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朝清供
“歲朝清供”是中國畫家愛畫的畫題。明清以後畫這個題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畫過不少幅。畫裡畫的、實際生活裡供的,無非是這幾樣:天竹果、蠟梅花、水仙。有時為了填補空白,畫里加兩個香櫞。“櫞”諧音圓,取其吉利。水仙、蠟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我家舊園有蠟梅四株,主幹粗如湯碗,近春節時,繁花滿樹。這幾棵蠟梅磬口檀心,本來是名貴的,但是我們那裡重白心而輕檀心,稱白心者為“冰心”,而給檀心的起一個不好聽的名字:“狗心”。我覺得狗心蠟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樹去,選擇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來——蠟梅枝脆,極易折,插在大膽瓶裡。這枝蠟梅高可三尺,很壯觀。天竹我們家也有一棵,在園西牆角。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長不大,細弱伶仃,結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兩三穗,插進膽瓶,為蠟梅增色而已。
我走過很多地方,像我們家那樣粗壯的蠟梅還沒有見過。
在安徽黟縣參觀古民居,幾乎家家都有兩三叢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結了那麼多果子,簡直是豈有此理!而且顏色是正紅,——一般天竹果都偏一點紫。我駐足看了半天,已經走出門了,又回去看了一會。大概黟縣土壤氣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葉博物館,看見一個山坡上種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時不是結果的時候,不能斷定果子是什麼顏色的,但看梗乾枝葉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畫天竹,果極繁密。齊白石畫天竹,果較疏,粒大,而色近硃紅,葉亦不作羽狀。或雲此別是一種,湖南人謂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養水仙得會“刻”,否則葉子長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癟。但是畫水仙都還是畫完整的球莖,極少畫刻過的,即福建畫家鄭乃珧也不畫刻過的水仙。刻過的水仙花美,而形態不入畫。
北京人家春節供蠟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貴人家常在大廳裡擺兩盆梅花(北京謂之“乾枝梅”,很不好聽),在泥盆外加開光豐彩或景泰藍套盆,很俗氣。
窮家過年,也要有一點顏色。很多人家養一盆青蒜。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蘿蔔一個,削去尾,挖去肉,空殼內種蒜,鐵絲為箍,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蔔皮通紅,蘿蔔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
廣州春節有花市,四時鮮花皆有。曾見劉旦宅畫“廣州春節花市所見”,畫的是一個少婦的背影,背兜裡揹著一個娃娃,右手抱一大束各種顏色的花,左手拈花一朵,微微回頭逗弄娃娃,少婦著白上衣,銀灰色長褲,身材很苗條。穿淺黃色拖鞋。輕輕兩筆,勾出小巧的腳跟。很美。這幅畫最動人之處,正在腳跟兩筆。
這樣鮮豔的繁花,很難說是“清供”了。
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目:“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這才真是“歲朝清供”!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導讀】
別樣的樂事
古人以正月初一為“歲之朝”,“清供”又稱清玩,即清雅的供品,包括金石、書畫、盆景等可供賞玩的文雅物品。歲朝清供,原指中國春節期間別具趣味的傳統習俗,每年此時,人們採擷花木,增添祥和吉慶的氛圍。自古以來,歲朝清供的內容不盡相同,字畫、山石、碑帖、花木盆景、琴棋珍玩,不一而足。《歲朝清供》講述了作者在老家以及其他地方看到的別樣清供。
歲朝清供圖到底畫什麼?汪曾祺告訴你:“畫裡面的、實際生活裡供的,無非是這幾樣:天竹果、臘梅花、水仙。有時為了填補空白,畫里加兩個香櫞。‘櫞’諧音‘圓’,取其吉利。水仙、臘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對此,他不禁感慨“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篇末以描述的一幅舊畫作結。俗中見雅,年味濃,心情爽。
