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醫裡面講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如果現代人把脾摘除了,生病的時候痰還會有嗎?
5
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就算脾被摘除也是會有痰的。那句話,並不是通常的字面上的意思。

    所謂【脾為生痰之源】,大多數人可能會理解錯。雖然很多人知道中醫裡說的“脾”是指“脾迴圈”,但是很少人知道,中醫裡說的“痰”,也不是一般意義上人所理解的“痰”。

    在西醫中,所謂痰,僅僅指呼吸道的分泌物,這也是大多數人所知的概念。

    而中醫裡的痰,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普通概念。

    無形之痰,是指所有跟脾迴圈有聯絡的臟器所形成的代謝廢物,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

    中醫裡“痰”的說法有多種,如風痰、溼痰、熱痰、寒痰、鬱痰、氣痰、燥痰、食痰、酒痰(味痰)、驚痰、虛痰、沫痰、其源不一。

    這些“痰”可以上達巔頂,下至腳底,內存於臟腑,外留於肌膚,導致各種疾病。

    如,“在脾經者,名曰溼痰。”“在肺經者,名曰燥痰。”“在肝經者,名曰風痰。”“在心經者,名曰熱痰。”“在腎經者,名曰寒痰。”

    這種“痰”,是人體病理變化的產物,也被稱為“第二病因”。

    因此,中醫還有“怪病皆責之於痰”,“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說。

    至於治療方法上,熱痰則清之,溼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鬱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痰在胸膈者吐之,痰在腸胃者下之。

    “痰證”本就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有何止僅僅一種因咳嗽吐出來的痰呢。

    並且,說【脾為生痰之源】,“生”字也不是通俗的理解法。這裡的“生”,並不是“產生”的意思,而是指“活躍起來”的意思。

    也就是說,當人體內有“痰證”,脾迴圈會因疾病的影響而最先發生顯著的變化,從而向人顯示出疾病的訊號。

    這麼簡單的東西也能理解錯,這才是我弄不明白的。

  • 2 # 康文草堂

    先談一談中醫脾與西醫脾的差異,然後再回答這個問題,就比較好理解。

    第一概念不同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以陰陽五行為指導的,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分別配屬五行,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脾屬土。陰陽五行都是的氣化,而不是質地,也就是說,中醫的脾,更多是一種功能性概念,不僅指整個消化系統(脾系統),還對應方位(中)、五時(夏)、五氣(溼)、生化(化)、五體(肉)、五官(口)、五華(唇)、五色(黃)、五音(宮)、五聲(歌)、五味(甘)、五志(思)等。

    西醫的脾是一個解剖學概念。位於左季肋區後外方肋弓深處,與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膈面與膈肌和左肋膈竇相鄰,前方有胃,後方與左腎、左腎上腺毗鄰,下端與結腸脾溝相鄰,地柔軟的網狀內皮細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長約10~12cm,寬6~8cm,厚3~4cm,重110~200g,大致有巴掌那麼大,重200克左右,由幾條韌帶將其"懸掛"在上腹部。

    第二作用不同

    中醫認為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運化、升清,主統血。

    脾主運化、升清。脾主管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輸。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溼兩方面。食物經脾消化、吸收後轉化為水谷精微,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歸肺、散佈於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若脾失健運,則消化、吸收和轉輸營養物質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納呆、腹脹、消瘦等症狀。脾運化水谷以升清為主,即所謂“脾主升清”。脾的升清,還能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恆定於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氣不升,不但影響水谷精微的輸布,使氣血生化無源、出現頭暈、神疲乏力、洩瀉等,嚴重者還可致脫肛,內臟下垂等。水液的吸收和輸布也是脾主運化的一個方面。脾將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轉輸於肺、腎,經過肺、腎的氣化作用,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形成痰飲、水腫。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而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故有“脾開竅於口”的說法。臨床上,脾病常可以出現口味的異常,如脾虛則口淡無味,脾有溼熱則口中有甜味等。

    脾主統血。脾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中執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脾統血的作用是透過氣攝血來實現的。若脾失健運,氣虛不能攝血,則出現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西醫認為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

    脾臟有濾血的功能。邊緣區和脾索是濾血的主要場所。脾內的大量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細胞(比如紅細胞)、抗原和異物。此外,侵入人體血內的抗原,可在脾內激發免疫反應。

    此外,脾還能夠儲藏血液。人脾可以儲存約40毫升的血液,馬的脾臟則儲存了人體內大約30%的紅細胞。胚胎髮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後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僅在部分條件(比如人體出現嚴重造血障礙時)刺激下才能夠恢復。

    第三地位不同

    中醫的脾位於五臟的中央,而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黃帝內經》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脾胃為水谷氣血之海,稱為後天之本。離開了脾胃,肝心肺腎都無以生長,因此,中醫脾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無法取代。

    西醫的脾,在西醫範疇的重要性在五臟之中,不是很主要的,遇到有脾破裂、遊走脾(異位脾)、脾區域性感染或腫瘤、囊腫、肝內型門靜脈高壓症合併脾功能亢進等引起充血性脾腫大等疾病的時候,都進行了脾切除術。

    現在回到問題上,中醫裡面講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如果現代人把脾摘除了,生病的時候痰還會有嗎?

    中醫認為,脾屬土,肺屬金,土能生金。脾肺是一對母子關係。脾運化水溼,而水溼失去正化,就是痰。痰、溼、水,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稱為一源三歧。脾胃產生的痰溼,上傳於肺,再經過肺佈散到全身。肺為水之上源,所以稱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中醫對痰溼壅肺引起的咳嗽、咯痰,往往用健脾化痰的方法。中醫並沒有用伐脾、去脾的方法,而是運脾、健脾、醒脾等方法。現代人人將脾摘除掉,只是將中醫脾系統中的一個具體的脾臟去掉,而對整個系統的影響微乎其微,如同將一個龐大的水系(河流的幹流和支流的總體),去掉一個支流。

    現代醫學上的脾切除術後,脾臟沒有了,整個脾的功能就喪失了;對中醫來說,脾切除了,整個脾系統還是照常執行。所以,脾摘除了,生病還會有痰。另外,對中醫來說,將整個消化系統都切除了,才算中醫意義上的脾切除,那樣人就無法生存。因為中醫說脾,多包括胃在內,往往脾胃並稱,中醫將大腸、小腸都歸屬於胃,所以從臟腑看,脾系統至少包括脾、胃、小腸、大腸等,現代醫學的肝、胰腺也屬於中醫的脾範疇,這就是為什麼中醫裡並沒有脾切除之說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夫老妻也是要浪漫的啊?