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漢韻網

    朱大渭先生對 《晉書》的研究與評價: 《晉書》是在唐太宗於646年下詔,令房玄齡等人重修而成。作者認為,此時唐太宗已步入晚年,有感於圍繞皇位繼承,皇子們“各樹朋黨,遂成釁隙”的嚴重局面,以及東征高句麗失敗後對自己的反省。聯想到西晉的短祚,正是肇始於皇位繼承的不當和權臣的干政,這才有了大規模的官方重修晉書的舉措。周書紀年認為朱先生見解的確有過人之處,能聯絡唐太宗暮年的心態,對唐太宗重修晉史的舉動加以考量。但重修晉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唐太宗的內心感受所佔比例是多是少,尚待商榷。原十八家晉書是否有必要修改,新晉書與舊晉書之間有多大異同,是否有注入新王朝的意識,這都必須要細細斟酌。 唐太宗親自撰寫了《晉書》中宣帝、武帝、陸機、王羲之四篇史論,後兩篇是出於唐太宗自身的個人喜好而作。前兩篇則總結了兩晉滅亡的歷史教訓,並透過親身經歷建立唐王朝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對如何維護皇朝政權的穩定,提出了綱領性的意見。《晉書》經過眾多高水平參與者的辛勤勞動,歷史兩年半而成。但對《晉書》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持貶斥意見最甚的當為唐朝史論家劉知幾,其在《史通·採撰》中說“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楊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多采以為書,夫以幹、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悅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劉知幾對《晉書》的選材,提出了批評意見,其所言屬實。因為重修《晉書》的史官,多是文詠之士,行文自然講究華麗而不求篤實,的確為該書留下諸多遺憾。但對《晉書》的評價也有持肯定意見的人,如清代趙翼就認為《晉書》,是博採眾家之長,而不專信一書。對史官老於文學的情況也持肯定態度,認為這樣會增加傳記敘事的可讀性。 《晉書》在史學上是有極大的進步意義的。首先,《晉書》篇幅浩大,將兩晉錯綜複雜的歷史格局,較為完整地系統地表述出來,為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其次,《晉書》在編撰之時,創造了一種新的,兼有紀、傳、志特點的“載記”,完整地記載了各偏霸政權的興衰,這比起其他諸家晉史,更能反映兩晉時期的歷史全貌。再次,《晉書》在內容上非常詳細,在列傳中大量徵引傳主所做的各種型別的文獻資料,史料價值極高。另外,《晉書》對東晉末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領袖如王彌、張昌等6人立傳,在正史中是非常突出的。《晉書》突出了王朝的大一統思想,始終以兩晉政權為正統,以十六國為偏霸,解決了漢族正統中心與胡族偏霸政權融於一體的難題。十六國字數所佔比例為東晉篇幅字數的80%,這個比例是非常大的。 《晉書》載記部分,對十六國政權記載非常詳實,包括各個偏霸政權的族源、習俗、建國前的活動與建國始末等。即揭露其落後的一面,又肯定其應有的歷史地位,如對石勒、苻堅等,做了相對比較公允的評價。 中華書局校點本《晉書》,不僅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好的,而且其所出的《校勘記》對研究《晉書》和晉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華書局《晉書》校點本最早是由吳則虞初點,並作了《校勘記》長編。後來楊伯峻和張枕石正式進行全面校點,並統一了體例,《載記》部分則由唐長孺校點。《校勘記》絕大多數不是用一條或兩條證據,而是用三四五六或者更多的證據,所有更具有準確性和權威性。 學術文章,史料典獻,讀來詰屈聱牙,頗為不易,既無娛樂文化的輕鬆愉快,也無歷史故事的無窮韻味,更無電影影片的活色生香。但周書紀年天性如此,喜歡“乾貨”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學習。

  • 2 # 西北風AH

    晉書名聲不太好,但總體上是被黑過頭了,這本史書優缺點都比較突出。

    欲抑先揚。晉書最大的優點是資料比較豐富,畢竟盛世修史,官方集中人力物力編的史書在資料齊全方面是有保障的。這也使得三國末期至兩晉的歷史脈絡比較清晰,志部分的價值不用贅述,這是研究魏晉是繞不過去的存在,因為三國志雖然名字裡有個志,卻沒有志也沒有表,因而晉書裡的各種志對於魏晉時期的制度研究就顯得尤其珍貴。此外晉書對於異族的記載也足夠豐富,由於十六國春秋的亡佚,因而晉書成為了研究十六國時期異族政權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另外則是晉書比較公正客觀,一幫唐朝的君臣也不必靠吹捧晉朝來給自己提升合法性。所謂以史為鑑,不帶感情色彩地把事情記錄下來是很值得稱讚的。你說晉書吹司馬懿俘斬萬計,但人家也不避諱死諸葛走生仲達,晉宣帝又如何,我犯得著怕他?

    至於缺點,和晉書的客觀也密不可分。相比帶有明顯私貨的前四史,晉書顯得比較沒追求,有點鹹魚式修史。晉書的作者多達二十多人,水平參差不齊,拿工資幹活,普遍都是四處拼拼湊湊,完成任務就算了事。當然這裡面還有個重要原因是晉書的編撰時間太短,唐太宗貞觀二十年才下令修晉書,很大目的是為了給太子李治作治國參考,房玄齡等人花了兩年時間編完,然後太宗在貞觀二十三年就駕崩了,這麼短的時間裡自然沒有太多的精力來對內容精雕細琢。

    晉書的客觀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作者懶得吹誰也懶得黑誰,你看范曄寫後漢書時對光武帝宛如迷弟一般,再看房玄齡他們寫司馬懿,寫了許多豐功偉績後,太宗表示要有點警示意義,於是最後急轉彎把外寬內忌、脖子轉圈、三馬食槽甚至晉明帝哭著說祖先丟臉的事搬了出來,就和學生習作強行在文末點題一樣。

    這就暴露出一個問題,晉書的作者大都對晉朝是沒什麼感情的,他們寫晉書不像前輩史官一樣有什麼人生追求,純粹就是皇帝老兒讓我來幹這件事。這導致晉書在寫作上不甚用心,常常顯得沒什麼腦子,要批判司馬懿一家是吧,那我就把司馬懿嚇曹操、張春華捅侍女、司馬師殺妻子寫進來,也不考慮合不合理。這還算好的,更沒腦子的是把怪力亂神也寫了進來。

    因為對史料來源不加辨別,導致晉書裡常發生自己打自己臉的情況,甚至連同一個人死亡日期都能在不同人傳記裡寫出不同的來。同時由於資料來源太雜,作者水平有限,因而晉書的可看性也不及以敘事能力見長的前四史。但史料的雜亂以及成書較晚的特點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唐人尤其是李世民的史觀取向,晉書建立在大量前輩史料的基礎上,透過對比晉書的記載與其出處記載的不一致,以及李世民本人撰寫的論贊,可以推導其政治意圖(例如李世民批評司馬炎立愚弱的長子司馬衷為繼嗣是導致國家走向滅亡的主因,便是在為自己殺兄做開脫),這又是晉書的另一種價值。

    因而晉書算是一本缺點很多但還算合格的斷代史。

  • 3 # 我弓張長

    歷代對《晉書》的研究,清代為校勘、正誤和補表、志的開創時期。民國為《晉書》研究的階段性總結,以及補表、志的最後完成時期。新中國為《晉書》校勘、註釋和研究的集大成時期。史家在深入研究兩晉十六國曆史時,對《晉書》所載各類史實典制作了進一步的釐清,並對《晉書》的整體性認識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食用柔軟劑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