文學的時代價值在於守護傳統,也在於關切現實。汪曾祺寫的是白話,迴歸的是傳統,他的語言乾淨疏散、淡而有味,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味。在汪曾祺的筆下,一切都在不動聲色間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歲朝清供》寫“舊園有臘梅”等,從小的視角進入,從別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瑣事入手,好像即興偶感,隨口道來,卻從這些日常瑣事中揭示出真正的美。這是多麼真實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狀態,又是多麼迷人,多麼富有情趣、令人神往的生活境界。“我走過很多地方,像我們家那樣粗壯的臘梅還沒有見過”則透出了濃濃的家鄉情結,不僅強調了“我”家臘梅的獨特,也表達了“我”對家鄉春節習俗的深切感受。讀著讀著,不僅能發現有些童趣,又有些韻味在其中,有種心靈沉靜的感覺。作家不裝腔作勢,不故作矯情,他就是用一些有趣的文字為你刻畫出一幅活靈活現的場景,讓你陶醉其中。
作者在《歲朝清供》中寫到安徽黟縣、杭州、北京、廣州的所見。如參觀安徽黟縣古民居,“幾乎家家都有兩三叢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結了那麼多果子”,“我駐足看了半天,已經走出門了,又回去看了一會。”他對結了好多果子的天竹充滿著新奇,對美的追求尋無處不在,對生活留意和在意達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任伯年畫天竹,果極繁密。齊白石畫天竹,果較疏,粒大,而色近硃紅,葉亦不作羽狀。”以一種藝術審美的心態去關注生活,發現生活的美。《歲朝清供》就是寫得平淡樸實,卻又饒有趣味。
養水仙需要精心呵護。生活需要藝術的匠心,過有品位的生活需要藝術素養。即使是“窮過年”也要講究過年的氣派,“窮家過年,也要有一點顏色。很多人家養一盆青蒜。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蘿蔔一個,削去尾,挖去肉,空殼內種蒜,鐵絲為箍,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蔔皮通紅,蘿蔔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文字如清泉,汩汩流出,曉暢通俗,清新質樸,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歲朝清供》讀來饒有韻味,不僅處處有“情節”,而且在更深處見“細節”。文字平淡中見功力,寥寥幾筆,風情、情味躍然紙上。結尾處更見神韻:
這才是真正的歲朝清供,是很有意思的一件樂事、雅事。看似俗氣的風俗畫,透出的是平民情懷,即使是最底層的百姓也有文人雅士的格調,他們的心地是純潔的、高尚的。清供清供,所貴者當在“清”字。作者信手為之,其樂也融融。
歲朝清供
“歲朝清供”是中國畫家愛畫的畫題。明清以後畫這個題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畫過不少幅。畫裡畫的、實際生活裡供的,無非是這幾樣:天竹果、蠟梅花、水仙。有時為了填補空白,畫里加兩個香櫞。“櫞”諧音圓,取其吉利。水仙、蠟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我家舊園有蠟梅四株,主幹粗如湯碗,近春節時,繁花滿樹。這幾棵蠟梅磬口檀心,本來是名貴的,但是我們那裡重白心而輕檀心,稱白心者為“冰心”,而給檀心的起一個不好聽的名字:“狗心”。我覺得狗心蠟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樹去,選擇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來——蠟梅枝脆,極易折,插在大膽瓶裡。這枝蠟梅高可三尺,很壯觀。天竹我們家也有一棵,在園西牆角。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長不大,細弱伶仃,結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兩三穗,插進膽瓶,為蠟梅增色而已。
我走過很多地方,像我們家那樣粗壯的蠟梅還沒有見過。
在安徽黟縣參觀古民居,幾乎家家都有兩三叢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結了那麼多果子,簡直是豈有此理!而且顏色是正紅,——一般天竹果都偏一點紫。我駐足看了半天,已經走出門了,又回去看了一會。大概黟縣土壤氣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葉博物館,看見一個山坡上種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時不是結果的時候,不能斷定果子是什麼顏色的,但看梗乾枝葉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畫天竹,果極繁密。齊白石畫天竹,果較疏,粒大,而色近硃紅,葉亦不作羽狀。或雲此別是一種,湖南人謂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養水仙得會“刻”,否則葉子長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癟。但是畫水仙都還是畫完整的球莖,極少畫刻過的,即福建畫家鄭乃珧也不畫刻過的水仙。刻過的水仙花美,而形態不入畫。
北京人家春節供蠟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貴人家常在大廳裡擺兩盆梅花(北京謂之“乾枝梅”,很不好聽),在泥盆外加開光豐彩或景泰藍套盆,很俗氣。
