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盧仝(795年-835年),漢族,范陽(治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自號玉川子,中國唐朝中期詩人,早年隱少室山,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後遷居洛陽,死於甘露之變。盧仝詩風奇詭險怪,人稱“盧仝體”,有《玉川子詩集》傳世,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 盧仝好茶成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陸羽茶經齊名。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至今河南濟源市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 盧仝的詩作對當時腐敗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現存詩103首,有《玉川子詩集》。
3
回覆列表
  • 1 # 味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七碗茶詩》或《七碗茶歌》

    by唐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首先這是一首酬謝詩,酬謝諫議大夫孟簡的。酬謝詩是一個傳統。耳熟能詳的是李白謝汪倫。有時候又覺得這是文人的一個惡習。人給你送點東西,無以為謝,就寫一首詩,或寫篇文章,或寫張字,或畫幅畫……總之不會給點錢,或回敬一點東西。收到詩文的也很高興,每到一處總要說一說這個事,覺得很光榮,聽的人感興趣,存在感就滿滿的。這種存在感有的會名滿千古,汪倫就是。這裡似乎有一種儒家的禮儀。道家和佛家告訴我們世界真實不虛,儒家卻說我們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用自己的力量表達真誠。但總的來說,這裡面似乎少了一點純潔的東西。我想起我一個學生。這是一個每天給媽媽送野花的男孩。

    @送野花給媽媽的男孩

    為了養活自己我服務於老家的學校,就是我們四川人所說的板命。在學校掙的微薄的工資養活自己,繼而養活妻子、家人。如果沒有這份工作,就得去找一份工作替代,就像一個器官衰竭就得另一個器官來代償一樣,這和板命沒有區別,每個人都這個樣子,沒有誰逃得掉。生活沒有詩意,有的只是勞苦一生。

    我的老家屬於窮鄉僻壤。還記得小時很窮,改革開放後雖然好點,但依然很窮。還有一部分人吃的很差,穿的很差,工作很差。他們唯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才可以獲得那很差的吃喝穿。我的那個學生就是這部分人中的一個。現在我還可以清晰的記得,大概是10年前吧,衣服不合體,有點破爛,也不乾淨。夏天偶爾還是赤腳來上課。頭髮一年理兩次,每理一次就從周正走向人熊,再從人熊走向周正走向人熊。和大多勵志故事一樣,他很聰明,比班上很多條件好的同學聰明,他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於條件不好,很多同學都欺負他,我們批評那些欺負他的同學也作用不大,那些人在背後或變相欺負他。有人讓他叫對方爸爸,他就叫,他覺得只是開玩笑。直到他後來離開學校也沒有改變這種局面。這倒和很多勵志故事拉開了距離。他和周圍的同學形成了純潔和複雜的對比。最大的對比來自於他每天給媽媽送野花。

    有幾次我發現他早晨來時手裡抓了一把不知名的野花,就是我們鄉村裡常見的那種。我就問他。他說,我送給媽媽,我每天都摘一把送個媽媽。我沒有想到,他吃穿這麼粗糙,心且可以這麼精緻。我給同事說。同事就說,他還好耍嘞。他是很好耍。他很純潔,是一種純潔的酬謝。

    詩歌開頭告訴我們我(盧仝)正在睡懶覺,日上三竿太陽都曬屁股了還沒有起來,(你看唐代的中上產階級日子過得多麼好,燙臺還有很多睡懶覺的詩人,在唐詩裡都可以看見)朋友諫議大夫孟簡砰砰砰的敲門送來茶葉三百片。這還要不要人好好休息了,盧仝心說。很講究,附有書信,用白絹斜封了的。開啟書信一看,說新年進山採茶,冬眠的蟲蛇隨春風而出,蠢蠢欲動。天子想吃陽羨茶,所有的草木都不敢率先抽芽開花。茶們努力長出嫩芽。山裡人家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好的都送往了帝王之家,我弄了一點給你嚐鮮。

    看到這裡,盧仝就特別興奮,睡意全無,陽氣好像全都回來了。馬上把門關起來,自己煎煮起來。真是好茶,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麵。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其中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一句尤其好,我覺得這是全詩盧仝最真實的感情。柴門反關無俗客這句我總會想到周星馳的電影裡的關門放狗。而後半句那一種人性更是淋漓盡致。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人的孤獨傷感,不知者不可與之談啊啊,這一種荒誕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經驗,可以瞬間保衛你我他過去現在未來。這很真實。而詩的下面就筆鋒一轉,大別前面,這個部分是通常認為的第三部分。很儒家。我也很認同。但知道這一部分的人其實很少。

    七碗受至味後,他還要跟你講明白:"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茶農很辛苦,他和糧農果農之類的農民一樣,和出海打漁的人也一樣,除了辛苦就是辛苦,沒有什麼所謂的詩意,生而為一個生命就是受苦,所以我們得感謝天地賜予,不忘天下勞苦之人!

    兒時,吃飯碗里老是吃不乾淨。父親就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時不覺得,現在能很好地體會。

    認識一個廚師,看見飯菜沒有吃完,就很心痛。我知道他的生命裡已然植有生命生長的苦痛,也種植了侍弄生命成另一種形態的辛苦。

    這和我看見一碗茶被糟蹋,被浪費的心痛是一致的。這種心痛,人人都可放入自身喜好從事的行業裡觀測、檢視。當有了這種反觀、自省,愛物惜物會在內心生根,發芽,終成參天大樹。

    這一點,東方西方是一致的。在葡萄酒產區,品嚐葡萄酒前要禱告,一定不忘天地的饋贈和釀酒者的辛苦。最起碼,要我們記住一點,"頓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啊…

    最後盧仝說: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還是要為生命請命。生命暗結的珠蓓蕾總是被盤剝,無賴的始終是生命。所以我常常聽到有人說,太陽出來了我就工作,太陽落坡了我就睡覺。渴了就打口井喝水,肚子餓了就種田養活自己。當官的管我屌事。先秦的人也集體這樣唱歌。這就是有名的《擊壤歌》。

    @《擊壤歌》

    by先秦 佚名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 2 # 書香文第

    剛吃完飯,正好在喝茶,其實本人平時也喜歡茶道。所謂,酒躁茶靜,平時三兩知己以茶論道,或一個人靜心品茗,心在茶中滌洗,俗慮俱消,俱是人生一大樂事。

    盧仝其人自是茶道中人,以其詩觀之,其人乃高逸脫俗之人,其志高潔。《七碗茶》意境超凡,將茶道的意境情趣感受等描述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令人讀之心神嚮往,如臨其境,忍不住想立刻坐下來喝茶。下面佐以原詩及賞析。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幫人趕走孤悶;第三碗就開始反覆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大胸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無託步槍落後了,它到底有哪些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