅僅取決於腦的重量,而主要取決於腦細胞之間的神經聯絡。大腦是人類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嬰幼兒的大腦發展水平為早期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再說,兒童的神經系統正處於生長髮育期,可塑性大,及其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而這種刺激卻是兒童潛力發揮的重要條件。研究證明,3—4歲的幼兒,腦細胞之間的神經聯絡已達60%左右。再說嬰幼兒本身存在這具大的學習潛能,他們好奇、好動,對所有的事物都懷有極大的興趣,都想親自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正是由於這些感知器官不斷地受到刺激,使他們的腦機能迅速發展,腦神經之間的聯絡不斷建立,這是構成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心理的發展,如感知、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各種心理能力在早期教育中會不斷地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從人的記憶發展特點來看,幼兒期的記憶帶有很大的不隨意性和直觀形象性的特點。孩子以無意識記為主,有很強的機械記憶力。隨著教育的深入和年齡的增長,幼兒有意識記和追憶的能力逐步得到發展,並能由此及彼地達到理解性的記憶。 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尤其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年輕家長都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但真正得到理想收效的甚微,甚至孩會遭到孩子逆反心理的抗拒。這是我們需要研究探索的另一個新問題。 早期教育要重在啟蒙,而不在於單純地向孩子灌輸多少知識。木村文一說過:“如果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正常智力的兒童,對周圍的事物極易產生興趣,但許多家長卻沒有及時發現或發現後不去尊重或不保護孩子剛剛萌芽的興趣,使這種求知的慾望被無情地毀滅。如每個孩子都喜歡在地上和牆上亂圖亂畫,用孩子的話來說:“我在畫畫”,如果家長對他們的“作品”不加指導或鼓勵,相反,予以簡單阻止或指責,那麼,他們想作畫的興趣就會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早期教育貴在能力的培養。所謂能力可分兩類: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中又分智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一般能力的發展為特殊能力的發展創造內在的有利條件,特殊能力的發展需要紮實的一般能力作支撐。對嬰幼兒的能力培養則重於一般能力的訓練和啟蒙。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建造萬丈高樓。早期教育並不是侷限於提前教會孩子讀、寫、算,或者簡單地把小學的知識提前到幼兒期內完成。這樣做,既妨礙了幼兒身心的健康,過早地泯滅了孩子的童心,又達不到早期教育的真正效果。 早期教育首先應該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著重於幼兒的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如對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觀察力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智力的發展。家長可以利用自己家庭的環境,如傢俱色彩、花盆擺設、常見的水果、飼養的金魚等,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同時向孩子作一些簡單的介紹。如什麼樹在什麼時候結什麼果,什麼花在什麼時候開怎樣的花,啟發孩子對這類植物的生長變化進行觀察。也可以利用飯後休息散步時觀察馬路上的各鍾車輛、商店中的各種商品、田野裡的各種花草樹木以及春夏秋冬、風魚雷電、星光燦爛、旭日東昇、彩虹橫空等自然現象。父母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進行觀察,讓孩子在觀察中加深體驗、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同時要啟發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給孩子講故事時,可以將故事中的有關情節或結局留給孩子自己去編想。家長在從事家務勞動時,也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簡單的勞動訓練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動腦習慣。如我的女兒三歲那年,她跟著祖母在果園裡摘果子,很快就掌握了從果子的顏色上判斷果子成熟與否的技能,在搬運果子的過程中,開始兩隻小手只能抓住兩個果子來回般運,後來她發現用頭上的太陽帽當搬運的籃子,一次可以搬七八個果子。這就是她在勞動實踐中的一種創造性的體現。 其次,家長要有正確的人才觀和期望值。什麼是人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又有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干擾。如今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上大學,能成為某門學科的博士、教授,或者能成為工程師、上層管理人員。這種想法是正常的,但對人才作這樣的理解是十分狹窄的、不全面的、也是不現實的。不現實的慾望往往以失望為結局。家長失望、孩子悲觀、甚至還會出現人生悲劇。每年中考、高考後,總會聽到某孩子因落榜而自殺的悲慘事件。如果我們的家長不從孩子的興趣、愛好、智慧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而是按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塑造,甚至採用強制性的措施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這樣不但會把孩子的閃光點熄滅,還會失去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的機會,產生不良的後果。目前,有的家庭為了實現自己的期望值,將孩子的每天生活安排得滿滿的,與人家的孩子搞攀比,盲目追隨,使孩子的腦神經長期處於緊張的應付狀態。物極必反、事與願違,這與其說是抓早期教育,不如說是對孩子的無情摧殘。 早期教育很重要,它與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都有一個量變和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住事物發展的“度”。適度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我們一頂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探索,遵循早期教育中的客觀規律。在把握最大“度”的範圍內,發揮孩子潛在的能力,使我們的孩子在早期教育中達到理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