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進的白雲5

    一、

    摘抄: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賞析:

    1、先寫眉眼,再由面部寫到全身,轉而又回寫目光、氣息,從細部、區域性到全部,又回到細部,符合寶玉對黛玉的觀察順序。

    2、以眼神為重點,側重具體描寫,從神態、行動和心理方面進行總體描寫答1、不完全順著寶玉的觀感寫,如“心較比干多一竅” ,則完全是作者的主觀評價。

    3、藝術源於自然而又應該高於自然,作者沒有必要拘泥於寶玉的審美觀照,這裡略帶一點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恰到好處,便於對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進行全面刻畫,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

    二、

    摘抄:

    石上偈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賞析:

    詩中借頑石說自己不能匡世濟時,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只好轉而蓍書,把自己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與成小說《紅樓夢》。

    所謂“無才”,貌似自慚,實則自負,是作者的憤激之言,是一種“縛將奇士作詩人”的感慨;以頑石為喻,表現自己不肯隨同流俗的傲骨。

    小說產生的清朝乾隆年間,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由盛至衰的轉折時期;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已經腐朽,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萌芽,封建制度行將全面崩潰。

    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後,嗅到了封建階級垂死的氣息;他不滿現實,而想“補天”,挽回本階級的頹勢,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麼破殘,根本無法修補了,所以有枉生世間的悲嘆。

    這也正是《紅樓夢》中經常流露虛無悲觀的宿命論思想的深刻的時代和階級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堅持了他所說的“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傳者”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這樣,勢必如恩格斯所說,“就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拉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

    三、

    摘抄:

    太虛幻境對聯 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賞析:

    書中第一回說,當年姑蘇(現在蘇州)城閶門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蘆廟旁住著一位鄉宦甄士隱。

    此人擺脫名韁利索的員絆,在家裡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小康生活。

    一日午睡,在夢中遇見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們手中見到那塊頑石(通靈寶玉),又不知不覺地隨著僧道到了“太虛幻境”,見到了石牌坊上這副對聯。

    佛教和道教是來歷不同的兩種宗教。

    曹雪芹有意讓和尚與道士同行,明顯地帶有調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說的幽默感。

    況且用了“太虛”、“茫茫”、“渺渺”字樣,就明明告訴讀者這是憑空虛擬的“假語村言”。

    但是這種虛擬有它的根據,就是佛道兩教都對社會人生抱著虛無否定的態度,認為世人對物質、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導致的擾攘紛爭,全是虛幻無意義的,只有清淨無為,靠精神力量去尋求精神的解脫——成仙成佛,才是有意義的。

    這副對聯就反映了這種崇尚虛無的理論。

    佛家的觀點認為,世上萬事萬物,就其現象說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質說是假,是無。

    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稱為“俗諦”;後者才是真理,所以稱為“真話”。

    這副對聯就是本著這種唯心的理論來嘲笑世俗人的。

    它隱含的意思是:社會上的人們慕富厭貧,為名為利,勞力勞心,強爭苦奪,就是把假的誤認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當成了假的;把虛無誤認為是實有,把實有反而當成虛無。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厭惡的那個社會現實,不可能有更先進的理論,而佛道兩家也是否定現實社會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現成的理論武器。

    四、

    摘抄:

    中秋對月有懷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賞析:

    這首詩出現在第一回中。

    甄士隱家隔壁的葫蘆廟裡寄居著一個貧困落魄的書生賈雨村。

    此人相貌魁偉,氣度不凡,很得甄士隱的賞識。

    一日在甄家書房裡,偶然瞥見甄家的丫鬃嬌杏在院內掐花。

    這個嬌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賈雨村,就回頭多看了他兩眼,賈雨村便以為嬌杏看中了自己。

    五、

    摘抄: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賞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創作的章回小說《紅樓夢》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詩。

    這首詩在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體,名為詠花,實則寫人。

    全詩血淚怨怒凝聚,透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悽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複雜的心理活動。

    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等複雜的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

    將花擬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運與人的命運緊相聯絡,有力地控訴了那些摧殘花的自然界和扼殺人的黑暗社會惡勢力。

    明寫花,實寫人,將人物的遭遇、命運、思想、感情融匯於景與物的描繪之中,創造出內涵豐富、形象鮮明生動的意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整首詩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

    全詩抒情淋漓盡致,語言如泣如訴,聲聲悲音,字字血淚,滿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把林黛玉對身世的遭遇和感嘆表現得入木三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繁星春水五首最短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