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10342019456

    《史記》載呂尚(姜太公)輔文王興周,佐武王滅殷,為文、武兩王之師(軍政最高參謀),受封就國後又平定前來爭國的萊夷。管叔、蔡叔聯合殷紂之子武庚作亂時,周公旦派召公奭傳送王命給齊國:“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太公由此得專征之權,使齊國成為大國。姜太公出生於東海之濱,經歷文、武、成、康四王,死後諡齊太公。太公極長壽,與文王相遇時即已“年老矣”,薨時逾百歲)《史記·齊太公世家》

    姜子牙,呂氏,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稱太公望,西周開國的功臣。據有關考證,姜尚為監泉縣姜寨人。他的先人是地方部落的大首領,“四嶽”中的一位,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呂地(今新蔡縣),子孫從其封姓。

    因此,姜子牙又叫呂尚。到姜子牙時,家道早已衰落,懷才不遇,四處飄泊,他曾在朝歌當過屠夫,在孟津開過飯店,生意折本,窮困潦倒。後來又到朝廷裡做個小官,因不滿殷紂王的胡作非為和殘暴無道,便憤然而去,到各國遊說,70歲進仍懷才不遇。後來,他聽說西伯文王賢能,便去投奔,在渭水河磻溪一帶釣魚,過隱居生活。

    一天,周文王打獵偶然遇上了他,與他談論天下大事。他很有見地的看法和富的哲理的分析,使文王十分驚奇和佩服。立即請他坐上自己的車,同車而歸,封為太師,掌管軍政大權。他博才多聞,用兵有奇計,政績顯著,深得民心。

    同時,他還尊重人才,禮賢下士。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武王即位後,被尊為師尚父,他幫助武王討伐紂王,決戰於牧野,大獲全勝,奠定了武王統一中國的基礎,為西周的建立做出特殊的貢獻。後來被武王封於齊(今山東臨淄),建立了齊國。他隱忍負重,察風雲,候時機,垂釣渭水,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興周邦。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決戰,太公出陣;滅商興周,功推第一。

    周初分封,首封為齊,為齊侯,封於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齊者,臍也。若以魯為首,燕為足,則介於首足中間是為臍(齊)。太公治國有術,齊國如日東昇;遺教子孫,澤被後世,後世有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榮升五霸首座,將太公遺業推向頂點。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追封為武聖,唐肅宗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追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出現了一些關於姜太公的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小說《封神演義》,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民間廣為信奉。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託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鑑。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

    【原文】

    六韜·兵道文韜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於道,幾於神’。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故聖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樂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今王已慮其源,豈憂其流乎!” 

      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各設固備,未敢先發,我欲襲之,不得其利,為之奈何?” 

      太公曰:“外亂而內整,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 

      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奈何?”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的原則是什麼?”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則,沒有比指揮上的高度統一更重要的了。指揮統一,軍隊就能獨往獨來,所向無敵。”黃帝說:‘統一指揮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規律,幾乎可以達到神妙莫測的用兵境界。’運用統一指揮這一原則,關鍵在於把握時機;顯示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利用態勢;成功地利用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君主。所以古代聖王稱戰爭為兇器,只有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它。現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國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國家已面臨危亡;只知道縱情享錠,而不知道他已面臨禍殃。國家能否長存,不在於眼下是否存在,而在於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樂,不在於眼前是否享樂,而在於能否做到樂不忘憂。現在您已思慮到安危存亡的根本問題,至於其他枝節問題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武王問道:“兩軍相遇,敵人不能來進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敵人。雙方都設定堅固的守備,誰都不敢率先發起攻擊,我想襲擊他,又沒有有利的條件,應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要外表佯裝混亂,而內部實際嚴整;外表偽裝缺糧,而實際儲備充足;實際戰鬥力強大,而裝做戰鬥力衰弱。使軍隊或合或離,或聚或散,裝作沒有節制紀律以迷惑敵人。隱匿自己的計謀,保守自己的意圖,加高鞏固壁壘。埋伏精銳,隱蔽肅靜,無形無聲,使敵人無從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從西邊發起攻擊,則先從東邊進行佯攻。”

      武王問道:“如果敵人已經知道我軍情況,瞭解了我方計謀,那該怎麼辦?”

      太公答說:“作戰取勝的方法,在於周密地察明敵情,抓住有利的戰機,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給予迅猛的打擊。”

    六韜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中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和土耳其真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嗎?俄羅斯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