窮家過年,也要有一點顏色。很多人家養一盆青蒜。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蘿蔔一個,削去尾,挖去肉,空殼內種蒜,鐵絲為箍,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蔔皮通紅,蘿蔔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
廣州春節有花市,四時鮮花皆有。曾見劉旦宅畫“廣州春節花市所見”,畫的是一個少婦的背影,背兜裡揹著一個娃娃,右手抱一大束各種顏色的花,左手拈花一朵,微微回頭逗弄娃娃,少婦著白上衣,銀灰色長褲,身材很苗條。穿淺黃色拖鞋。輕輕兩筆,勾出小巧的腳跟。很美。這幅畫最動人之處,正在腳跟兩筆。
這樣鮮豔的繁花,很難說是“清供”了。
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目:“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這才真是“歲朝清供”!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導讀】
別樣的樂事
古人以正月初一為“歲之朝”,“清供”又稱清玩,即清雅的供品,包括金石、書畫、盆景等可供賞玩的文雅物品。歲朝清供,原指中國春節期間別具趣味的傳統習俗,每年此時,人們採擷花木,增添祥和吉慶的氛圍。自古以來,歲朝清供的內容不盡相同,字畫、山石、碑帖、花木盆景、琴棋珍玩,不一而足。《歲朝清供》講述了作者在老家以及其他地方看到的別樣清供。
歲朝清供圖到底畫什麼?汪曾祺告訴你:“畫裡面的、實際生活裡供的,無非是這幾樣:天竹果、臘梅花、水仙。有時為了填補空白,畫里加兩個香櫞。‘櫞’諧音‘圓’,取其吉利。水仙、臘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對此,他不禁感慨“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篇末以描述的一幅舊畫作結。俗中見雅,年味濃,心情爽。
文學的時代價值在於守護傳統,也在於關切現實。汪曾祺寫的是白話,迴歸的是傳統,他的語言乾淨疏散、淡而有味,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味。在汪曾祺的筆下,一切都在不動聲色間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歲朝清供》寫“舊園有臘梅”等,從小的視角進入,從別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瑣事入手,好像即興偶感,隨口道來,卻從這些日常瑣事中揭示出真正的美。這是多麼真實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狀態,又是多麼迷人,多麼富有情趣、令人神往的生活境界。“我走過很多地方,像我們家那樣粗壯的臘梅還沒有見過”則透出了濃濃的家鄉情結,不僅強調了“我”家臘梅的獨特,也表達了“我”對家鄉春節習俗的深切感受。讀著讀著,不僅能發現有些童趣,又有些韻味在其中,有種心靈沉靜的感覺。作家不裝腔作勢,不故作矯情,他就是用一些有趣的文字為你刻畫出一幅活靈活現的場景,讓你陶醉其中。
作者在《歲朝清供》中寫到安徽黟縣、杭州、北京、廣州的所見。如參觀安徽黟縣古民居,“幾乎家家都有兩三叢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結了那麼多果子”,“我駐足看了半天,已經走出門了,又回去看了一會。”他對結了好多果子的天竹充滿著新奇,對美的追求尋無處不在,對生活留意和在意達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任伯年畫天竹,果極繁密。齊白石畫天竹,果較疏,粒大,而色近硃紅,葉亦不作羽狀。”以一種藝術審美的心態去關注生活,發現生活的美。《歲朝清供》就是寫得平淡樸實,卻又饒有趣味。
養水仙需要精心呵護。生活需要藝術的匠心,過有品位的生活需要藝術素養。即使是“窮過年”也要講究過年的氣派,“窮家過年,也要有一點顏色。很多人家養一盆青蒜。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蘿蔔一個,削去尾,挖去肉,空殼內種蒜,鐵絲為箍,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蔔皮通紅,蘿蔔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文字如清泉,汩汩流出,曉暢通俗,清新質樸,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歲朝清供》讀來饒有韻味,不僅處處有“情節”,而且在更深處見“細節”。文字平淡中見功力,寥寥幾筆,風情、情味躍然紙上。結尾處更見神韻:
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目:“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這才真是“歲朝清供”!
這才是真正的歲朝清供,是很有意思的一件樂事、雅事。看似俗氣的風俗畫,透出的是平民情懷,即使是最底層的百姓也有文人雅士的格調,他們的心地是純潔的、高尚的。清供清供,所貴者當在“清”字。作者信手為之,其樂也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