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進77

    古代的軍旅生活給詩人帶來的是無限的靈感,對於身經百戰計程車兵來說也是一種獨特的生活,那麼在軍營中,古代士兵都有哪些訓練專案呢?為什麼與國外相比,古代士兵多重視的是耐力訓練而不是力量訓練呢?

    為了保證作戰士兵的戰鬥力和體力,對士兵的訓練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而在古代士兵的日常訓練中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進行武器操練、體力訓練和佇列陣法。這三大主要訓練部分為提高軍隊戰鬥力和士兵的身體素質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三部分:

    一、武器操練

    古代士兵的武器操練是一種必須的技能,只有掌握好對武器的使用,才有可能在作戰中擊敗敵人。古代的武器操練可以以宋代為一個分水嶺,宋代以前主要以操練弓弩刀劍等冷兵器為主。到了宋代大規模的使用火藥於戰爭中後,宋及以後的朝代中,冷兵器和火器協同操練就成了主要特色。

    1.冷兵器

    古代士兵的武器訓練的主要冷兵器有弓箭刀、劍等。

    弓箭的使用應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對於弓箭的來源,《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裡是這樣解釋的:“弓生於彈”彈即彈弓,所以弓箭是由彈弓所產生的。在火器發明之前,弓箭都是冷兵器中的遠距離殺傷武器之最。而練弓箭一方面可以提高遠距離射擊敵人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則可以提高士兵的臂力。

    刀是古代的冷兵器之一,是一種單面長刃的短兵器,也是古代步兵的主要作戰兵器之一。在刀的各種類之中,環首刀是最具有殺傷力的近身冷兵器,主要被使用在中國的兩漢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長刀是騎兵作戰的主要工具,後來到了宋明時期,短刀則成為了主要作戰工具。士兵訓練刀的使用,很容易提高自身作戰能力以及身手的敏捷程度。

    劍也是古代士兵常練的一種冷兵器,劍也有長劍與短劍之分。在春秋戰國與兩漢時,劍是主要的作戰工具之一,到了東漢時,劍的實際意義從作戰轉到了裝飾。

    《隋書·禮儀志》中有記載:“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只佩。綬亦如之。”從中我們看出劍逐漸成了一種與品級掛鉤的裝飾,所以劍也逐漸退出了作戰舞臺。

    2.火器操練

    唐代時因煉丹而偶然獲得的火藥,被廣泛應用於戰爭後,催發了火器的產生和應用。

    宋代時就已經有了大炮和突火槍的出現,經過宋元的不斷髮展,明朝時出現了以火器為主要作戰工具的神機營。神機營裡士兵的主要訓練專案就是使用火器作戰,神機營裡的步兵全部配有火器,還兼有炮兵和騎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明代是火器大發展的階段。

    清朝建立後繼承明代,也設有神機營,甚至還出現了專門操練火器的八旗火器營。火器的使用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古代軍隊的作戰能力,另一方面也改變了戰爭的程序。

    二、體力訓練

    古代士兵日常的體力訓,為的就是提高士兵作戰時的耐力,減少疲勞感。士兵的體力訓練主要是負重訓練和摔跤訓練。

    因為士兵作戰時要身穿甲冑佩戴武器,這時的負重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宋代則是中國古代士兵負重最大的朝代,根據《宋史》《宋會要輯稿》等記載,宋朝的甲冑步兵的平均負重就要達到32公斤,所以日常的負重訓練並不可少。

    而摔跤自古以來就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不過元代以後,摔跤禁止在民間舉行,而變成了軍中的一種比試專案,到了清代,軍中摔跤的風氣發展尤甚,在八旗軍隊中,則經常“分左右翼,令其角勝負,負者罰牛羊”。

    在古代的武舉考試中,射箭、馬槍、負重、摔跤等都是主要的考試內容,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這幾種訓練專案在世人判斷一個人的戰鬥力中有多麼大的作用。

    三、佇列陣法

    在冷兵器起主導作用的作戰時代,則需要透過陣法來突出作戰力量,而不同的陣法有不同的作用。但總的來說,在戰爭中要實現協同作戰與統一指揮,陣法就是實現這個的主力軍。

    古代作戰的基本陣法隊形主要有方陣、圓陣、數陣、雁形陣和疏陣等,在古代士兵的訓練中,排演訓練隊形陣法則顯得格外重要,只有在日常訓練中加強對佇列陣法的訓練,在真正的作戰中才能團結協作,接收統一的指揮。

    而至於為什麼相比於國外計程車兵訓練來說,我們更重視耐力訓練呢?

    其實下面三個原因可以解釋清楚。

    1.缺乏對力量訓練科學訓練方式

    對於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的區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訓練結果的不同,一個重視力量的提升,一個則重視耐力的提高。而想進行肌肉的力量訓練,科學的訓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每個人的肌肉承受力不同,所以因對其做出專門的訓練方式,而且還要配套補充相應的蛋白質和營養物質,這對於艱苦的古代軍營生活是很難做到的。

    況且在古代時很少有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這個說法,而軍隊的訓練方法都是繼承前代,又結合當代的武器發展或者作戰需求來實踐的,況且古人的認識程度不夠,缺乏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才會缺少對力量訓練的要求。

    2.古代作戰對耐力的需求大

    在古代的戰場中,作戰時間是一個不能保證的因素,少則幾個時辰,多則幾年,雖然實際上兩軍交戰時間可能不長,重點是在於前期的訓練與準備,這種時候士兵是很辛苦的,又加上在封建社會早期的冷兵器時代,作戰兵器的戰鬥力普遍不高,這時候長時間作戰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耐力訓練的好處就是增強士兵的體質,提高士兵對抗疲勞的能力,防止過度疲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戰場中,對士兵的耐力需求更大。

    3.受兵制不同的影響

    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因為時勢的不同,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兵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一直都有閒時為兵,忙時為農的農兵結合兵制,例如武則天時期的團結兵制、宋代的農兵制和募兵制等。

    這樣的兵制有兩個不利因素。

    首先訓練有間歇性,僅僅在一段時間(當兵的時候)得到訓練,訓練有時效性,不利於訓練成果的鞏固。其次是募兵制招募的大都是流民與老弱殘兵,士兵素質不能保證。

    而力量訓練都是要在一定的耐力訓練上進行的,這時候連耐力訓練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時效性,更別說力量訓練了。

    所以說由於受古代兵制和士兵素質等因素影響,又加上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學訓練方法,為了應對作戰需求,耐力訓練要比力量訓練更有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安全管理應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